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希堂与《三希堂法帖》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9月25日 20:36 新浪收藏 微博
王书广
书法爱好者大多都知道《三希堂法帖》,其中许多人还临过《三希堂法帖》。但是,它为什么取名《三希堂法帖》,三希堂是怎么样形成的,它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多数人是不清楚的。近期笔者为了搞清《三希堂法帖》的由来,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了一些考证,现就《三希堂法帖》的形成发表一点看法,请读者斧正。
三希堂地点在故宫西路养心殿西暖阁内隔出的一个小雅室,面积不足10平方米。但是,三希堂在乾隆皇帝以前不叫三希堂。乾隆皇帝是一个艺术成就很高的人,对书法爱好尤甚。他在这个小雅室里摆放了自己喜欢的文房四宝、历代名人碑帖,经常在这里泼墨挥毫,谛观名帖。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在雅室内自书《三希堂记》云:“内府秘笈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稀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移其名曰《三希堂》,以藏之”。从此养心殿西暖阁的小雅室因藏有稀世三帖,名曰三希堂。这就是三希堂的由来。
谈《三希堂法帖》首先要知道《石渠宝笈》,因为《三希堂法帖》是从《石渠宝笈》中派生出来的。
大家知道乾隆皇帝对书画艺术情有独钟,他对书画的爱好,早在做皇子时就显现出来了,且非常痴迷。即位后,他在命编《石渠宝笈》谕中曾说“朕少年时间,涉猎书绘。登极后,每缘几暇,结习未忘,弄翰抒毫,动成卷帙”。 《石渠宝笈》是乾隆九年(1744年)编撰完成的,它包揽了内府所藏书画、碑帖等,它收罗之广,规模之大,以往书画卷册无法比拟。该书面世后,由于博大厚重,不便使用。另外,在编辑此书时内府又发现许多珍稀碑帖,有些碑帖是乾隆皇帝很喜欢的,也未编入《石渠宝笈》。这些反馈传到乾隆皇帝弘历的耳朵后,他特别重视,针对《石渠宝笈》存在的不足,决心对《石渠宝笈》再进行一次筛选,荟萃精华编刻一部法帖。乾隆十二年(1747年)腊月,乾隆皇帝发出编刻《三希堂法帖》的特谕。并在谕中说:“我朝秘府,初不以广购博收为尚,而法书真迹,积久颇富,朕曾命儒臣详慎审定,编为《石渠宝笈》一书,因思文人学士得佳迹数种,即摹入石,矜为珍玩,今取群玉之秘,寿之贞珉,足为墨宝大观,以公天下。”后命当时的户部尚书梁诗正,军机大臣汪由敦,吏部侍郎蒋溥等,从编《石渠宝笈》的历代书法碑帖中择优入帖。据记载,编刻此帖的时间为:从乾隆皇帝下令编刻《三希堂法帖》到出底本,约一年半的时间。懋勤殿交出编次、构摹好的《三希堂法帖》的底本共计三十二册。懋勤殿在故宫中路乾清宫西庑,是内府翰林学士侍值的处所。底本钩摹多在懋勤殿进行,当时总管镌刻《三希堂法帖》的和亲王弘昼,对底本钩摹非常仔细,为保证刻帖质量,刻帖用的石料是上等艾青石,此石产于北京房山县境内,质地坚硬、光滑细腻,与汉白玉性质相同并带有艾叶纹路。是刻碑的最佳石材。《三希堂法帖》的完工时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嵇璜等人作跋的乾隆十五年,但档案证明不是此年,准确记载目前没有发现。根据北海白塔山阅古楼工程(即收藏《三希堂法帖》刻石的阅古楼)完工时间判断,《三希堂法帖》刻毕的时间应当在乾隆十八年(1753年)八月前后,阅古楼建筑及嵌安刻石工程,年底完工以前,比较确切。
《三希堂法帖》问世以来,深受书法爱好者的青睐和珍视,其重要原因是此帖取材丰富。当时清朝宫廷正处在兴旺时期,皇帝握有封建特权,采取进贡、收缴、抄家等方式,将天下名家法书网罗殆尽,内府收藏盈千累万,在此基础上编出的丛帖,自然是珍品的叠加,任何私家刻帖是无法做到的。此帖共收录魏、晋至明末三百四十余件楷、草、隶、行等书法精品,另外题跋二百多件,印章一千六百多方,收录法书、碑帖共九万余字。帖内不仅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作品,而且有不少历史名人、学者的手迹。这些名人早就被人们熟知,但他们的墨迹首次在帖中出现。如唐宋八大家的苏洵、苏辙、欧阳修、曾巩,史学家司马迁,南宋诗人陆游,哲学家朱熹,词人周邦彦、叶梦得等,至于任过宰相或其他高级官员的则更多。
《三希堂法帖》是一部规模宏大的书法艺术精品,对后世书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