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宫国宝缘何纷飞两岸

2013年02月11日 08:33   中国旅游新闻网   

  北京有座故宫博物院,台湾也有座故宫博物院。

  今年1月21日至27日,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受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邀约率团来访。其间冯明珠透露,今年10月,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年度大展《乾隆皇帝艺术品味特展》,将向北京故宫商借30至40件乾隆文物展品,追寻乾隆艺术品味的养成,也探讨乾隆的收藏、鉴赏和生活趣味。台北故宫缺少乾隆肖像,北京故宫的肖像会被请去,乾隆时期的西洋钟等也将届时亮相。

  有媒体直截了当地提问:一直以来都是北京故宫展品到台湾展出,什么时候台北故宫的展品才能来北京展览呢? 这个问题道出了许多人心底的疑问。

  准确地说,两岸故宫开展文物交流始自2008年。随后几年,台北故宫陆续举办了《雍正大展》、《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康熙皇帝与路易十四特展》。每项展出都曾获得北京特批一级文物借展,在台引起轰动。至于台北故宫文物一时不能来北京展览,冯明珠认为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中国大陆没有通过司法免扣押法案,因此台湾故宫博物院文物难以出借给北京,目前阶段两岸故宫还是只能限于谈文物借展到台北的问题。

  对此,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台北故宫的展品不能来大陆展出,是个遗憾,但大陆会努力化解遗憾,这不仅需要两个馆的力量,还要社会各界的努力。至于问到大陆是否考虑历史文物司法免扣押的立法问题时,单霁翔说,大陆没有考虑这方面的法律层面,只是在博物馆和学界领域有探讨,但会争取台北故宫的展品早日过来展出。这番话,加重了人们有朝一日能在北京一睹台北故宫展品真颜的期许与盼望。希望这一天不会太遥远。(就此话题,国务院台办发言人杨毅1月30日表示,举办文物展览有其特殊规定,例如要采取签署协议、办理商业保险等保障性措施。不会出现台湾方面担心的问题。如果有必要,两岸也可以在充分交换意见的基础上,作出双方都能接受的安排——编者注)

  一宫国宝缘何纷飞两岸

  故宫只有一个,它坐落在北京的紫禁城。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出宫,翌年故宫博物院宣告成立,开辟铜器、书画、瓷器等陈列室供人参观,平民百姓才得以眼见秘藏深宫的稀世奇珍。

  抗战爆发后,为了保护国宝,故宫开始了举世闻名的“文物万里大迁徙”。从1933年至1944年,故宫1.3万余箱书画、铜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图书善本历经11年,行程万余里,一迁上海、二迁南京、三迁西南大后方。每一迁都惊心动魄。“万里大迁徙”后的文物保存完好,创下了世界文物史上的一个奇迹。故宫博物院在危难中保护了国宝,中国人民在危难中维护了国宝的尊严。

  直到1948年,故宫的国宝仍在祖国大陆,分别藏于北京和南京。当年底,国民党在南京的统治已是岌岌可危,有人主张将文物迁台。

  很快,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孙科签发了批准文物迁台的文件,文物分三批始由南京迁往台湾。首批由 “中鼎号”军舰运载, 都是顶级国宝,包括故宫博物院的皇家收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安阳殷墟出土文物、中央图书馆的宋元古籍以及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大批珍贵文物。其中60箱重要的外交档案和国际条约文本也随“中鼎号”前往,内有著名的《南京条约》。

  1949年元旦过后,国民党政府加快了文物迁台的步伐,包租了招商局的“海沪号”用以抢运第二批文物,共有3502箱,是迁台文物中最多的一批。这批文物中包括为数众多的善本书。这些书原本都是摆在书架上,参与人员钉制木箱、建立目录,忙了两个月才把它们整理好。这其中包括著名的文渊阁《四库全书》。

  1949年1月29日,“昆仑号”满载第三批文物从下关起航了。1248箱国宝中包括蜚声海内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 三批文物总体数量上虽然只有存放南京文物的1/4,但多是精品中的精品。

  这些国宝迁往台湾后,几经腾挪, 1957年在亚洲协会的赞助下,在仓库之外建一小型陈列室,公开展览。1961年,台湾“行政院”决定在现址即台北市士林区外双溪建设新馆,1962年6月奠基,1965年落成。新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岁诞辰,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同时,台湾当局的“行政院”公布了“国立故宫博物院”临时组织条例规程。

  1965年11月12日,台北故宫博物院正式开馆。至此,辗转漂泊30多年的文物终于安顿下来。也正是由这一天开始,中国有了两个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比北京故宫博物院晚成立40年。

  护宝人的乡愁

  “凡从北京运到台湾的文物,都以‘故’字命名……将来它们是要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台北故宫前任院长秦孝仪说。

  如果有机会到台湾去,台北故宫是不可错过的一站。从台北市驱车出发,30分钟后便进入“双溪”风景区,台北故宫就坐落在景区之内。它背倚青山,占地16公顷,设计风格吸取传统的古建形式,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米黄色的墙体,白石栏杆环绕在青石基台之上。众多国宝级文物就安静地置身于此,其中器物、书画5万余件,善本书籍近16万册,清宫档案文献38万册,加上迁台后征集的文物,总计65万件。

  藏品多数为中国历代皇家收藏,是代表中华文明的顶级文物。现存铭文最长的毛公鼎、西周散氏盘,传世仅数十件的宋汝窑天青瓷器、蜚声海内外的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煌煌巨制《四库全书》,苏轼《寒食帖》和黄庭坚《花气熏人帖》;另有阎立本、米芾、蔡襄、宋徽宗、文征明、唐伯虎等从唐代到清代的历代名家书画等,令人目不暇接。工作人员说,如果馆里3个月换一次展品,不重样的话,大约可供展100年。

  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秦孝仪先生有句名言:“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尽在于此。”虽说其藏品的总体数量不及北京故宫,但其中的精品举世无双,全是别处看不到的中国艺术珍品真迹。

  秦孝仪先生曾任蒋介石第一机要秘书,同时也是蒋介石的遗嘱执笔人。在任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他组织人花费十余年时间,将从大陆运到台湾的文物,一件一件进行清理盘点。在编排存放文物时,凡从北京运到台湾的文物,都以一个“故”字命名;而对后来台湾故宫花钱收购的,或由台湾人捐献的文物,则以“新”字命名。“这样编排,一目了然。将来这些‘故’字号文物,是要回到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秦孝仪后来在一次回湖南老家省亲时对媒体说过这样的话。

  一般而言,人们最为熟悉的台北故宫镇馆之宝为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就绘画来说,应该是北宋三大家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及李唐的《万壑松风》。

  由台北专家评出的台北故宫十宝是:散氏盘、汝窑天青水仙盆、镶松石珊瑚坛城、溪山行旅图、早春图、万壑松风、快雪时晴帖、尔雅下卷、清康熙大藏经、帝鉴图说。

  曾经票选的台北故宫十宝则为:翠玉白菜、龙形佩、大雁玉带饰、清明上河图、掐丝珐琅天鸡尊、清高宗夏朝冠、快雪时晴帖、汉六朝玉角形杯、清乾隆香山九老、多宝格。

  人气最旺的镇馆之宝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一直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超人气明星,居票选国宝排行榜的第一名。许多岛内外游客一进展馆,就先问“翠玉白菜”放在哪里,一定要看过“翠玉白菜”才觉得没白来一趟。博物院不敢随意换这件展品,即使国外有大博物馆想借展,也都予以回绝。它跟“肉形石”一样全年出展,没有轮休。

  这棵最受人喜爱的翠玉白菜长18.7厘米,宽9.1厘米,厚5.07厘米。清代匠人巧妙地运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变化,把绿色的部位雕成菜叶,白色的雕成菜帮,菜叶自然翻卷,筋脉分明,鲜活欲滴,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会出水似的。白菜上还攀爬两只昆虫,学名螽(zhōng)斯,属飞蝗科,俗称“蝈蝈儿”,善于高声鸣叫,繁殖力很强。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娘的纯洁,昆虫象征多产,祈愿子孙绵延。

  这棵“翠玉白菜”出自清末瑾妃所居住的永和宫,是作为陪嫁带进来的。据说当年还有一段小故事:瑾妃和珍妃是亲姐妹,同时被选为光绪皇帝的妃子。其父为姐妹俩各准备了丰厚的嫁妆,本来这件翠玉白菜是给珍妃的,但瑾妃知道了不答应。看到姐姐闹脾气,珍妃索性把这件宝贝让给了她。

  2002年台湾通过网络票选方式评出最受大众欢迎的十件文物,“翠玉白菜”拔得头筹。尽管如此,专家评选出的十大国宝却没有给它预留位置,显示了专家看待文物的观点和台湾民间有明显差异。

  在专家眼中,“翠玉白菜”只能算“重要文物”而非国宝。其制作年代不过是清代、材质只属中等,论工艺也并非无可取代,它受到特别推崇是因为有后人附会的故事在里面。台北故宫院长冯明珠说,把它列为“重要文物”不带有贬低的意味,相反,她认为它是“人气国宝”,一日不可或缺。

  肉形石、毛公鼎各有千秋

  “肉形石”也是大家特别喜爱的一个宝贝。这块石头高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乍看之下,极像一块连皮带肉,肥瘦相间的“东坡肉”,令人垂涎欲滴。这块肉形石,色彩纹理全是天然形成的,经人工雕琢,成了一块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它层次分明、肌理清晰、毛孔宛然,几可以乱真,人们似乎都能闻到红烧肉的香味。

  肉形石出自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是玛瑙类矿物在大自然中经漫长的岁月累积形成的。自然界的岩石间,常有一些裂隙,饱含二氧化硅的水流动其间,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逐渐在洞壁里沉积成固体的玉髓。经过漫长的岁月,一层层的堆积,每段时间的水中杂质不同,所以每层的颜色也不同。制作此件肉形石的工匠,将原来质感丰富的石材加工琢磨,做成了这件肉皮、肥瘦肉层次分明,毛孔和肌理无不逼真展现的作品,在清康熙时供入内府。

  三件镇馆之宝中,除了“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外还有“毛公鼎”。毛公鼎是中国2800多年前的一件宗庙祭器。它的内壁铸有500个字的长铭,是现存商周两代7000多件有铭文的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铭文的内容可分成七段,大意是说: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兴朝政,乃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内外的大小政务,并饬勤公无私,又令毛公族人担任禁卫军,保护王室,最后颁赠厚赐,毛公因而铸鼎传示子孙永宝。由内容推测,毛公鼎应铸于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时,其铭文是可凌驾于《尚书》的一篇西周真实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贵的文献,因此毛公鼎也可称是世界级的瑰宝重器。

  台北故宫的文物分级相当严谨,各有标准和规范。在专家们心目中,“国宝”指的是“历史上不可取代”、“拥有唯一的文化意涵”、“年代久远”、“独一无二”等。例如:传世的商周青铜器不少,但只有“毛公鼎”刻有五百字铭文,记载了当时的历史,因而独占鳌头。

  “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有汝瓷一片”

  台北故宫是文物精品荟萃之地,每件藏品都可谓价值连城。但无论是票选十佳还是专家版的十大国宝都只能代表一部分人的意见,因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最为心仪的十宝。

  除了古重的青铜与温润的玉器,值得品味的还有这里的极品陶瓷。藏量达25515件的瓷器是台北馆的一大强项,明永乐、宣德时期的瓷器这里藏量最多。成化的斗彩,80%以上都存在台北故宫;珐琅彩最精的部分也在这里;细数下来,官、哥、汝、钧、定几大名窑无一不备。

  如北宋汝窑青瓷莲花式温碗为唯一传世品,其胎质极其细腻,胎体很薄,经多次上釉,其釉层很厚,呈纯青色,晶莹如叠翠,正是“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说不出的高雅清丽。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的纹饰及造型,取其出污泥而不染之习性,寓意廉洁,在宋代广为各类器物所采用。

  汝窑创烧于北宋末年,二十几年后毁于靖康之变的战火中。其烧制时间短,又以供御为主,在民间流传极少。在南宋时就已十分珍稀,传世的整器极少,多为宫廷收藏,尚在民间的据说不超过三件。自古就有“纵有家财万贯,不及有汝瓷一片”之说。

  同样,定窑白瓷婴儿枕类似品全世界所知仅存三件,台北故宫藏品的釉色之美及装饰之精为其中之最。定窑,在今河北曲阳县,古名定州,故名定窑。定窑釉色白中泛黄呈牙色,装饰技法有浅划、深刻、模印等,线条流畅,作品生动活泼。

  瓷枕造型采婴儿侧卧于榻上,头微扬、宽额、身硕、双手交叉为枕,两脚弯曲交叠,状极悠闲。婴儿脸部清晰写实,模样雅稚可人,更兼衣饰精细,身着长袍,外加背心,长裤,布鞋。背心前襟饰钱形纹,后背划牡丹,长袍下裳印圆形团花,衣袖长裤无纹饰,显示以不同布料缝制而成。榻周开光,印有龙纹,底平无釉,刻乾隆御制诗。

  此外,南宋官窑青瓷贯耳壶被视为传世最大件南宋官窑器,器形模仿自青铜器,器表清晰可见深色纹片。而宣德宝石红釉瓷僧帽壶为宣德红釉器的绝美作品。

  在丹青瑰宝前感受古人的气节情怀

  除器物之外,台北故宫所藏书画之精向来被人称道,大量精雅书画均为典藏极品。前院长秦孝仪曾经笑言:“我们当时搬过来的多是书画,细软,重的东西拿不动嘛。北京故宫以宫殿、器物等大东西见长,这边以书画文物见长,书画在文化方面最具分量。”

  另有专家直言,写一部中国绘画史,每个朝代最具代表性的绘画作品,80%会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寻到。在此,可以阅尽中国画发展之流变。此间收藏的数千件书画中,宋画即达940多件,包括范宽《溪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等山水画至宝。书法极品中,除了《快雪时晴帖》与《寒食帖》,台北故宫还保存着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稿》、冯承素《兰亭集序》摹本等无上藏品。

  每一个站在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面前的人,都会有荡气回肠之感。两米高、一米宽的巨幅中,巍峨高山迎面压来,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之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若弦丝的瀑布飞流直下,溪声在山谷中回荡。气势雄浑壮魄。

  相较而言,宋代画家崔白的《双喜图》带给人的感受则是趣味无穷。此幅图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振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老鹰那样紧张,故驻足回首张望。三者动态呼应的关系,极富韵律动感。还有树林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又倾俯之姿,生动传神。

  梁楷的《泼墨仙人图》传递着中国画大写意的风采。梁楷是名满古今的大画家,喜好饮酒,酒后不拘礼法,自称“梁疯子”,擅长人物画,以泼墨简笔著称。《泼墨仙人图》以大笔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端,顺势泼来,不出十数笔,就将一位独立独行,无拘无束的仙人挥写出来,笔简形具,充分表达了仙人飘逸的气质。

  书法方面,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唐怀素《自叙帖》、颜真卿《祭侄文稿》,宋苏轼《寒食帖》、米芾《蜀素帖》、宋徽宗《诗帖》,元赵孟頫《书趵突泉诗》等,皆为翰墨至宝。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也藏在这里,是为悼念其侄季明在平叛中罹难的祭文,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一气呵成。书法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颜真卿一门忠烈,精神气节映照于笔下。其中的删改涂抹,正可见颜真卿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后人称此书文墨并佳,旷世绝品。

  唐怀素《自叙帖》用细笔劲毫写大字,笔画圆转遒逸,全卷强调连绵草势,运笔上下翻转,为草书艺术的极致表现。一代文豪苏轼的《寒食帖》也在此列,为贬官黄州时所写。季节更替、生活困顿和仕途挫折的情绪,转化成笔下纵横流转的墨渖,攲侧错落、跌宕生姿。此卷由宋至今,流传九百余年,后人誉为苏轼存世最好的书迹。

  最值得推崇的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虽为唐代摹本,非王羲之亲笔,但却最接近他的真迹,尽可从中领略到魏晋书法的风韵,一睹书圣书法的神采。它也在馆藏“国宝”之列。《快雪时晴帖》是书圣王羲之写给朋友的一封短信,内容为雪后问安,笔法圆劲古雅、意态闲逸。在优美的姿态中,流露出潇洒的意蕴。清代的乾隆皇帝非常喜欢此迹,誉之为“天下无双,古今鲜对”。当年乾隆将此迹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特建“三希堂”收藏。

  由于这些书画真迹年代久远,纸质脆弱,很多藏品被列为限展品,观赏机会可遇不可求。例如2004年底怀素《自叙帖》只展出4天。

  与西方名画挂于敞亮展厅不同,中国书画展览时,光线被调得极暗,3个月绝对要换下来。展厅的紫外线经过过滤,受光不会超过50Lux。

  尽管如此,作为古代书画材质的纸、绢、丝无可避免地日渐老去。然而,不老的是它们多少年来契阔离合的故事: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曾被烧成了两段,前半卷留存大陆,后半卷则贮藏台北;至于快雪、中秋、伯远原本一个整体的“三希”,迄今两希在北京,一希在台北,北京是三缺一,台湾是三缺二,都不完整。不知何时“三希”能够再聚一堂?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