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魏碑书法中刀与笔的取法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17日 21:00 新浪收藏 微博

  文/李晓军

  魏碑书法,是指公元五百年前后出现在北魏时期碑版上的一种流行字体,是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总称。它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是我国书法史上处于汉唐过渡阶段的书体。它比之隶书则简捷而保其沉雄,比之楷书则更为丰厚刚健。这种字体的碑碣墓志数量众多,它和汉碑、唐碑各自体现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

  对于魏碑书法的艺术成就,前人有过极高的评价,大书法家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称赞魏碑书法“骨血峻宕,拙厚中皆有异态”;论其结构则“构字紧密非常”;并总结出魏碑书法具有“魄力雄强,气象浑穆,笔法跳越,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兴趣酣足,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美”之十美。

  魏碑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在某些共同笔法和字形的基础上表现了笔画、体态和风格上的千变万化。南北朝时期的书法字体仍然处于隶楷的过渡阶段,楷书虽已形成但未最后定型,书法的笔画和字体相对来说不受什么拘束,比较自由,变化较大,故呈现出多种姿态。康有为针对魏碑书法的丰富多变及笔法规律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他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正因为魏碑的体例众多,脉系广泛,为它们之间的相互学习借鉴提供了较多的可能性,使学习和取法更为灵活。魏碑书法的形成与当时刻工的工艺水平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去理解刀法和笔法的关系,就是一个重要的取法课题了。在这一问题上启功先生关于工匠对碑刻书法制约力的观点值得我们注意。我们在审视碑刻拓本时应从两个方面去分析和研究:一是书家书丹的原作;二是刻制完成后的作品。正是这两个方面,为我们的研究和创作拓宽了视野,提供了丰富想象的余地。我们在“透过刀锋看笔锋”的同时,也可以对刀法所留给我们独到的美感加以有度的吸收和发扬。从众多的书法创作及临习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同一碑版风格拓本的临习及创作较之墨迹法帖的临习创作有着更多的面貌。这种现象的产生,正是作者根据自身的学识和修养对碑刻书法中的刀笔关系不同的理解而形成的。由此我们发现,单纯的摹仿与认识的再创造有着天壤之别,这是学习魏碑书法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应当引起重视。“猜测”贯穿于魏碑书法学习的始终。当一本或一页拓片摆在我们眼前时,首先要分析的便是刻工对书丹文字的忠实再现程度如何,也就是刀刻的意味多还是书写的意味多,然后才有我们日后的临习实践,在实践之前对碑的理解,对临习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对刀、笔的审美取向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时这种变化还会非常之大。这正是在学习魏碑书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我们知道,刻工在刻制过程中往往因刀害笔,甚至移动点画,篡改字形,致使原迹面目皆非。这种篡改式的再创造,在当时可以说是一种失败,破坏了书丹者原有的风格。但从另一面看,这种字迹为后来学习者提供了一种正常书写过程所不易形成的文字表现方式,尤其是对于看惯了唐代以后成熟楷书的今人来说,它无疑会令书法爱好者要象沙里淘金般地去寻找和借鉴,并运用到创作中去体现新的价值。由此,我们就会对它有着更进一步的理解,产生出进一步的“猜测”。从而使学习者越来越精微地使文字的表现形式与心灵靠近,使其自身的审美趋向与手中表现出来的笔墨线条达到高度的融合。这样,才不失为把握了学习魏碑书法的精髓__易于阐发人的个性精神及培养宽广的审美情怀。

  另外,无论我们用什么方式去书写,也无论我们将学习的着重点放在哪里,万法归一,写书法离不开手中的毛笔。书法家黄惇先生在《刻工定式风格与创造力》一文中写道:杰出的书家乃是将刀刻转化为书写,并摄入金石气,这是创造;而成为刀凿之奴的书家,则必然落入造作的再模拟的泥淖之中。三角形的点,颤抖的边缘,确切地说,这不是写而是描画,清末民初的清道人便是一例。如果这种模拟刀凿石花的作品也算是一种“创造”,我则以为起码是违背“书法”的本质的,也难为了先民们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__毛笔。因为笔和刀毕竟是不同的。我以为此言切中了魏碑书法的要害,是相当中肯的。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