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子和他的翰墨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14日 06:35 新浪收藏 微博
泰山,乃“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历代文人黑客对泰山推崇备至。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传为佳话,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当会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众人传诵。在绘画作品中,能把泰山画得如此生动传神的不多,而长在泰山脚下专画泰山的青年画家张铁石绝对是独占鳌头的一个。古人说“在心为志,发言为志”,又说“言为心声”,应该说这“言与心”的关系并非特指诗歌,而包括一切艺术,自然也包括被称为无声之诗的丹青,欣赏张铁石画作不禁会让人想起这段话。
张铁石,字树洲,祖籍山东东阿人。一九六九年出生在书香世家,自幼随父学习书画。潜心观摹芥子园画谱和传统名画,十二岁拜地方名士张鹤声先生学习山水画技法。由明入手,直追宋元,于清初石涛归;又拜山东著名山水画家解维础先生为师,主攻山水画创作。得到了山东著名书画家郭志光先生、韩庆生先生地谆谆教导。总结多年的写生体会,结合当代大师的创作经验,逐步形成了以表现泰山景点为主题的结构严谨,气韵生动,格调高雅,笔墨灵透的艺术形象。
张铁石爱好大山,从小与大山结下深厚情意,作品围绕大山寄情抒意。其主要作品“泰山情”系列就是抒发对中华民族博大精神文化,祖国大好江山的厚爱。他以一个年轻艺术家的强烈热爱,铁汉绘柔情,从泰山日出到泰山云海,从泰山松林涛阵到泰山脚下秀丽景色,不一而足,所到之处都是美景,所绘之画包含深情。张铁石的山水画作品细腻传神,他不是简单的描绘大自然,而是在作品中寄托了对大自然的真情实感。他的山水画遵循着从感受到自然、到自我,再去表现自然,当心中的提炼与自然吻合的时候,最后再动手画出这样一种路径。
张铁石的艺术走在以内在情感为根,以意趣取胜的道路上,他执着追求,成绩斐然。中国传统文人的思维模式,体现在他雅致飘逸的水墨创作之中。绘画上,以传统为根本,并深入揣摩和总结大师们独具的艺术风格,遍尝百家为我所用。出陈入新是他一贯的画风与气度,在他的画里面,既体现了现代人的追求,也蕴含了传统绘画的滋养。
张铁石用宣纸、笔、墨在表现着自然,表现着自己,可以说他的作品是一种心境的写照。看上去似乎平淡的山水却蕴藏着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一种传统文人的挚傲情怀不自觉地跃然纸上。
对他来说,大自然以及心情的表白是一个需要用笔墨不断验证的细节问题,要用心去揣摩,用心去体会。不需要自己去靠拢别人,也不需要别人靠拢自己,收回远看的目光,以全部的心志返璞自然,这就是张铁石山水画母体真实的内涵,也体现出一个在感觉和理智上真正完全属于他自己的艺术家的风范。
二○○五年十二月,张铁石应邀在北京荣宝斋举行个人展。著名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孝友,北京故宫博物院著名书画鉴赏家金运昌,中央电视台书画院院长赵立凡等诸多书画名家观赏后,对他的国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二○○六年在深圳举办个展时,来自辽宁盘锦市的诗人杨春光先生留下一首诗:“翠柏苍松峭耸坡,瘦竹垂柳秀江河。峰峦起舞喷泉涌,峻岭迭峰荡爆波。寺阁浓烟观雨景,云楼淡彩听风歌。无声无悔绘寒暑,有血有情爱自多。”以此来称赞铁石的作品。
庄严神圣的泰山,两千年来一直是帝王朝拜的对象,其山中的人文杰作为自然景观完美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泰山一直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源泉,是中华民族文明和信仰的象征。张铁石吸纳了泰山的磅礴大气,深刻携永,所绘温文雅致,古趣幽幽。他绘画时研究大的格局,小的细节,虽属写意的山水却满含着笔道的精细。细细品读他的作品,我们感悟最多的是他的气质和心境。而想到泰山,自然就想到张铁石的“泰山情”系列作品,无疑又有身临其境,登顶泰山,向往自然的感觉。艺术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当今国内山水画界异军突起的这颗瞩目新秀,一定会发出耀眼的光辉,为中华增添浓墨重彩的神来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