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的傣族少女失而复得记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2日 19:59 新浪收藏 微博

  文/乔延风

  王涛以中国人物画名重当世。

  在2010年上海的崇远拍卖会上,他的成名之作《最后一碗炒面》(1975年作),以280万元成交,另一幅《踏歌行》(1988年作),又以593万6千元拍出,成为一时新闻。

  这次拍卖,经济上已与王涛无涉了,但可看出书画市场大收藏家对他画作的认可。拍卖后,他一天接到150多个电话,足见社会对此关注的程度。

  我同时对他的人物画十分欣赏。

  他的画室中有幅《傣族少女》,第一次看见,我的眼睛就一亮,画得这样传神,这样美,我以为是很少见得到的。

  当时,此画刚刚回到他手中,这是一幅失而复得的画;

  1988年,王涛时任安徽省书画院的院长,为了配合画院的宣传,当时《安徽日报》的美编负责报纸版面,从王涛处借走了这幅画,后来没有送回来,他也不好意思去要,再后来,编辑退休了,这幅画也就下落不明了。

  2010年,安徽画廊的小范,收购了这幅画,便送来给王涛看,是否他亲笔?王涛见了大喜,就用另一幅画降它换了回来。

  我第一次在他家中见到此画时,画上没有留字,无印章,也许这正是它失而复得的原因吧。

  春节前夕,我再去他家,见画上加了个《小记》;

  庚申年所作,傣族少女,时隔二十八年,失而复得,大喜,又题。戊子立冬,并记  王涛。

  细看这幅画,一位傣族少女亭亭玉立,朴实、善良、美丽、灵秀,全画活了!一双清澈的大眼睛,水一样明亮,微微张动着的嘴巴,含着少女特有的矜持和韵味,在柔嫩的芭蕉叶儿的映衬下,呼之欲出。

  这幅画,是1982年浙江美院研究生毕业时,一位李震坚老师带着他们四个,共5人,一起赴云南德宏自治州体验生活一个多月时创作的,那次,他一共创作了70多幅,回来后,放在省博物馆给大家看。

  其中最好的17张,后来被前来观看的一位香港画家带走了。

  这位画家说:“这个人将来肯定是个大画家!”

  当时,他觉得自己的画,能被人带到国外去,很喜欢。

  此年,王涛38岁。这17幅画就这样失去了。后来,只接到过这位画家(阿明)为他所写的一篇推介文章。

  说起自己的人物画,他兴致勃勃:

  “在学校里,我受到了浙派人物画的影响;同时,黄胄少数民族风情的人物画,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加之青年时代的那种情感,见到傣族少女,一下子就有了表达的契机。

  他又说:“傣族妇女很伟大,那个民族,男人不做什么事,他们抽水烟,事情里里外外全是女人做;画这幅画,有生活的原型,也有自己的渲染。”

  说到中国的人物画,他说:

  “画人物画,要有很好的造型基础,还要有相应的笔墨语言表达。人物画,特别是写实人物画,要上升到一个高度。笔墨语言,概括能力十分重要。中国文人画画,是意想的,不是写实;意想有文化、历史、个人情感、及其他方面修养来补充。不能把人物画当作单纯造型去画,那样,尽管很像,还不能算中国画。用文房四宝在宣纸上画,就是中国画,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中国人物画,需要有意境。诗、书、画、印,构成中国画境界。我画的《最后一碗炒面》,反映了领袖人物的人性,真、善、美;那幅《踏歌行》采用了象征手法,色彩完全改变了,红色调子,热烈场面,有不少人在里面。过去没有人这样表现过,对李白的《赠汪伦》一诗,有不同的理解。我采用的是我自己的理解、自己的表现。那是一幅丈二的大画。”

  他还说:“《最后的一碗炒面》拍卖成功,也反映出2011年是建党90周年,表现对这类题材的作品、对这幅画的看重。”

  从他的谈话,我觉得他对中国人物画的理解,是越来越精粹了,越来越炉火纯青了。

  我以为,他的这幅《傣族少女》,之所以有那么高的艺术魅力,和他那时正当青年时期,感情丰富,感受力极未敏锐密切相关。

  青春年华的记忆,愈久弥新。所以他在《小记》上说“大喜”。

  这幅画,以失而复得珍贵,也以敏感年龄的创造而珍贵。是以记之。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