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祥:我收藏艺术品的点滴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2日 17:37 新浪收藏 微博

  郭庆祥(微博)

  我从小就喜欢美术,1992年开始投入资金收藏艺术品。在那个年代,艺术品市场还只是有艺术爱好的人士在玩,提高点自身的雅趣和人文修养。刚开始兴起的拍卖行,好的作品、靠谱的作品和真迹相对也多一些,价格也较稳定。我的收藏入门经历与起点都比较高,那时在著名话剧导演梅阡的建议和鼓励下,我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了国内著名艺术家的访谈《八十瑰宝》,其初衷是记录在世艺术大家的艺术历程与艺术主张,在两年内陆续拍摄了吴作人、叶浅予、董寿平、启功、黄胄、何海霞、宋文治、白雪石、张仃等一大批老画家。我在与这些老画家访问互动的过程中,艺术修养、眼力和感悟自然水涨船高。但同时也亲身经历了一些让我真正认识艺术品收藏及其风险的事件。

  那年,北京文物商店秦公介绍了三张李可染的牧牛图想卖给我,每张约3平尺。我就先拿画去请教了中央美院的王乃壮先生,先生说画不对。我又拿了画去请教吴作人萧淑芳夫妇,他俩也说不对。最后我拿了画去了李可染家,李老夫人邹佩珠和儿子见了画就说全是伪作。这段前期初涉艺术品收藏的经历,就使我懂得了没有百分百认定真迹的把握就不买,不买就是赢。

  那时,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傅抱石等中国近现代有名画家的作品,我都曾买过。但以后发生的一些事情,改变了我对一些名气响的画家的看法。

  大约在1995年的时候,荣宝斋业务经理米景阳找到我,称他的好友范曾在法国购买了一处房产,因没钱支付房款了,请我帮忙购买范曾200张画。当时我给了米景阳一个面子,订购了范曾200幅中国画、100幅书法。

  事情定下后一个月左右,范曾就画完了100张作品,并已装裱完毕。我感觉一个画家怎么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画完这么多作品?并已装裱好?我就抱着几个疑问到了范曾在北京的画室,来看他后100幅的作品。结果到其画室一看,很多3平方尺的宣纸都用吸铁石整齐地吸在画墙上,“老子出关”、“钟馗”、“达摩”等题材几乎和前100张没有什么两样,都是这几个人物造型来回组合。工作现场就像是工厂车间的流水线,自己复制自己的作品,已和印刷品没有什么区别。就连他的书法,我发现也是像商标一样,如同设计出来的文字,我认为他的这种程式化、模式化的制作过程就是画匠的商业画,也就是一个工匠的简单劳动。

  通过这件事,让我认识到了张大千、齐白石等人的作品,他们也不是商业画家吗?张大千拿了点古人的笔墨技巧、造型模式,换换山头,就一张一张画下去;多给齐白石几个钱,就可以在画面上补点客户需要添加的内容。他们画画的目的是为了能卖出画,都是以买卖营利为前提的,也是通过量产的方式生产作品的。这些数量化生产、批量化生产的商业画,不会投入作者的真实情感,完全是一种商业行为。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画廊、机构进入了拍卖市场,它代表了一些投资人的利益,带动了以获利为目的的投资者进入了拍卖市场,同时也转变了艺术品市场不仅仅是因爱好而收藏的平台,更是投资的平台,市场竞争也就越来越激烈。当时,我就提出了感性认识、理性收藏的观点。
我曾经拜访过老一代的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对一些困扰我的古书画问题请教过他,徐老认真地劝告我:“小郭啊,古书画这玩意儿,世世代代都是在相互捣鬼相互骗,你们啊,不买就是赢!”又说:“现在造假水平越来越高了,和那些造假者比,谁是专家还说不准呢!”徐老也曾很严肃地对一位热衷收藏清“四王”书画的收藏家说:“‘四王’作品历来造假严重、真假莫辨。等我这辈人走后,后代更没人看得懂了。”所以后来我就对充满陷阱的古代书画敬而远之了。

  在90年代后期,我与吴冠中先生正式相识,数年前正是他以“不能打扰创作”的理由拒绝了我们《八十瑰宝》剧组的采访。这次见面使我们一见如故,在以后的数年里,我们成规模成系统地收藏了吴老大部分的绘画精品。我几乎年年去拜访吴老,去跟他学一些有关绘画方面的知识,了解其绘画创作的过程,更多的则是探讨艺术和人生的哲理。在激情的交谈中,我们度过了许多美好的时光。我们之间真诚的交流和坦率的沟通,对我的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尤其绘画艺术,启发很大,进步也很快。他的艺术思想、创新精神以及严谨的创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收藏吴冠中作品,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可能就是“收藏”到了他的精神和思想,我和他也因此成为了真正的忘年交。

  现在市场上热捧陈逸飞的作品,我与陈逸飞90年代就相识,但我并不认为他是艺术家。首先是他作品的艺术价值含金量不高,模拟性的写实技巧也是人家西方的东西,没有自身的独立思想。其次是我与他的一次交往,让我更加确定他的创作和艺术就没有关系。1997年我有事去往他工作室,其中有一张画刚刚勾好线条,画面内容是三个女人和两个鸟笼。我们交谈后约定半个月后再在其画室见面,因为第二天他要飞美国,半月后才回来。半月过去了,我们约好的时间准时在他画室见面,我惊奇地发现,那张半月前勾好线条的油画,已完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原来画室有个哑巴帮他完成了全部的“创作”。最近,我又遇到了他前任的代笔画家,才知道这位哑巴画工也是由他介绍给陈逸飞的。

  到了2004年后,唯利是图的投机者资金开始进入了艺术品市场,完全把艺术品变成了概念来炒作,逐渐成立了很多所谓的艺术基金,直至现在通过文交所融吸的资金大量涌入艺术品市场,把以往的爱好收藏、感性收藏,完全变成了市场炒作行为,所以出现了今天作品真假不分、商业画家和艺术家混淆、假画越拍越多等市场乱象,拍卖行的拍卖图录也越拍越厚,混乱到了艺术品市场艺术价值不能体现,而只是被炒作的价格说了算的地步。市场参与者也竟然糊涂到价格高好像就有艺术价值,真假都不分的程度了。所以,在艺术品收藏和投资状态共存的环境下,我又提出了学术性收藏的观点,注重学术研究,提倡艺术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如在中国画家中对具有创新精神、个性独特的石齐画风的研究,获得了收藏界的共识。

  经历了这二十年的中国艺术品市场体验,我深刻体会到艺术品收藏要具有实质性的文化意义,还是要艺术价值说了算。最近两年,我又提出了要倡导吴大羽重艺术创造的学术体系来搞艺术品收藏。齐白石、张大千等商业性画家和学术性艺术家吴大羽、赵无极、吴冠中等是有本质上区别的,提倡吴大羽的学术体系,就是提倡艺术价值本身。在这个体系中的赵无极、吴冠中,以及曾被埋没、现又被逐渐认知的张功慤等人的一些现代绘画作品,现在已越来越受到收藏家的密切关注,并被广泛认同和看好。他们是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内核和东方意境,带入了国际视野中,创造了各自独具个性和时代气息的绘画作品,其艺术语言是有着东西方共性的。因此,此类具有创新和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已然成为了国内藏家收藏的重点。我们一些藏家也已经认识到收藏作品艺术价值的重要性,不会被一些商业作品的炒作而误导,收藏行为更具理性。

  我认为,今天我们要回避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风险,一定要有对其价值的识别和判断能力。我们收藏的必须是具有独特个性创造力的作品。真正艺术作品一定是感动人、打动人的,也是有情感、有思想、有时代精神的。不能继续利用大众的美学盲区来误导大众的审美,不能把商业画家当成是艺术市场的主流。树立吴大羽的学术体系,就是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要看重艺术家的独立思想和创新精神,收藏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作品才会被时代认同、被历史认可。也只有这样,艺术品市场才会形成长久的生命力和持续性。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