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中国书法名家王书广先生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24日 21:00 新浪收藏 微博

  文/赵启昌

  王书广这个名字,近年来频频在国内网络媒体上闪现;成为书画爱好者谈论的话题。王书广的人品、书品,以及他日趋成熟、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行草书体,更是被书法界人士所称道。日前,记者驱车前往石家庄市合作路360号王书广书法工作室,对这位书法家进行了采访。

  (一)

  王书广现用名“王树广”,号洨东,别署墨香斋主,1955年出生于河北栾城,受家庭影响,自幼喜爱书法艺术。

  他曾记得孩提时,每到年根,父亲天天外出为左邻右舍或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书写对联,他像个小尾巴似地跟着,帮着父亲研墨,拽纸。看着父亲在红纸上写着漂亮的毛笔字,听着乡亲们对父亲的一声声赞扬,幼小的他好是崇拜。从此树立了把字写好也是一门技艺,也会受人尊敬的理念,并深深地植根在了他那幼小的心灵里。

  迷上写字的他,常常趁父亲不在时找根棍,或在地上或在墙壁,模仿着父亲执笔的样子,书写着父亲为他人写的那种字体。生不逢时的他,进入校门后,赶上了那场史无前例的“大革命”。但他不相信“读书无用”,因此在每次书写“政治任务”的大字报时,他更注重自己的字写得如何。也许是受益于书写那些“政治任务”的大字报,几年下来,他的思想跟没跟上形势暂且不说,但他的毛笔字却有了长足的进步。

  1973年12月,年已18周岁的王书广高中毕业后,怀着对祖国无比赤诚的心走入了部队,投身于军旅。在这里,他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华,和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很快引起了部队首长的重视。时间不长,便走上了连队文书的岗位,继而,提了干。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他在苦练杀敌本领、强健自己体魄,陶冶自己思想、情操的同时,没有放松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军训和政治学习的闲暇,他阅读了大量自己买来的书法专著,并利用一切机会(如写信,抄材料),苦练书法技艺。部队的首长和战友们都非常喜爱写字很美的他,每当给家人或朋友写信时,总会让他用毛笔在信封上写上收发信人的地址姓名,以显示“高雅”,而王书广则是来者不拒,他会在小小的信封上,根据战友们不同的要求,用毛笔写出不同的字体,留下温馨的墨香。在王书广所在的连队,为战友们写信封,几乎已成了他的专利。

  1983年秋,时任连队指导员的王书广,在社会上逐渐热起来的书画艺术市场面前,对自己的毛笔字,更是喜爱有加了。空闲时候,写了几幅字,参加了所在部队驻地河北省衡水市书协举办的书法艺术大赛。没想到,几幅倾心之作,那遒劲的笔峰,拙朴中的厚重,流利舒畅的线条,征服了担任此次大赛的所有评委,使他获得了大赛的“特别奖”。这次参赛,对王书广今后的书法创作,可以说是倍受鼓舞。后来的几年里,王书广的书法作品先后入选了“全军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纪念淮海战役胜利35周年书画展”、“全国职工书法、美术、摄影展览”、“北京军区硬笔书法展”等多次书法展,取得了不匪的成绩。王书广凭借自己的书法功力,在其所在的部队很快成了“名人”。

  1998年秋,已升任正团级干部,肩扛上校军衔的王书广,从部队转业回到了地方。随后,相继出任河北省统计局粮农中心办公室主任,石药集团财务部经理、党群部部长、工会副主席等职务。在此期间,王书广又数次参加了部队和地方有关部门组织的书法大展、大赛,并频频获奖。他的书法作品,还多次作为石药集团等单位的礼品,馈赠海内外嘉宾和友人。王书广那苍劲有力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拥有者倍加珍视,或悬挂或永久地收藏。

  (二)

  憨厚朴实为人忠厚的王书广先生,其诚恳谦卑的品行里蕴含着常人难以具有的执著。几十年来,他痴迷书艺,临池不缀,楷习黄自元,隶师汉,行草宗淳化阁贴,尤其是张旭、怀素的作品,那一点,一勾,一波折,虽说只是简单的几笔,可他往往一练就是几天。多年来,他博采众家之长,融会贯通,自成一体。他对书法艺术的喜爱,有时到了常人难以理解的程度。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地方,节假日,王书广很少外出游玩,在家干什么?练字。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几十年来,晚饭后,他除了看新闻联播之外,电视剧几乎没有完整地看过一部。

  谈到他在书法研究和创作过程中,对他影响较大的书法家时,王书广说,北京的张正宇、刘炳森、韩绍玉、欧阳中石、范曾、沈鹏、张海、李铎、李力生,河北的旭宇、陈茂才、杜锡瑞、熊基权等名家,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创作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

  如今已是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书法家学会理事,评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文人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高级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交易中心常务副主席,九鼎艺术字画社名誉社长。中国收藏协会会员,中国收藏网特邀艺术顾问。中华诗词协会会员,中国东方名人书画院特邀书画师,北京华夏国艺书画院客座教授,北京拍拍书画网瓦当书法艺术顾问,北京《墨坛艺苑》杂志社特邀艺术顾问。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硬笔书法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群艺馆特邀书法教授,一级书法师,一级美术师的王书广先生,正在筹划着自己的新书《王书广书法诗词集》。望着他那一幅幅或行或草,或楷或隶,或大或小的多种样式,各种字体的精心之作,记者从中看到了从容大气的风格,力透纸背的苍劲,朴拙憨厚的执拗和行云流水的自如。

  采访时记者还了解到,为了提高自己的书法技艺,在苦练书法基本功的同时,王书广还特别注重“字外功”的陶冶。琴棋诗画,王书广无一不涉猎,特别是诗歌创作,更是成了他的最爱。如今已是中华诗词协会会员、河北诗词协会理事的王书广,把对日常生活的感悟,秀美山川的领略,以及对书法艺术的理解,都变成了他手下诗歌的创作题材,至今,他已留存创作的各类题材诗歌300多首。

  对于收藏,王书广也是情有独钟。自1982年至今,它通过各种渠道,收藏的毛泽东主席像章已达一万多枚,五千余种。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还收藏了一块恐怕早已是孤品的文革时期的手绢。这块手绢的文革色彩十分浓厚,而且完好如初。手绢的上部是蓝天白云,下部是青松,中间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和《愚公移山》的“老三篇”。1993年冬,王书广的收藏还被石家庄电视台列入了“石家庄吉尼斯纪录大全”。

  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了王书广的精神世界,并使他在书法艺术的创作中拓宽了思路。他认为书法作品,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也应和其他艺术(如诗歌,绘画,戏曲)一样,有一种意境。何为书法的意境?王书广认为,书法的意境,是通过点线的组合变化,凝聚散发出使人喜怒哀乐的审美氛围,在有形的作品中荡漾着一股灵犀之气,氤氲着一种朦胧的神韵,使作品超越有限的形质,上升到一种无限的境界之中。书法的意境是书法艺术的灵魂,没有意境的书法是笔墨堆积,没有价值可言。

  (三)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的门类,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就应把字写好、写美,把字写成“花”、写成“画”、写成艺术品,让人们去欣赏,以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欣赏要求。这是书法家王书广针对当前书法艺术的又一个论断。

  王书广认为,中国的汉字是祖先在生产、生活和生存中根据自己需要逐步创造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将原始文字进行了创造,形成了我们现在的汉字体系,即“篆、隶、真、行、草”。它主要有两大功能:一是工具功能,二是欣赏功能。

  因为受人们的智力,劳动工具,科学技术,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制约,早期的汉字,其主要功能是传承历史,沟通信息,传授文化等。当时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靠手扎、尺牍、册页、手绢等。因古人在书写汉字时受到了纸张的製肘,所以只能把字累列起来刻碑传世,我们现在临的大部分碑贴就是上述原因造成的。所以在明朝之前中国书法的主要功能是以工具为主,欣赏为辅。

  中国的书法,是利用笔墨纸砚把汉字进行排列组合,提炼升华的艺术创作过程。从字面上讲,书法涵盖两层意思:书是指书写,法是指规范、法度、法帖。书写这一关较为容易,法度这一关就不好掌握了。中国书法的法,不像现行的法规、法律,有现成的条文,可操作性强。书法的法比较抽象、凌乱、不好捉摸,只能依据先人传下来的碑帖,从中悟法,悟到得道,悟不到将被历史淘汰。在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里人才济济,但留下碑帖的寥寥无几。留名的书法家大多是有经济实力、政治实力的官员和豪门,千千万万个民间书法精英,他们的作品已经遗失泯灭。如果中国历史上民间书法精英的作品都能保留下来,中国的书法名人录,可能会改写,中国的书法将是另一番天地。

  在记者与王书广先生谈到如何才能练好字,更好地掌握书法这门技艺时,他说到,书法爱好者,要想进入书法这个行当,第一关就是临帖,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门坎,古今如此。

  临帖之前,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读帖”,“ 读帖”入于眼,记于心,“临帖”出于手,显于纸,二者对于初学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南宋姜夔在《续书谱》中记载唐太宗云:“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这里的“谛观”就是读帖,看来古人对读帖是很看重的。

  王书广认为,临帖不但要掌握字的结构,同时还可以体查书法的笔法和神韵。初学者要老老实实临帖,一笔一画力求神似,不要掺杂自己的思路,力求做到“无我”。在临帖一段时间后,可以多临几种书体,然后通过自己的提炼综合,结合碑帖注入自己的笔画风格,这个阶段就是“有我”了。“无我”时不要“有我”,“有我”时不可“无我”。最后是“脱它”,“脱它”是指脱帖,在临帖成熟以后,要试着脱帖,试着创新,形成自己的东西。入帖难,脱帖更难,再难也要脱帖。常听有人说某人临帖真好,真象。我认为初学阶段临的像可以,高级阶段必须脱帖,否则就没有了自己的风格。在中国书法历史的长河中,凡是流传千古的书法大师,其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是靠创体在书坛上占有一席之地的。

  临帖不要泥古,古人的碑帖年代久远,而大部分碑帖,带有刻工的思路,从碑帖上看我们发现不了古人用什么笔,用什么纸,怎样执笔、起笔、落笔,萦带呼应。这样就给我们临摹带来难度和不确定性。唐人张怀懽在《书断》评论王羲之书法中说:“增损古法,裁成今体。”这个“增损”就是对古法采取了科学的态度。

  王书广还认为,在当今世界,由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来书法的功能和性质也发生了变化。随着硬笔、电话、手机、打印机、复印机、电脑等现代办公工具的出现,书法的工具功能被弱化。中国书法由过去以工具为主、欣赏为辅转变为现在的以欣赏为主、工具为辅。现在电脑上什么字都可以造出来,而且又快又好,是书写的几倍几十倍。科学的飞速发展,使得中国书法的路越走越窄,这是不争的事实。目前,这一现状不管书法爱好者认识到与否,愿意与否,接受与否,它都实实在在的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的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们应该面对现实,调整思路,转变观念,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应注意笔法美、结构美、韵味美、布局美、欣赏美,做到雅俗共赏,这是时代对我们书法家、书法爱好者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书法的唯一出路。

  采访结束了,记者无不为书法家那宽阔的胸怀和广博的知识所折服。在这里,记者衷心祝愿书法家王书广先生的新书尽快面市!同时,更希望书法家王书广在今后的艺术生涯中,为社会、为人类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精品。(本文作者为《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杂志编辑部主任)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