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风景:丁原禄的渔船系列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2月17日 14:44 新浪收藏 微博

  王镛

  山东日照而今已成为黄海之滨的旅游胜地,海滨的“渔家乐”小餐馆为游客提供各种美味海鲜。赶海的游客通常只留意在金沙滩上捡拾鱼虾和海贝,却很少注目那些停泊在码头的饱经风浪的黝黑粗糙的木制渔船。其实,渔船才是渔家生活的依靠,渔船也是海边一道独特的风景。

  画家丁原禄1948年生于山东日照,一直以山水画知名,近年更以水墨画渔船系列著称。2005年他考入中国国家画院姜宝林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深造。姜宝林作为当代中国画的大家和名师,非常器重这位班上最年长、最勤奋、颇有悟性的学生。姜宝林既精通传统笔墨,又富于现代意识,倡导“旧”笔墨与新形式结合的艺 术理念,对丁原禄的水墨画创作启发极大。2008年姜宝林在《丁原禄山水画精品》序中奖掖和赞许这位学生:“他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新题材、新感受,并能夸 张、强化、构造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他几年来所画的渔船系列最具特色,是我所见到的画海船题材的佼佼者。”最近,我看到丁原禄的渔船系列的画册和原作,觉得这些作品确实与众不同。他的渔船系列的特色就在于开拓新的题材,营造新的意境,进行笔墨与形式语言的创新,借助渔船这一物质载体,表现海边渔民和画家本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丁原禄从小喜爱在日照海边观看渔船。20世纪70年代他开始在海边写生渔民打渔的场面。90年代他发现传统中国画描绘海边渔船的作品极少,便萌生了以渔船为水墨画创作题材的想法。开拓新的题材的前提是深入生活。尽管他对渔民生活并不陌生,但要想画好渔船的细节、表现渔民的精神,还必须进一步深入生活。于是,他长年累月深入日照海边的渔民生活,走近那些停泊在码头的木制渔船,在猎猎海风和鱼腥味中感受渔民的气质,观察渔船的细节。他观察渔船的细节如此精微,不仅熟悉渔船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包括缆绳的系法,而且熟悉渔民捕鱼的不同工具、渔网、罐子、漂子等等。他也逐渐熟悉渔船的主人渔民的生活习俗和性格气质,在他的艺术感受中使渔民与渔船融为一体,使自己与渔民打成一片,根据他的生活体验陆续创作了水墨画渔船系列。

  中国画本质上是写意的艺术,终极的追求是营造抒情诗的意境。画家画渔船的目的并不是机械地再现渔船的外形,而是借助渔船表现渔民的精神,抒发画家的情感。简言之,画渔船实际上是要画渔民的精神,画自己的情感。起初丁原禄创作渔船题材的水墨画,有时把渔民与渔船画在一起,结果渔船与渔民都不够突出。后来他完全舍弃了人物,只画渔船。只画渔船不画渔民,如何表现渔民的精神?画家采用拟人化的象征手法,像画渔民一样画渔船,他笔下饱经风浪的木制渔船的造型,就像饱经风浪的渔民一样简朴、黝黑、结实、粗壮。同时他采用山东农民画、剪纸等民间艺术常见的夸张手法,进一步强化了木制渔船包括各种细节稚拙、粗犷、浑厚、沉重的感觉,更贴近渔民的性格气质。他还经常采用鸟瞰式的构图,使那些点缀着几只水鸟的成排渔船,在满幅画面上重叠“竖立”起来,令人联想起渔民群体顶天立地的高大形象。虽然画面上只有渔船没有渔民,但是通过造型夸张、构图独特的拟人化的渔船,渔民的精神却表现得更加含蓄有力,画家热爱渔民和渔船的情感也表现得更加深沉。

  丁原禄的渔船系列为了开拓新的题材,营造新的意境,在笔墨与形式语言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他的渔船系列以渔船为主体,严格说来不属于山水画范畴,但是在笔墨运用和画面经营上却与他的山水画有一脉相通之处。他的山水画笔墨取法范宽、龚贤诸家,似乎主要以他的家乡山东日照的五莲山等名山为蓝本,山石累累,圆浑盘郁,抓住了当地山形地貌的特点。他的渔船系列也运用了类似他的山水画的笔墨技法,尤其是积墨法,层层积染,圆润厚重,也符合日照海边渔船的造型特征。那些排列的渔船、缠结的缆绳、集束的罐子或漂子,组合成相当于山石累累的形状,留白的海水则相当于山间的烟云流泉。不过,画家为了表现木制渔船、麻制缆绳、陶制罐子、橡胶轮胎、塑料漂子等物体特有的肌理质感,也尝试各种不同于一般山水画的笔法、墨法、皴法。因此他的渔船系列既有类似山水画的整体气势,又有木制渔船的具体细节,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适合表现渔船的独特的笔墨语言。在形式上他也借 用了类似中国山水画传统的鸟瞰式构图,如前所述,把成排渔船在画面上重叠“竖立”起来,除了象征意义之外,视觉冲击力也相当强烈。他还适当吸收了西方现代艺术(其实也是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的平面化构成,又保留着中国传统水墨山水画的黑白虚实对比。他的渔船系列的代表作有《潮起潮落》《晨曦》《沉浮》《大旬期》《岁月峥嵘》《波澜》《原生》《链》《承载》《大海印记》《归》《敖头渔家》《锚地》等,大多属于纯水墨作品,偶尔施以淡彩,中国水墨画的 韵味比较纯正。他那些笔墨黑白虚实处理巧妙或者水墨淡雅朦胧的作品尤其富有诗意。

  丁原禄的渔船系列以新的题材、新的意境、新的笔墨与新的形式,为当代中国画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