砸赝品砸出文物鉴定管理漏洞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8月21日 11:15 新华网

  近日,主持人王刚被指在鉴宝节目中砸碎了多件珍贵文物。节目组称鉴定过程严谨,每件文物经3—5位专家鉴定,不可能砸错。1位文物鉴定专家兼藏家称,自己1件被砸的元青花瓷器是真品,会去牛津大学做鉴定。著名收藏家姚政称砸掉的“赝品”中不少是真品且不乏珍品。(8月20日《今日早报》)

  “乱世买黄金,盛世兴收藏”。近年来,全民收藏的热度有增无减,但不少藏友浮躁、扭曲的收藏心态也给文物造假者提供了机会和市场,致使赝品大行其道。于是,全国各地的电视鉴宝类节目也就风生水起。应该说,我们需要鉴宝这种节目形式,为公众普及专业性收藏知识,纠正不健康的投机心理。不过,“王刚砸赝品”却是以浮躁对浮躁的文化暴力,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赝品泛滥、以假乱真固然可恶,但挥舞着“打假”的道德大棒,轻率判定一个艺术品死刑,同样是非理性之举。

  面对质疑,无论“王刚砸赝品”节目组怎样自辩,都必须面对三个问题:首先,谁有权力判断文物或艺术品的生死?文物鉴定是一项技术含量极高的工作,有时肉眼无法判别还要科学仪器检测,在节目现场,少数专家就能决定文物“生死”,是否过于草率?

  其次,是赝品就一定要砸掉吗?我国自宋代以来,就一直有后代仿前代艺术品的惯例。这种对前人的学习和传承,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健民所言,无论是古代文物还是现代艺术品,这一砸都是一种破坏和毁灭,都是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破坏和否定。赝品本身并没有原罪,瓷器等高仿文物也凝聚了制作者的心血和收藏者的感情,只要不冒充真品,谁也无法剥夺其作为艺术品鉴赏的价值。

  此外,砸错真品了谁能负责?破镜难圆、覆水难收,一件文物砸毁了就不可能复原。尽管节目组回应称“砸错的可能性连0.1%的几率都没有”,但再小的砸错几率都存在破坏文物的潜在可能。早在2009年,台湾地区的收藏家罗有生就在一次会议上痛心疾首地说,假如10个电视台,100个电视台都做这样“去伪存真”的节目,若干年后中国瓷器就被砸完了。

  除了拿粗暴当噱头,追求眼球效应外,“王刚砸赝品”实则砸出了当下文物鉴定的监管漏洞。业内人士称,目前国内艺术品鉴定市场处于“三无”状态:一是无法律管,许多国家都有专门针对鉴定人员的管理法规,这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与文物鉴定有关的法律制度,几乎都对民间的文物鉴定没有涉及;二是无机构管,文物部门只对其批准设立的文物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管理,民间文物鉴定目前没有机构管理;不少与文博相关的社会机构都能发放鉴定资格证书,挂着各种名头的鉴定师、文物评估顾问大行其道,堂而皇之地从鉴宝活动中捞得好处。三是无责任担当,现行《文物保护法》没有针对文物鉴定环节担责方面的规定,鉴定不实除了名声上的损失,无须为所造成的损失承担法律责任或经济赔偿。

  正是由于鉴定行为缺少监管约束机制,才有了“砸赝品”的草菅“宝”命。要想“砸宝锤”下留情,除了需要电视台和收藏界加强行业自律,更需要完善文物鉴定监管机制,建立起统一、规范的文物鉴定资格认证制度,厘清鉴定机构和个人的责任,促使其对决定文物“生死”的权力多一分敬畏。(张枫逸)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