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大勇:搞收藏要有良心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18日 14:08 收藏界

董策三先生 董策三先生

  收藏良心

  ——专访董大勇先生

  雁子

  仰慕董大勇先生很久了,藏界名家,泉界翘楚,艺坛老兵(原音乐天地主编)。未见其人,常见其文,洋洋洒洒,博大精深。见其人如见其文,器宇轩昂,潇洒倜傥。

  我给《收藏界》打工近10载,写过不少国宝精英,怎的就忽略了身边的这位老人?万万没有想到,轮到我写他的时候,董先生竟是坐在轮椅上接见我了,眼泪偷偷的滴进腹中。

  与其说是专访,不如说是闲聊,见到他,就知道这不是在完成一次采访任务,而是一次拜见,一次探索,一次朝圣。

  收藏界的人都熟知董老师,《收藏界》名誉主编,开有《老董观泉》专栏,其他报刊也经常有他的精妙文章。近几年收藏大热,大小媒体纷纷开辟收藏鉴宝栏目,董老师也就入乡随俗地常常在电视上做客,由于他知识渊博诚实客观,深受观众追捧,成为中央台艺术品鉴定的固定专家。

  聊了一个早上,最打动我的并不是他的文物和历史知识(我一外行,对文物一知半解,听不大懂),而是他的人格人品。

  如何评价当前中国的收藏状况?复兴?昌盛?热闹?沸腾?悲喜剧?疯狂?董老师给我两个字——劫难。

  文物收藏已经成为中国又一个迅速造富的平台,一夜之间造就了多少个亿万富翁不得而知,但是显然,他的时速和时效已经超过房地产、股市、期货。目前中国的收藏界,让我想起当年股市6000点的时候,全国山河一片红,天空漂浮着五彩缤纷的泡沫,狂热的背后,酝酿着无数的悲剧。

  董老师皱着眉头痛苦地说:有些人,真的胆子太大了,明目张胆、指鹿为马地胡说八道啊。什么专家,根本就是人渣。

  不知有多少悲惨事件发生在他的面前。有一个退休老人花几十万买了一袋子古钱,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董老师一看就知道全是假的,没留神说了出来,老人当时就背过气去了,脑溢血。从此,即便是假的,董老师也不敢轻率表态,而是让他再去别处看看。

  收藏,原本是文化人的爱好,因为你必须懂历史,懂文物,玩的是学问。这几年变了,大量的商界、政界、文艺界的腕儿们蜂拥而入,收藏,很快就从文化领域转到了经济领域。而在此时,最能够迅速致富的就是这些“专家”们,没有专家说话,谁敢信谁?文物鉴定专家们在中国收藏潮的漩涡中脱颖而出。

  董老师正是这些专家中的翘首,古钱币方面,全国有影响的权威不过五六人,他是其中之一。这么多年折腾下来,身家该过亿了吧?

  不是没有机会,不是没有条件。然而我眼前的董老师,显然没有“先富起来”,甚至没有“后富起来”。租住在极普通的单元房里,家中摆设只能说是“维持基本生活”,见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连最简陋的文物柜都没有一个。

  并不是有知识就一定能挣钱的,要想挣的更快更多,需要具备一个本领——说假话。就是要把假的说成真的,还要振振有词,必要的时候还要能把真的说成假的,全要看你想让哪一方得利了,当然主要是自己得利。这是目前活跃在主流媒体的一些“专家”们的基本生存状态。你不这样就不能适应潮流,就不能发大财,就不能出大名。有了钱就会更加有名,有了名又会更加有钱。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在这个真假游戏中,一批人迅速暴富,一批人倾家荡产。

  曾经有一个商家拿来一批文物要董老师和他一起“做”,轻松得利几千万,而且有说出来吓人的背景。可董老师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有问题,谢绝了。其实不需要他做什么,他可能只需要说一句话。然而这话说不得啊!董老师说:“三尺之上有神灵!”

  董老师什么没有见过?出生收藏世家,父亲董策三先生是民国时期陕西地区有名的收藏文物、古董大家。

  董策三在西安读到西北大学中文系预科,后投笔从戎考取冯玉祥西北第二军官学校,在冯玉祥的西北军、杨虎城的十七路军担任过军需主任、军警督察处科长、少将、政治处长,见过大世面。西安事变前后,任陕西省禁烟局禁烟专员。当时西安城内经济萧条,繁华区只有南院门等一两条街道,有眼光的他动用全部积蓄,用很便宜的价格在这里买了一片地皮,盖了大约百十间平房,其后不久,陇海铁路正式通车,此地正在主干道街面上,房地价值大增。从此便有了自己固定的产业。为文物收藏打下了基础。

  董策三的收藏大概始于上世纪30年代。在建国前那段日子里,家庭中除基本生活开支外,大部分收入都用在收藏古董上了。

  当时还在少年的董大勇,现在讲起来父亲的收藏依然神采奕奕。太多的宝贝了,放在现在,说价值连城一点不过分。

  董老师介绍:

  一件青铜尊约有七八十厘米高,通体青褐色包浆,胎体极为轻薄,通身素器仅两肩部有两个龙形铺首,龙的面目极为生动,造型简洁古朴,父亲说是“三代”器物,故宫(微博)藏品未见过同类器物。

  一尊六朝仕女雕像石质青黑而有润泽感,高约80厘米,造型优美,身材袅娜,身体线条流畅,五官秀丽凝重,佩饰考究,衣纹飘飘,真有“吴带当风”之感。

  各种不同规格与纽饰的汉印,大部分为青铜,也有玉印、镏金印大约数百枚,曾经看见一满盒鸡血石章料,红黑相间油亮温润。

  不少周代的古玉璧,在瓷器中,有五代瓷和宋瓷。青花当时并不受重视,一件明青花将军罐高1米多,送到家中时盖子损伤,、胎薄釉亮,其余整个器形完好,立在屋子中间,白蓝相间,光彩四射。

  一只宋钧瓷碗,是他珍爱之物,后送我,被妻子放在面缸中打破,也是命不该有。乾隆官窑大青花磁盘,当时都被摞在杂物堆……

  元明清各代书画,记得有一幅元代梅花道人吴镇的大山水中堂。

  手札,从明代董其昌到清代曾国荃、洪亮吉、王懿荣、彭玉麟等人的书信集了厚厚的两大本,每通手札后都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收藏最多的还是钱币。一方王莽‘一刀平五千’铜母范,品相极佳。清末至今,“一刀平五千”铜母范未曾见到第二枚的报道资料。齐刀、先秦环钱、春秋战国各种布币都较齐全,从先秦半两到清末以至民国通宝,数量很大,都按照朝代版别,一板一板用针线缝在硬纸板上,摞得很高,其中单金错刀一种,就有七八个不同版别……

  当时西安有个著名的“轮子会”,每周固定一天,准时见面。有藏家、古玩商,各行各业的人士,大家在一起评物谈价,互通有无,也对一些商业纠纷作仲裁评判。

  南京档案馆存有国民党元老、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张继先生的日记,其中写到:“四十年代某日某日曾到西安东关董策三家中参观文物。”可见当时董先生的收藏地位。

  世家,和半路出家,那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董大勇就是在这些珍稀藏品中泡大的。再加上陕师大历史系毕业,文物科班,以及对文物鉴赏的聪慧直觉,造就了收藏界这位优秀人物。

  文革浩劫,如同一把大火,掠尽了董家文物,严格说应该是国家文物。董大勇清晰地记得,大卡车空空的来,满满的走,从早到晚拉了好几天,父母均在劫难中去世。文革之后说是要归还,但是由于没有登记,根本无法说清,国家文物部门至今还藏有董家的不少文物,而董老师也只能隔着玻璃久久地观看。更多的文物,应该是落入有权有势的人手中了。董老师只盼着能和它们在拍卖会上相见,当然也只是相见而已。

  董策三除了给董大勇留下这些辉煌的记忆外,还给他留下了淡泊钱财的心态。

  上世纪50年代,董策三把自己心爱的文物重器无偿捐献给省博物馆,得到省文化局的一张奖状,还把一些名拓碑帖大方地送给喜爱的朋友们。每个月的工资他都放在办公室的柜子顶上,单位谁家有困难,他就白天,让他们自己随便取。看到在旧社会军政界共事的朋友,流落街头,就请他们搬到家中来住,还经常周济落难的朋友。

  “不要太看重身外之物”,这是他一生的做人原则。

  董老师很喜欢一副对子:

  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基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正是目前很多“专家”的生动写照。看过几样东西,就敢给人“鉴定”,越是肚里没有东西,越敢胡说八道。在收藏界里靠欺诈发财比房地产股票还来的容易,因为很多文物是很难定论的,靠现代技术也无法准确鉴定,很多高仿真文物完全可以达到乱真,比如文物的成分,造假者可以用古文物的碎片合成,化验结果就是古代的。文物上的锈也是老锈,几乎无法辨认。再加上中国还没有完善的文物鉴定指标和法律文件,这样一种状态,为“专家”们信口开河创造了绝佳的条件。

  何谓真?何谓假?已经没有了标准,当今,最权威的拍卖机构也可以大张旗鼓地拍出假货。没有了游戏规则,或者说,有的只是潜规则。你想进入收藏界吗?那你不仅要学习文物知识,还要学习游戏潜规则。文化、历史、审美、愉悦这些最早先的收藏意义已经退居二线,取而代之的是——金钱。政客在这里发现寻租的巨大空间,商人在这里发现暴富的机遇。这就是市场经济,有需求者,就有制造者。

  那么真正的专家说话凭什么呢?凭眼力,凭知识,凭良心。

  董老师恰恰具备了这三样。

  眼力:从小看到大,很少看走眼,看的越多,眼力越好。假的东西第一眼就看着不舒服,靠直觉他就知道不对。现代造假水平已经很高,可以用高科技制作出非常精密的假文物,仪器无法辨认。这时就要靠“感觉”了,感觉其实也是一种综合判断能力。董老师说他可以“闻”出钱币的味道,真的和假的味道是不一样的。绝。

  知识:书本和实践就不说了,董老师告诉我,他的很多知识来自文物稽查、铸造工、造假者、小摊贩、文物贩子……也就是说来自于旁门左道。可不要小看了这些人,本事之大可能超过很多专家。而董老师常常和这些人在一起闲聊,学到不少辨别真假的知识。然后再通过媒体介绍给痴友。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打假的永远跟在造假的屁股后面转。

  董老师的书画知识也成为他鉴别判断的资本,董老师的画画的好,书法更妙,钱币上少不了书画,欧阳询、司马光、苏东坡、黄庭坚、戴逸等书法大师的字体非常熟悉,如果钱币上的字不对,董老师一眼就可以看出,骗不过他的眼睛。这是几十年的功夫,可不是造假者能学的了的。

  良心:董老师告诉我,他给自己的定位不是什么“家”,而只是一个学者,一个勤恳的学习者。对文物有些研究,而且还在不断地研究,我认同。我以为“学者”这个头衔要高于任何“家”。“家”多如牛毛,学者却凤毛麟角。我对董老师的评价是——一个有良心的文物学者。

  对金钱的价值判断容易,对良心的价值判断难。我凭什么说董老师就是有良心的呢?不说假话,平易谦虚,以诚待人,淡泊名利。这些都不是我说的。董老师几十年来在全国各地都口碑甚好,偶尔打眼了,他会很内疚,千方百计帮助别人挽回损失。杂志上发出的文图如有差错,也会主动公开作出更正,从不拍丢面子。为了了却一位临终老人的遗愿,他将价格上万元的古钱无偿赠送给陌生人。曾经有一个残疾人,拿着一串钱找到董老师,说是自己被小偷偷了,回家的路费没有了,想把钱转让给董老师。董老师看看这钱很普通,出于帮忙,用100元买下了这串钱。之后,无意间发现里面有一枚铜母钱,是很稀少的,心里马上很不安,人家是残疾人啊,但是苦于没有留下联系方式。后来那个残疾人又托人找上门来,送回100元,要索回那一枚钱(按理也是不合规矩的),董老师二话不说立即还给来人,也没有要他的100元。这就是良心。让别人吃亏,自己内心不安。小事如此,更不要说大事了。

  什么是良心,良心就是内心有一个律:真实、诚信、善良、爱心。这个律是上帝造人的时候就放在人的心中的,是天理,是不容更改的。很多人不认良心,“良心多少钱一斤?”是的,当金钱成为衡量价值的度量单位时,良心是不值钱的。然而,违背了天理,是一定要遭受惩罚的,长此下去,总有一天,人要毁灭在自己的罪里。

  所以,良心学者,是我给董老师下的定语,其实不需要搜集任何素材,你只要看下董老师目前的生活状态就全明白了。正是因为他有良心,他活的普通,活的清贫,活的简单,活的自在。他的这个状态,是对他人格人品的最佳诠释。

  董老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满腹经纶,独具慧眼。给人的印象难以忘怀。

  采访中感觉董老师有太多的话想说,有太多的事情想做,然而病魔正在一点点蚕食着他的身体和心灵。他急啊,他想告诉大家什么是黑的,什么是白的,想告诉大家如何辨别黑的白的。这个原本很简单的事情现在变得很复杂,而且会越来越说不清楚了。随着董老师这样的一批良心学者的渐行渐远,也许我们会永远也分辨不清楚了。

  这不是董老师个人的悲剧,而是中国的悲剧,人类的悲剧。

  我对董老师说,不管怎么样,你写,每天写一点,把知识留在人间,把真实留在人间,把良心留在人间。生命是暂时的,而这些,是永恒的。

  董老师默默点头。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