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会说话的石头为切入点

2013年01月30日 10:07   新浪收藏  微博

  有个词儿“言之凿凿”就是形容说的话绝对确切有据,就像那凿在石头上的一个个字一样。所以,话音儿飘走了以后,再读这一个个凿出来的字,不就等于“石头说话”吗?

  曹雪芹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不就是说,古时候天漏了,砸死很多人,女娲娘娘不辞辛苦炼石补天,补完了天,还剩下一块石头,那石头上就有字,抄记下来便是《石头记》。这块石头究竟在哪儿?反正谁也找不到啦!那,咱们就去找别的“石头记”好了!因为咱们祖先在石头上凿字记事儿,至少也有三千来年的历史吧!留下的石头海啦!这每块石头都是“会说话”的,就等您有心去找它、读它呢!

  祖先办事很周到,有的觉得光把字刻在石头上还不够,又把几种石头炼成青铜炼成铁,再铸成器物,铸的时候把字也铸上去,还有的在铸好的器物上再凿字,那就更是“言之凿凿”了!当然也有在砖上刻的或模压的字,在玉石上琢的字,只是所占的比例极小。

  这些“言之凿凿”说的事都是历史上挺重要的人和事,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和唐代出现刻版印刷广传文明之前,固然早有用毛笔在竹简木简和缣帛上写的字,与后来写在印在纸上的文字,相继传承着咱中华文明,反正有字的东西就可以“说话”,不断地说着咱们中华民族万世不绝的历史。

  话茬又回到了这金属器物和石头上的文字,它们早就得到了祖先的特殊重视,把解读和研究这些字的内容专开了一门学问,它就叫“金石学”。这金石学好比一颗大树上的一枚硕果,当然离不开这棵大树的滋养,这棵大树就是“国学”——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总称。

  国学大树不断壮大增长,与时俱丰。比如到了公元1898年,又发现了殷周时期刻在龟甲牛骨上的文字,这些字也“会说话”。于是,在国学大树上又添了一个新硕果叫“甲骨学”,在这儿就不多说它了,还是回到金石学的话题吧!

  金石上的字,以石头上刻的字数量最多,应用与流传得也最广最久。它们与中华文化的其它门类交互影响,相得益彰。所以,如果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是一定不可忽视金石学的。

  从商周到秦朝,往往把一些大事书文镌刻在石头上,可惜由于岁月风雨的消融,人为战争的毁坏,秦朝以前的石刻文字只剩下两件套(中山国刻石与一套十尊《猎碣文》石鼓)。秦始皇暴统天下,五次出巡,刻石七处,自我歌颂,他儿子又补刻了一段。西汉的大历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还记录过此事,至今这些石刻已大多残失。但汉朝以后,石刻的文字就越来越多了!有记某人一生的碑,但并不树碑,而是埋在地下,又被后人发现后树立起来。也有从刻完起就树立起来的,如西晋时代的《高句丽好大王碑》。而“树碑立传”“树碑记事”,下头再加个石头座子或石头大龟(正名要叫赑屃bixi),则是那以后逐渐时兴的形式了。还有记某人一生的墓志铭,石盖上刻官衔之类与姓名,下面的墓志刻上墓主人的“传记”,二者合一,埋在墓里头。还有的大工程完工之后,把这样的大事刻在石壁上,后代过客也把称颂感慨的言辞刻在旁边。比如开通某个石门(隧道),建成某座石堰、石桥等等,多有勒石铭刻留下来的。还有名人墨客、皇帝权贵们,文思雅兴来劲的时候,大笔一挥把字写在山石上,镌刻留传。如三国魏的曹操入蜀,途中写下的“衮雪”二字。北魏郑道昭在山东文峰山等山石上留下了大量的石刻诗文等等,这些被人们称为“摩崖石刻”,这类石刻数量越来越大,形式也最丰富多彩。例如全国最大的摩崖石刻是风流皇帝唐玄宗亲笔写的《纪泰山铭》(1320×530cm),您要登泰山必经此处,要读它,仰之落帽。还有字刻得最大的《泰山经石峪金刚经》一个字上足可蹲一个人!这佛教从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之后,到公元四世纪至五世纪,尤其是南梁北齐时代兴盛至极,又经历朝历代而不断弘扬。印度次大陆的佛经陆续译成汉字,出现了大字佛经的摩崖石刻,中小字的佛窟造像旁的石刻文字,石碑形式的佛经,石幢形式的佛经等等。还有世界上唯一的一大套刻了一千多年才完成的《房山石径》,令世人惊叹不已!此外,对传播中华文化功德无量的“石头书”也早就出现了,像东汉皇帝下令镌刻的儒家经典石碑,就立在太庙门外,作为“标准版本”供天下学者抄录阅读。在这些石径林立的地方,由于各地前来抄录的人太多,车水马龙,曾出现了史上最早的“堵车”现象。在竹简帛书极难普及的时代,在还没发明印刷纸质书卷的时代,发明这种“石头书”真是极大地方便了广大读者。还有的石碑只讲识字,从右上到左下,从笔画少的到笔画多的常用汉字,一一排刻下来,每种字都是古今(当时)三种字体刻在那里,真是一部教人识字的“石头课本”。石头书招得很多人前来抄录,但抄写很长时间才能抄完,就有聪明人发明了一个办法“扫拓法”(“拓”读tà),就是把棉纸贴在抹了墨的石碑上,用大刷子小心地扫,于是很快一张黑纸白字的“石头书”就印出来啦!为了让字迹更清楚,又发明了“传拓法”也称“棰拓法”。这样生产的纸拓“石头书”就称为“拓片”或“拓本”,这对于传播文化实在是大功大德不亚于印刷术的发明呀!有了这种办法,宋朝皇帝不仅可以效法汉魏刻制《石经》,还可以命高手把古代名臣和大书法家的书法珍品刻在木头上和石头上,做成拓本广为传世。这些木石在天灾人祸中毁失后,后人又可以依据古传拓本复制重刻于石头上,让它们继续流传。这当然都是“石头说话”的延伸了,这里先打住吧!

  话题还是回到“金石学”的诞生好了。早在唐朝就有人重视到了金石文字的特殊文化价值,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积淀到了宋朝,重视和研究它的人就多了,而且他们大多是著名的人士,他们共同研究的成果就是“金石学”的诞生。他们为中华子孙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著作和感人至深的故事。例如宋代文人中的模范夫妻赵明诚和李清照吧!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文物搜集和金石学的研究上。二人赶庙会,那里卖什么的都有,二位只寻找研究资料,忽然发现一件“好东西”,可是腰包里没钱了,怎么办?把外衣脱下来也要把这件东西换回家!他们立志要把搜集并研究过的好东西写成一部《金石录》,但赵明诚不幸过早病逝,金兵又打进了宋都汴梁,兵火无情地焚烧了他们的大部分文物。李清照也随着难民南迁(史称南宋)。她克服了种种艰难,终于在1132年完成了丈夫未竟的著作《金石录》。如果您读一读她为此书写的《金石录后序》眼泪会流到心里去的。

  宋亡之后,到了元、明两朝,“金石学”可就衰微了。直到清代随着出土金石器物的增多,一些文人对历代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的历史价值、书法价值的高度重视,使“金石学”日趋丰沛,大成气候。到了清末和民国初年已形成了“金石学”空前兴盛的势头,搜集了大量而系统的金石拓本,留下了空前丰富的著述,已经影响到了众多的文化艺术门类,实在蔚为大观!

  然而此后的祖国,内忧外患已接踵而来,国家民族命悬一线,这“金石学”也就只能无奈地冷在一边了。不过,纵观中华历史,她的文明几经险厄摧残,却仍能险而不绝,总能代不乏人地传承下来。这一切全靠一些不计个人得失而把祖先文明事业视为生命的人士,倾尽终生精力,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竟甘愿以一家一户一人的微薄之力拼命地干着千古不朽的事业!这无数有名和“无名”人士的“个人行为”数千年不断地聚集,形成了全中华民族的璀璨文明,奉献于全人类!例如忍辱负重的司马迁成就了《史记》,六次科考不中的吴承恩写下了《西游记》,穷病而亡的曹雪芹留下了《红楼梦》……简直不胜枚举啊!

  因此,在“金石学”冷遇的近代,仍然有一些“个人行为”在艰险环生的命运中,依旧钟情于无利可图的“金石学”,再现着先贤们的伟大精神!

  及至1966年开始的十年文化浩劫“文化大革命运动”,“金石学”在一片“破四旧”的妖风魔瘴中如同“国学”一样,连这两个词汇都消失了!近几十年中,咱中国人还有几个记得“国学”和“金石学”呢?至于被砸毁、熔化的金石文物更难以数计,对于金石学的空前灾难,每每想起,就会令良知寒战,良心流血!

  然而,千年古典《易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否极泰来—事情坏到了极点就该往好上转化了!中华圣哲老子也早说过了“不道早已”(缺德无道必快死亡)。1976年金风肃煞之秋,祸国殃民叛逆文明泯灭良心的“文化大革命”终于气数尽了!阴阳复位,国家命运复生,其重要的征兆是中华文明的再兴。如今,“国学”这个词就如同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一样,已不再是大家生疏的名词啦!更由于有国家政府行为的参与,现代科技力量的综合投入,社会上一些文化单位的理解与支持,使得“广义金石学”的涵盖面更大,可供研究的资料更多更系统化了。这都为中华金石学的复兴营造了空前良好的人文环境,令人振奋!

  中华金石学是世界文明中独特的一门学问,是值得我中华民族骄傲的事。在当今国际环境下,我们理应让全世界像知道我国“四大发明”一样也知道它,让它丰富世界文明,这就首先要让国人同胞们能够知道它,并且把这件事与重振中华文明的千秋大业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先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去扎扎实实地做为宜。两千多年前的中华智者就说过,因为总不做自以为“大”的事,所以才成就了大事(“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道德经》)。今天我们遵照祖先的教导,从苦禅大师珍藏的金石拓本—《会说话的石头》作为切入点,为“金石学”做点小事,出版这套系列丛书,意在重新引起大众对“金石学”的兴趣吧!在此诚恳期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与建议。

  李燕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