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仙尚涛先生:留心于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23日 09:00 新浪收藏 微博

  杨小彦

  尚涛性纳,少言,声磁厚,语缓,谦逊待人。其相堂堂,其人伟岸,北人长居南乡,得泽国之润,留心小景,或花或草,或鸟或猫,见真情趣,而不相忘于长川大山,下笔竟有漠北之旷。

  尚涛早年就读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受教于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于、李可染诸大家,人物、花鸟、山水无所不能,而以人物胜。六十年代中毕业,远赴广州。不幸文革起,飘零而少作画。七十年代初,形势稍缓,得以有机会创作,遂画《演出之后》。画中两少女,一小演员,一黎族小女,小女正手棒椰果赠小演员。此画描绘细腻、神情真切、造型准确,笔墨润厚,色泽恰当,当年即名震画坛,为水墨人物画之代表作品。文革后,入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受聘教授,教花鸟,兼教书法。约此时,舍人物,弃山水,专事花鸟,尺幅天地,墨润笔畅,意深境远,为世人瞩目。及后,年长,为专心创作,入广东画院,每日作画不缀,乐此不彼,以尽余生之志。

  观尚涛画,墨胜,笔胜,意胜,尤以墨胜。墨带笔,笔藏墨,而意在其中矣。 

  唐张彦远论墨曰:“夫阴阳陶蒸,万象错布,玄化亡言,神工独运。草木敷荣,不待丹碌之采;云雪飘扬,不待铅粉而白。山不待空青而翠,凤不待五色而彩。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历代名画记。论画工榻写》) 古人所谓墨分五色,于此已见深意。按爱宾所云,墨之功效,不在色彩,意在色彩,虽草木,虽云雪,虽青山,尽墨而得意。此话何解?

  一解,墨为色,色尽入墨。草木云雪青山,物像而已,形分大小,色外质内。舍色以求墨,犹舍外以求质,质存墨活,是为活墨,非死墨。墨活,画焉有不活之理?二解,色为墨,墨以尽色。阴阳陶蒸,草木敷荣,形隐于里,色表于外,质在其中矣。天宽地广,万物存焉,以墨统之,泽润变化,画焉有无色之辩?是故墨即是色,色即是墨。以墨求色,色是真色,分别万物形质,却返于我心,成于我手。以色求墨,墨彰五彩,神灵巧化,心性合一,墨方为真墨。

  尚涛作画,留心于墨,浓淡干湿之间,杂半淡不浓半湿不干之墨。细观其作,喜作团块状,或大黑,有深灰隐于里;或轻灰,有暗影彰于外。一幅之中,大黑者,深中见浅,犹重中透亮。轻灰者,似绒非柔,必柔中见刚。常论以墨为器,物像之态尽出之。尚涛不以为然,谓墨为画之底气,无墨无以成画。昔黄宾虹者,晚年浓墨染于纸,满幅烟云,氤氲立见。宾虹之墨,借水而出,流于笔锋,碎点为线,连线为皴,入于纸里,滋润蜿转,酣畅淋漓。尚涛倾心之,却以墨带水,浓墨先行,缓笔引之。墨既下,清水冲之染之,墨自渗化。再下墨,再染,再渗化,如此重叠,墨光渐出。墨有光,犹玉石沉渊,隐约不可测。

  尚涛习书,不以书家自许。盖书乃画之源,笔之依据而已。南人作画,画为主,书为次,以肖似为鹄的。写生之法,用意莫过于此。尚涛反其道而行之,遵循古制,以书入画,却不以书为限。尚涛作画极慢,缓缓行笔,如锥画沙。尚涛用笔,中锋为主,侧锋从之。就书言,尚涛喜碑学,远帖学,下笔有金石味,用苍凉枯寂之笔,写温婉柔美之物。然尚涛不受碑之约制,缓笔有行草意,用碑之金石带行草,去疾速之病,用行草之天然带金石,除做作之弊。由是尚涛笔法立。用此笔法,画小品而无俗,写宠物而去媚。是故尚涛居南乡,专花鸟,却无此地积习,迹尽北方,虽小景而有大雅。

  重墨以存笔,存笔以尽意。张彦远云:“守其神,专其一,合造化之功”。又云:“向所谓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也。”(《历代名画记。论顾陆张吴用笔》) 然尚涛意胜,以构成经营之,造化之功,取画面之点线面而巧以应对。先师李可染,积墨成片,守笔如金,大山长水,构而成之。尚涛志不在山水,偏于一隅,却有先师情怀,花鸟虫鱼,经营有致,位置大小,持旁守正。中古宗炳,论画有云:“圣人含道暎物,贤者澄怀味像。”“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 (《画山水序》) 宗炳此语,道尽千古画学之意趣。画如圣贤,通达仁义,物像含道澄怀,融其情思,全在于畅神。神畅而万物通幽,天人合一。尚涛深明此理,是故志在花鸟,不在花鸟,经营摆布,左顾右盼,染墨运笔,瞻前思后,在意,在趣,在神思贯通,而达于至极矣。

  古有李白,人称诗仙。仙者,自然天性之别称,所谓“绮丽不足珍”(《古风》之一),所谓“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尚涛志在花鸟,求者天然,积墨守笔,通灵达意。三胜中,以墨为最。每每玩墨而有心得,犹入仙境,弃绝绮丽,别有天地,世遂称其为墨仙。墨仙尚涛,南乡北韵,小景大雅,金石行草,持旁守正,游于物而不滞于像,始于含道而终于达意。举目写意花鸟,成如尚涛者,海内正不复有几!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