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网络批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作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3日 16:10 新浪收藏 微博

  提要:最近两年,网络批评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出现甚至是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最具戏剧性的现象。本文通过分析两位最具代表性的网络批评家——程美信和天乙,概括出网络批评的一般特点,指出网络批评的价值在于其普遍主义立场,以及它对问题的深入讨论起到的推进作用,同时也指出网络批评在艺术史基础和作品形式分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提出网络批评应当得到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界的足够重视和更进一步的研究。

  段君

  文学界在8年前已经组织专题研讨会谈论网络批评,但网络批评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直到2007年和2008年才真正发生。当代艺术界对网络批评的评价与文学界大体一致:激烈、尖锐、挑衅、宣泄等。

  我曾把已有声望的批评家——比如受邀参加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的批评家,称为“正统批评家”。“正统”略含讽刺意味,尤其是针对部分以正统自居、对网络批评不以为然的正规批评家。

  正统批评家通常经过正规的学院训练,具备系统的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等专业基础,而网络批评家在艺术史和艺术理论等方面则有所欠缺。比如网络批评家天乙的文字,很少提及艺术史,偶尔谈到艺术史,一般也是笼而统之——简述一下艺术史上各大时期的发展特征,而且依据的多是普及性的结论,显然没有深入研究过艺术史。但这些都不是根本问题,它无法掩盖网络批评的重要性。在我看来,网络批评最大的优点是它的普遍主义立场。

  程美信是最有代表性的网络批评家,分析网络批评绕不开程美信,其批评范围之广,较王南溟有过之而无不及,以至于雅昌艺术网(微博)曾将“程美信是谁?”列为专题邀请网友讨论。程美信的批评思路比较清晰,他在最近的文章《吊唁“85”先锋艺术——08美术大事记》中,根据巴黎奥运火炬事件后中国艺术家的退展表现,抨击85美术时期出来的重量级艺术家目前已思想贫困,因为他们公然粉饰天下太平,丧失前卫精神,已成为极权主义的附庸。

  包括最近黄河清的极权主义或“大一统主义”,程美信更是展开了彻底的批判。我本人在读到黄河清“集权为民”等主张时,内心的愤怒难以言表,自然也就理解程美信为何会称崇拜MAO的蔡国强为猪猡。无所顾忌的网络批评试图充分释放内心情绪,即使背负侮辱等罪名亦在所不惜。程美信称蔡国强为猪猡的确不妥,但从中可见网络批评的吸引力恰恰在于批评家的个性。程美信的性格很适合从事网络批评,他曾表示他非常厌恶那些装平静的外在风度,中国人动辄就劝别人别激动,以此表明自己多么有修养,实际上这是典型伪道德的虐待狂文化,它是对人性天赋的极大漠视,中国人所强调的冷静和气度,不是一种健康的人事理性,而是一种极其阴险的虚伪表现,即所谓“以静制动”和“以柔克刚”的阴暗哲学。

  在前网络时代,正统批评家较少有平台全方位展示他们的个性,这也是正统批评家在网络时代丢失大量读者的重要原因。网络的自由使批评家的个性有机会得到更全面的展示,以吸引更多的读者。网络具有足够强的煽动性,但网络批评更大的魅力在于批评家的独立性和反功利主义,他们一般只针对言论和事情,其写作极少牵涉经济利益。当然,我也担心程美信等网络批评家在艺术圈认识更多的人、策划更多的展览之后,批评会有所顾忌或考虑。

  网络批评家之间经常发生争论,而且比正统批评家内部的争论要激烈得多。最近正统批评家之间的几场争论,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网络批评的挑战所刺激引发,包括正统批评家与网络批评家的交锋,比如2008年年底程美信与彭德关于“方术”的争论,就是网络批评与正统批评最直接的交战,结果彭德以学问胜,程美信以批判胜,根本涉及中西之争。网络批评家通常倾向于西学,期望以民主思想批判专制现实,这是网络批评最可贵之处。我注意到,不仅美术界的网络批评,文学界、音乐界、电影界、哲学界、社科界的网络批评,其基本立场也大致如此。

  部分观念陈旧的正统批评家,会在网络批评的冲击下被淘汰掉。网络的开放性实质上强化了竞争意识,它在局部范围内打破了正统批评家掌控多年的话语权。网络批评倡导平等,作者的资历和名气不会左右网友对文章的评判。文章的论述是否合理,提出的观点是否有价值,是网友最愿意讨论的。

  目前网络批评主要有博客和论坛两种形式,其中又以博客最为有效。博客完全自助管理,可以方便地将文章第一时间发布在专业媒体上。不过,网络批评最大的特质不在于作者发表文章,最初的文章只是抛砖引玉,批评成果的真正发展是紧随其后的讨论,即网友回帖,博主再回复,往返交手数回合。回帖虽然一般都比较简短,但我认为这是网络批评最有特色的地方,因为网络批评必须发挥网络的特性,文章发在网络上没有人回应,永远作为静态文本,是不能称之为网络批评的。往返回帖可以就文章的观点及时提出看法,与博主和其他留言者进行交流,博主根据回帖再发展出更为深入的想法,以使讨论更彻底。这种形式显然比正统批评家在杂志上发表文章一锤定音要更有利于批评的发展。

  把回帖形式运用得比较充分的是天乙,他在网络上非常活跃,对各类帖子进行评点,不仅在自己的博客上与网友进行交流,更经常主动到其他人的博客上跟帖与博主讨论,或者是把别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文章的起点,引申出更多的感想。他有很多篇文章的形式是把别人的文字摘录一段放在前面,紧跟着亮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形式一般可看作是对手不在场的虚拟对话。在对话式批评中,我还注意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自从彭德在与程美信的争论当中提到,不要把自己的文字处理成红色,把对手的文字处理成黑色,最好是应该倒过来,因为大红属火,黑色属水,水克火,还没有交锋,火方已呈败势,不少网络批评家便听从彭德的建议。

  网络批评最大的快感在于高点击率和回帖讨论的热烈程度,但回帖良莠不齐,不少留言停留在谩骂或感想层面,甚至有“马甲”对持不同观点者进行恶意报复,把网络想象成真实界进行极端的情绪发泄,这些都不能算作严肃的网络批评,博主大可不必浪费精力与之说理。曾有网友“鉴定”天乙的文章大多属和稀泥,对艺术是个半瓶子醋,绘画又属门外汉,天乙感觉不快,专门发文《反省网友的“鉴定”》,对“鉴定”作说理论证式的反击,反而显得小题大做、过于认真了。

  基于网络阅读的特性,网络批评文章不一定要理论高深,题目也最好是通俗响亮,比如有网友把自己的文章起名为《有人又谈中国哲学啦》。在正统批评家看来,这样的题目太不严肃,可能会降低批评的质量。部分网络批评家明确反对“深刻”,将“深刻”视为作品、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障碍。客观地说,网络批评相对于正统批评在总体上显得更为轻松活泼,对扩大当代艺术批评在民间的影响是有作用的。对此,艺术批评界一直存在两种意见:部分批评家认为批评文章是写给专业人士看的,与大众无关;部分批评家认为如果条件允许,批评文章还是应当尽可能地传播出去。

  批评文章大规模地传播出去,在过去一直未能实现。直到网络批评的兴起,艺术批评的成果才得到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传播。现在部分网络批评家随着声望的提高,开始在传统刊物上发表文章,正统批评家也在网络上开设博客发表观点,加上青年批评家与网络批评的关系本身就很紧密,所以正统批评与网络批评的界限势必日渐模糊。

  网站对网络批评的欢迎,是因为网络批评围绕的话题多为热点事件。在程美信或天乙的博客上,可以看到他们对艺术界几乎所有热点的看法,比如:抗议封杀中国现代艺术展、CCTV新址火灾、金融危机、“两头跑”教授、李象群《堆云堆雪》、天价做局、腕级艺术家法国退展等等。但我发现最近在天乙的博客里,有关社会与政治话题的文章已经从总量上大大超过有关艺术话题的文章。所以当艺术领域的话题不足以再引起他们兴趣的时候,网络批评家会逐渐远离艺术领域,转移到其他阵地。网络批评家在最近两年进入艺术界,正好说明艺术领域出现的问题有价值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有关当代艺术的网络批评目前对整个人文社科界的影响还不算大,本来因为网络的开放和同步,艺术批评与其他学科有机会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实际情况不尽如人意,当代艺术应当吸引更多优秀的网络批评家参与进来,而不是进行打压和排斥。

  多数网络批评家原是艺术界以外的社会人士,所以强调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是他们的普遍主张,比如基于文革对艺术作品进行判断,天乙曾高度评价徐唯辛的《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67》,认为这部作品是中国文革结束以后三十年艺术行为和艺术作品中,表现文革题材最有力度、最有艺术价值的一部作品。网络批评通常显示出“政治上正确”,在立场上无懈可击,这也是网络批评受到网友追捧的重要原因。

  将艺术视为文化进行社会学评判,其不足之处显而易见。大多数网络批评对作品的形式分析不够深入细致,很难达到像布列逊(William Norman Bryson)符号学分析的精深程度。我还注意到,网络批评重视或认同的艺术作品,往往不太注意画面感或作品在艺术语言方面的进展,仅仅看重作品的针对性。他们一般不愿进行繁琐的叙述或引证,而是在简单提及作品后,马上进入正题,直接谈论相关的思想或社会因素等等。

  网络阅读的习惯也诱使网络批评朝更简单明了的方向发展,网络批评家甚至规劝正统批评家文字要通俗易懂。在我看来规劝大可不必,文字通俗或深奥是批评家个人的事情,有时语言艰深并不妨碍批评家思想的表达,反而必须晦涩才能更准确地传达作者所思所想。况且并非所有网络批评家的文章都生动流畅,很多网络批评家的文字也极其干瘪、不堪卒读,正统批评家在文字功底方面的优势仍然比较明显。

  太学究或篇幅过长的文章不容易吸引网友眼球,网友最感兴趣的是你的博客有没有更新,这就迫使批评家必须不断地发帖、不断地更新、不断地回复。多数网友只关注最新发表的东西,不管文字长或短、深刻或浅薄。过去发表的文章,就算再有价值或代表性,也很难被网友重视。博客上早期发表的文章往往点击率都比较低,所以网络批评的关键就是批评家要对最近的事情有所表态,哪怕只言片语。由此,天乙认为批评家应该成为批评文本的主角,而不是从批评中消逝。我倒认为批评家不一定要成为批评的主角,成为批评的主角只是因为网络批评的叙述风格较容易将批评家托出来,这是网络批评的特性所产生的附带结果。

  不可否认,部分网络批评还存在着自大的情绪和偏激的言论,在学术规范方面离严谨也还差得远,但网络批评最大的可能性就在于它摆脱了正统学界的种种束缚。尽管网络批评不一定能够取得多么丰硕的学术成果,但网络批评对中国当代艺术批评发展的启发性质还是值得严肃考虑的。网络批评的出现可能是近年来艺术批评界所发生的最大变化,它将为中国当代艺术批评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线索。

  2009年2月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