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区:一个虚幻的梦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17日 09:55 上海证券报 微博

  徐子林

  租地皮租房子的、卖画布卖颜料的、钉框子开饭馆的……在艺术区都赚到了钱,只有艺术家四处借钱、苦苦挣扎,这是不健康的产业结构,一个仅依赖艺术家梦想来维系的虚假繁荣的产业,它的消亡只是时间而已。

  最近几年与北京艺术区相关的社会事件和舆论话题多次夺人眼球,撩拨人们的神经。从圆明园画家村到宋庄再到798艺术区;从艺术区开创元老被挤出局到各色商贩蜂拥而至;从正阳艺术区的拆迁维权到798将建成世界上最大水上游乐园……多家艺术网站开始专题讨论艺术区将何去何从,艺术界相关人士或义愤填膺,怒斥奸商兔死狗烹;或恐慌无助,焦虑流离失所无处创作……

  而我对艺术区的看法和很多艺术家并不一致。我认为,也许退一步,这个世界会变得更美好。

  为什么需要艺术区

  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艺术家齐聚圆明园形成画家村,这个时候的画家村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一在于抱团取暖,因当时社会的创作环境还不宽松,艺术家需要在一起相互鼓励、相互照应;其二便于交流,当时文化资讯匮乏,展览机会稀缺,大家聚在一起能创造更多机会;其三是更容易获得关注,当时对圆明园画家村的传播在国内依赖艺术爱好者的口传,而在国外则依靠媒体的零星报道。

  圆明园画家村的鼎盛时期结束以后,大家涌入宋庄,主要也是这三点原因的延续。但是也有新因素产生——销售的机会。90年代中后期,能出钱购买前卫艺术作品的大多是一些国际友人,这对艺术家是莫大的鼓舞,艺术家聚在一起总感觉有希望。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国外策展人开始出现,有圈子也方便互通音讯多些展览的机会。

  到了新世纪(9.72,0.01,0.10%)以后,销售市场还没完全打开,展览的机会仍然集中在北京。浙江、广州、四川的艺术家不断北上,比如浙江的邱志杰、四川的张晓刚(微博)等都是在2000年前后入驻北京花家地。中国艺术江湖从这个时候开始初步形成并有了圈子文化,那个时候的圈子文化有着积极意义,艺术家之间相互鼓励、互撑门面。

  但从2006年开始,整个艺术圈由于艺术市场的推动开始变得癫狂起来,且全国的艺术市场只有北京是万绿丛中一点红。那些一度放弃艺术创作的、久未露面的艺术家也纷纷北上;一批长年在国外工作、生活的艺术家也开始回国发展;二、三线城市甚至上海的众多艺术家也怀揣梦想抢滩北京。这段时间称得上疯狂,一切都变得迷幻和充满可能。艺术家开始相互攀比,工作室越来越大,展览越来越多,都声称作品不够卖,想买要排队,订单很长很长。艺术家拍照必须拿着古巴雪茄,越粗越好。刚有艺术家说要做全世界最大的画册,马上有人说要做全球最贵的……每一天不说点“狠”话不做点“狠”事,都缺乏存在感。

  突然繁荣的市场让大家变得疏远,各怀心事让彼此的交往不再融洽。在宋庄、草场地或任何一个艺术区,没有谁是单纯为了艺术。即使在同一个艺术区,不熟悉的艺术家也没什么往来,更谈不上交流艺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当代艺术市场行情开始下行。市场好的时候没空交流,市场不好的时候更没心思交流了。现在艺术区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为了等待卖作品的机会,哪怕一点点的希望,也要砸锅卖铁顿顿吃面条死撑到独具慧眼、头顶光环、手拿钱袋的藏家光临工作室。

  2007年我在798艺术区看到很多小房间外面挂着几幅画,有人在后面挂一块布帘子画画;2010年冬天我在宋庄参观一画家工作室,很大,工作区有300多平方米,没暖气,屋子里的水都结着冰块。这种条件下,冬天怎么工作?其实他冬天根本没法画,要画也只能在小房间里。但何必租这么大的面积浪费钱?结果他却说,像他这样的艺术家没这点面积也看不下去。

  没有销售的艺术区

  艺术区的意义如果只是创作,那它早已没有存在的意义了。艺术家的创作是个体化的独立工作,并不会因为物理空间、位置的改变而导致创作无法维系。能满足艺术家创作需求的物理空间很多,特别是在北上广以外的城市。由于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如今的艺术交流已经不再受地域局限,网络的即时性、快捷性、互动性已经打破了旧的交流方式。从这个方面来看,艺术区的交流功能也丧失殆尽。

  如果艺术区的创作和交流功能已然尽失,那么最后一个存在理由就是销售。我想今天的宋庄无论怎样折腾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藏家。租地皮租房子的、卖画布卖颜料的、钉框子开饭馆的……在艺术区都赚到了钱,只有艺术家四处借钱、苦苦挣扎,这是不健康的产业结构,一个仅依赖艺术家梦想来维系的虚假繁荣的产业,它的消亡只是时间而已。

  从当代艺术的发展看,绘画、雕塑似乎已经过时,在国际当代艺术展览中,已经很难寻觅到绘画、雕塑的踪影。作为当代艺术四大主角的装置、摄影、影像、行为,已经无情地把绘画、雕塑抛弃了。但是在中国,绘画、雕塑俨然是当代艺术的主流,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还局限在绘画和雕塑方面。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当代艺术对市场的献媚是骨子里的。艺术家的人格同样也很分裂,卖得好的被指责庸俗;而那些作品不好卖的艺术家则很贫困,没有展览机会甚至缺乏制作作品的经济能力。

  我无法想象一个理想的艺术区应该是什么样的结构才能体面地满足所有艺术家精神和物质的双重需求。是前店后厂的作坊式还是大门紧闭闲人免进?我想很多艺术家也活在矛盾中,就在这矛盾中耗费青春又欠了一屁股债;就在这纠结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就在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之间被拆迁和房租刺激得体无完肤,其实这就是一个虚幻的梦。

  离开艺术区怎么办?

  当昔日的文艺青年已经人到中年之时,我总是从其闪烁其词的表达中感受到理想的破碎和无奈的坚守。所以我开始劝说那些脸上还充满稚气的艺术青年,回家乡坚持创作,去找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把实现理想的时间拉长。在网络时代,艺术资讯已经全球化,关键是语言的阅读能力。那些还在以不会使用电脑为荣的老派人士早已成了古董。

  通过网络就可以更快融入国际艺术世界。一个艺术家完全可以在网络中走向成功。一些网站就是以当代艺术家为主体的社交媒体,这里有批评家、策展人、艺术家,大家完全可以充分使用这个免费的网络平台实现艺术社交的目的。而微博则可以让人看到更多更快的即时资讯,全国的展览信息都能第一时间获得,还可以和想沟通的人互动。今天的网络已经不是虚拟社区,它完全是真实的。90年代说网络社交让人无法判断另一端是人还是狗。而今天这已经不成为问题。

  把在北京创作、生活需要的钱省下来,不但可以经常到北上广看展览,和画廊谈合作,甚至还能出国开开眼界。就连创作用的画布颜料网络上也一应俱全,价格还更便宜。

  离开艺术区也许艺术家的艺术会更好,有个好心态比有个好形式强多了。

  (作者为当代艺术家、资深批评人和策展人)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