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奸式卖画究竟害了谁

2013年01月16日 11:11   中国书画报  

  □刘小龙

  前几日,我去Z市某文化城,正赶上一场国画展拍活动。主席台上站满了市里四大班子领导,台下是一群端着“长枪短炮”的媒体记者,平日里画展经常见到的圈内书画家和画廊老板们却几乎没见。我看了展标上画家的名字,不熟悉。又进展厅看画,很一般。复看画家简历,原来是位退休领导。我便退了出来,去朋友的画廊喝茶去了。

  我们聊兴正浓时,进来一位逛店的中年男子,手里提着一幅装框的花鸟画和一个红皮证书。开画廊的朋友问:“拿的是谁的画?”男子答:“这不是刚从画展上花六百元拍下来的么!你们看看值不值?”在座几位画廊老板都用目光扫了一眼男子手中的画,不置可否。男子问朋友:“你收不?三百元行不?”朋友尴尬一笑:“不要。”我随即问这男子如何刚拍下来就要赔钱转卖?他告诉我,他是一个乡镇企业主,前几天上级主管领导给他打电话说今天有个老领导的画展,要拍卖作品用于捐助慈善事业,要他来捧场。他当然明白这“捧场”的意思,心里还想着若画得不错可以多拍几幅。来了一看,买画的都和自己的角色差不多,观众反应平平。于是,他只拍下了一幅,算是尽了“责任”,完成了领导交给的“任务”。可是,他心里疑惑这画没多大价值,但自己又拿不准,于是提着画逐个画廊咨询,一探虚实。没想到,没有一家画廊愿意收购,这才知道拍下了一幅垃圾画。男子气呼呼地说着,心里很不平衡。

  我不禁感叹,这位乡镇老板不过损失了六百元,后面可能还有损失六千元、六万元者。很多所谓的慈善画展展过之后,媒体报道都是“相当成功”,可是这“成功”和“慈善”的风光门面得有多少哑巴吃黄连的企业家埋单支撑呢?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画展取得圆满成功”的画家们的作品却根本不能进入市场,一旦进去,一定是价格暴跌、无人问津。

  为什么会这样?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样的画家和作品还没有通过市场的检验,其艺术价值还没得到市场的认可,就过早地靠“权力寻租”上市。买画者都是因背后的利益关系在“权力高压”下“被动消费”,我称之为“强奸式”卖画。

  其实,这种“强奸式”卖画在当下并不少见,甚至逐渐演变成了一种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君不见,当下的画展,不请一些官场领导来出席就不足以显示出画展的规格,就不足以引起买画老板们的关注和重视。而作为画展主角与主体的画家的水平,却往往被忽略,因为老板们看不懂艺术水平的高低,他们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出席领导的层次级别”作为判断“画家厉害与否”的依据。所以,有些经纪人和画家便极尽所能,投机钻营,趋炎附势,扯虎皮当大旗,拉领导官员下水。领导要求下级管辖企业主过来买画,是对企业主的一种“信任”和“关照”,谁敢不“买账”?在这条“利益链”中,企业主、领导、画家各取所需,各有所得:企业主付出点钞票买些垃圾,但得到了和领导利益关系的进一步“巩固”;领导被拉去站主席台当“模特”,附庸风雅不说,还能得到画家的馈赠;而画家通过如此手段“暗箱操作”,既卖了画又落下了“慈善”的美名。

  却也各有所失。领导吩咐企业主购画,日后必受制于这些企业主,为他们当“保护伞”,终将滑向危险的深渊。画家虽得一时小利,但损失的是难以估量的市场声誉,正所谓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窃以为,在这场游戏中,其实最大的受害者还是画家。因此敬劝画家们,切莫走上“强奸式”卖画这条路,因为最终被玩的一定是自己。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