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市场捡漏想说爱你不容易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0月31日 07:52 南国早报 微博

  捡漏,是古玩收藏圈里的行话,意思是用很便宜的价钱买到很值钱的古玩,而且卖家往往是不知情的。可想而知,对于收藏人士来说,捡漏是件多么让人向往的事情。长期以来,关于捡漏的传奇故事也成为藏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然而近年来,却有不少藏家“谈捡漏色变”,甚至认为捡漏就是买假货。对此,有资深收藏人士指出,客观来说,近年来收藏市场发展迅速,捡漏的概率已非常低,不管是新手还是老手,都应该以平常心看待捡漏

  尴尬

  捡漏成“犯傻”的代名词

  南宁藏友耿先生虽然接触明清玉器收藏只有大半年时间,但对自己的眼光很有信心。可他最近遭遇了一件挺郁闷的事情。前不久,他在一家古玩店里用2000多元钱买了一块清代的翡翠牌,而同类翡翠牌的正常价格至少万元,也就是说他捡漏了。可是,一些老藏家听到他用捡漏来形容这块翡翠牌的来历时,看也不看就直接说一定是假东西。

  耿先生说,如今,捡漏这个词语似乎成了“犯傻”、“买假货”、“交学费”的代名词。一些曾经有过捡漏经历的藏家甚至断言,现在的收藏市场上,根本不可能有捡漏的机会,而捡漏已成为不良商家让买家上当受骗的手段之一,也就是“买的没有卖的精”。卖家由于经常跟市场打交道,每天都接触到各种收藏信息,见过的假货肯定要比买家多得多,所以,卖家看走眼,让买家捡了便宜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发生。

  耿先生很郁闷,本来以为凭借自己的眼光能淘到一件价格理想的好东西,非常有成就感,可是没想到与他相熟的藏家却是这样的态度。

  为了证明自己并非犯傻,耿先生将这块翡翠牌送到南宁一家质检机构做检验,通过科学仪器,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块“B货”,也就是说翡翠的内部结构受过破坏,含有外来物质。对于这个结果,耿先生感觉很高兴,许多古董翡翠上仪器检测,都会被认定为B货,因为老翡翠经过时间的洗礼,无论是传世的还是陪葬过的,都有可能因为外界因素,有杂质渗透到翡翠内部。如果仪器认定这块翡翠是内部结构完全没有受过破坏的A货,那就极有可能是近年加工出来的新翡翠。

  拿着这纸鉴定结果,耿先生又去找藏家们交流。可有藏家告诉他,即便如此,也不能判断此翡翠就是老翡翠,因为仪器并不能测定年代。新加工的翡翠艺术品当中,也有大量的B货。

  走访中,记者发现,某人一说自己的东西是捡漏来的,就会被他人先入为主地怀疑其真品身份,这种现象并非个例,已经成为近年来古玩收藏圈的一种习惯。

  探因

  不少人捡漏靠“听故事”

  由于古玩艺术品没有统一定价,其价格也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捡漏一直是古玩收藏中经久不衰的话题,甚至在古代就有捡漏这一说法,但为何近年来捡漏会让人“谈虎色变”呢?有资深藏家指出,捡漏实际并不容易,真正能捡漏的人必须具备远远高于别人的眼力,才能发现被低估的珍品。近年来,不少人跟风玩收藏,但是却没有沉下心来学习、研究,他们所谓的捡漏,更多的是“听故事买东西”。

  南宁的董先生退休后就开始玩收藏,平时他不喜欢看理论知识,而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判断,古玩街、旧货市场、古玩地摊、废品收购站、农村,这些都是董先生寻宝、淘宝的去处。董先生买东西都是靠捡漏的方式,“我靠退休金生活,拍卖会是去不起的,只能通过自己的眼光来发掘别人看走眼的宝物。”董先生说,他每年都会买5~10件古玩,瓷器、书画等门类都有。

  近年来,博物馆或是其他一些单位都会定期举办一些免费鉴宝活动,董先生就趁这些机会带上几件近期收到的“宝贝”去请专家鉴定,但是每一次的结果都是很快就被否定掉了。

  对于这样的结果,董先生很不服气,“我都是很认真地向卖主了解情况,打听清楚东西是怎么来的,然后根据这些信息来判断东西是真是假”。董先生曾经在一个县城的农贸市场买了一件青花花瓶,当时卖主称自己祖上在清朝时期曾出过一位状元,东西就是那时候祖传下来的。董先生查阅了当地的县志,发现清代时期当地确实有人中过状元。因此,董先生确信这件花瓶出自卖主所说的传承关系,以几千元的价格买了回来。经过鉴定,这件花瓶实际上是上世纪90年代制作的工艺品。在鉴定现场,董先生与专家理论起来,说起这段“历史渊源”,专家让董先生仔细看花瓶上的诗,其中有好几个字是简体字,他这才心服口服。

  对此,资深藏家丁敢谈到,近年来,不少抱着投资获利心态,或是对淘宝猎奇有很大兴趣的人士也加入到收藏行列,他们的收藏行为缺乏系统研究,听到别人所说的什么故事,就会信以为真,还以为自己捡漏了,这也造成了在许多鉴宝活动中,绝大部分的捡漏品是假货的尴尬。

  观点

  收藏市场成熟难捡漏

  现如今,真的没有捡漏的机会了吗?这样的说法是否过于绝对呢?也有藏家指出,应该客观看待当前古玩收藏市场上捡漏概率低的现实,同时以平常心来对待收藏。

  苏均说,现在这波收藏热,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渐渐开始酝酿,2005年以后迅速发展,现在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即便是普通的大众,也知道家里有个古董或许可以卖个好价钱。在这种情况下,捡漏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杂项藏家覃雨芳也谈到,不相信捡漏,最关键的原因是目前造假手段花样翻新,让人防不胜防。有一次,覃雨芳在北京一家古玩店见到一尊唐代仕女俑,感觉很有可能是真品,当时店主卖的价格才是市价的1/3,说是一位客人拿来换东西的。覃雨芳以为店主或许并不知道这件艺术品的真实价格,于是买了下来。可是,经过专家鉴定之后,这件艺术品的破绽露了出来,仕女俑的上半部分是真的,下半部分是后来做上去的,估计是一件残损品。如此一来,其市场价值就大打折扣了。覃雨芳的捡漏心理,非但没有给她带来惊喜,还造成了经济损失。

  覃雨芳说,因为有了利益的趋势,造假、制假、售假已经成了一条产业链,必须是市场人士才能掌握到尖端的识假技术。对于这种市场情况,喜好收藏的人士要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千万不能抱有侥幸捡漏的心理,特别是一些价格较高的藏品,更是要三思而后行。

  提醒

  还不如抓住收藏先机

  广西文物商店的一位人士谈到,对于新手而言,不要轻易捡漏,拿不准的时候宁愿不买;对于具有丰富经验的老手来说,也不应过于悲观。如果真的是看得比较准,还是不妨大胆一试,以免错失良机。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也有不少收藏人士具有独到的眼光,他们不把收藏的注意力放在那些众所周知的值钱“宝贝”上,避开相对热门的收藏种类,在一些冷门的收藏种类上发掘捡漏机会。

  南宁藏家农先生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收藏,至今已经有几十个年头,他的藏品十分多,但很少“交学费”。农先生玩收藏的眼光很特别,上世纪90年代,有人追捧古董瓷器、古董字画等收藏门类时,农先生却把眼光放在流传在民间的老式生活用具,比如老银器、民国时期的眼镜、老相机等。农先生当年买进这些物品,都不怎么值钱,像农村里的老银器,还有不少人拿到打银匠那里熔化了打造成时髦的造型。农先生花很少的钱,就完成了自己收藏的“原始积累”。在2010年时,成都一位收藏人士想要建立个人博物馆时,花了一百多万元将农先生的近千件藏品“打包”买走,“如果从投资回报来看,我就真的是捡漏了”。

  农先生说,对于藏友来说,真正想要捡漏,就要趁某一类藏品还处于价值洼地开始着手。比如说,一些制作时间在几十年左右的物件,市场价值不是特别高,但是却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的物品;现代生活中的小物件也能成为收藏品,像银行卡、电话卡等。

  不少收藏人士都谈到,玩收藏更重要的是有好的心态,不要把收藏当成是一夜暴富的好机会,也不要当成是一种时髦的投资。与其迷信捡漏,不如开拓自己的思路和眼光,发掘出更多值得收藏,能让人得到乐趣的收藏方向。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