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丁:艺术品市场跟宏观经济有密切关系

2013年01月03日 08:18   时代周报  

余丁 本报记者 邝阳升 摄 余丁 本报记者 邝阳升 摄

  本报记者 李怀宇

  时代周报:在2011年的第一届艺术品投资国际高峰论坛上,有业内人士说,2012年的艺术品市场可能会进入寒冬,你如何观察艺术品市场2012年出现的变化?

  余丁:在经历了金融危机后,中国的艺术品市场在2011年出现过逆势上涨。但2012年春季拍卖和秋季拍卖的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2012年的秋季拍卖,有一些拍品虽然也拍出高价,但从整体来看,艺术品拍卖市场的成交状况不是特别理想。而画廊业的严冬更加明显:画廊行业出现了“普遍性”的危机,虽有不少新画廊开张但也有很多老画廊关门。

  这说明艺术品市场与宏观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2012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不断深化,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减缓态势,艺术品市场也出现相应的低谷,有些嗅觉灵敏的拍卖公司相机而动,像中国嘉德[微博]拍卖有意识地减少拍品征集数量和拍卖总盘数量,有些拍卖公司甚至在春拍时已经着手减小规模,有的甚至减少到去年总量的50%,当拍品变得精而少时,就会避免一些假拍和流拍现象发生,成交率也会相应上升。将更多精品放入市场是应对市场低谷的有效策略,我认为这是专业的拍卖公司具有先见之明的拍卖策略。

  时代周报:从政策的层面来讲,艺术品行业的税收政策有没有做一些调整?

  余丁:我觉得政策的调整可能涉及两个层面。首先,国家立法可能还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确定,因此现在的政策重点是地方立法调整,例如北京市正在进行的税收减免试点,特别是对一级市场中画廊业的税收调整试点;其次是正在进行的保税区试点,在北京市的保税区中成交的艺术品,目前基本可以获得税收减免和优惠,因此像艺术品博览会等很多艺术品交易活动都希望自己的项目能在保税区中进行,保税区的试点体现了政府税收对艺术品市场的扶持态度。

  当然,有很多人认为当前政府扶持中国艺术品市场还应该提升到立法层面来解决,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立法不是简单的事情,首先需要进行试点和调研,经过一段时间利弊权衡之后才能进入立法程序,只有经过上述的过程,逐步摸清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整体状况,特别是一级市场中画廊业的整体状况之后,才能真正实现艺术品市场相关税收减免政策与艺术品市场实践的真正融合。

  时代周报:中国拍卖行业在近20年的发展中,许多人关心艺术品投资的游戏规则的健全,你认为政府相关的行业规范做得如何?

  余丁:我认为政府对于拍卖市场的行业规范已经做得很好,最起码有几个法律条文对此有严格的规定,现在人们只是对拍卖市场中的不保真承诺争议较大,拍卖是按照契约(也就是合同)进行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不保真承诺也是这种经济行为的一部分,拍卖行业不对拍品保真也是一条行规,这自然会有较大争议。但我们反观西方的拍卖行业,并非西方的法律规定其拍卖公司不能拍卖赝品,而是因为商业信誉的约束,才使得他们自觉杜绝在拍卖场上出现赝品,这也是所谓的“行规”。因此,在中国如果想一味让法律来保真和打假,其难度较大,我们需要行业的自律和行规的约束,同时利用现有法律的合理性加强约束,因此我觉得作为二级市场的拍卖行业规范当前是比较完善的。

  时代周报:你认为现在中国艺术品市场所走的路线能与国际接轨吗?

  余丁:目前中国的艺术机构能与国际接轨的还是少部分,其中北京和上海占相当大的部分,广东也有一部分。但是,根据我们对北京和其他一些地方的调研显示,大部分的一级市场机构仍然处于比较原始的状态:

  首先,国内一些画廊还是为艺术家作品提供寄卖服务的“画店”,这本来是中国的传统,不能定义为不规范或者不与国际接轨,因为这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30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中国的腾飞不是靠全盘西化或者全盘照搬西方模式成功[微博]的,而是坚持了中国特色式的发展道路,中国艺术行业的发展也同样如此。

  其次,中国的一级市场机构由于地区的发展不平衡,大部分集中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的一级市场机构的国际化水平较高,但问题是其他地方呢?如果让西北和西南地区的机构按照某种模式去实施可能就变得不现实。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人们的观念和消费方式也不平衡,如果非要按照同一种经济模式去规范,短期内是不容易做到的,需要花时间去引导。行业自律也不仅仅是西方化的自律,而是根据中国国情和各地区差异实施差别化自律。

  时代周报:近几年,中国正在实施“走出去”的战略,也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在艺术品市场上是否有一些相应的政策配套?

  余丁:我觉得“走出去”现在只停留在口号上,虽然之前也做过一些事情,但没有整体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画廊能不能走出去?怎么样走出去?都没有规划。如果中国的画廊想进入国际市场,就必须与西方规则对接,画廊首先要达到西方画廊应有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只有少数画廊能达到这样的标准,而西方国家画廊的数量却多得多。

  从文化产业的角度讲,目前画廊产业的基数到底有多大我们还不得而知,拍卖公司每年可能有500亿-600亿的成交额,但画廊究竟有多少亿呢?政府部门在不知道画廊每年营业收入的情况下,引导、扶持以及减税就无从谈起。

  目前画廊也并未成为一个产业,中国的画廊在工商部门不能注册为画廊,只能作为文化交流公司或者文化传播公司存在,工商条例中也没有画廊这个行业和名称。作为一级市场的画廊也良莠不齐,差异巨大。因此,政府的文化产业基金还没有触及画廊这个一级市场单位。

  另外还有诚信问题,中国文化部一直在做诚信画廊评选,当然画廊做得好不好目前尚无明确标准,这就导致政府不知道如何扶持画廊,所以,我们目前还缺乏清晰的政策研究和规划。

  余丁:国家艺术与文化政策研究所所长,中央美术学院[微博]人文学院副院长、艺术管理学系主任。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