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起来很美的美术评论

2013年02月11日 08:35   中国网  

  王国伟

  几年前,身边的一位老师荣膺“金陵百家”油画展金奖,在省内与市内影响甚大。借这个机会,这位老师想在媒体上好好宣传一番。无奈他只是小地方的小人物,请不起美术评论界的大腕儿,只好找到本地有点声望的某作家。该作家行走于文艺圈,曾给多人写过看上去像美术评论的文章。很快,一篇洋洋洒洒几千字的评论稿就完成了,后来陆续刊发在几家非专业报刊上。我也因此有机会见识了这些非专业写手的美术评论。与其他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相似,这些文字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读起来很“美”。

  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大多出自作家之手,结构严谨、文字瑰丽,读起来很“美”。这类文章,与其说是一篇美术评论,还不如说是一篇散文更为合适。这样的“美术评论”,内容上介于专业与非专业之间。文学与美术是近亲,很多文学圈的人也喜欢跟美术圈的人打交道,耳濡目染,多少了解一些美术知识和艺术理论,在此基础上再加入自己的理解,也可以搞出一些似又非似的所谓“美术评论”来。美术圈的人读这样的文章,主要欣赏其优美的文笔,对于星星点点的专业术语并不在意。即便是有些专业术语不靠谱甚至是瞎说,也都抱着“理解万岁”的心态一笑了之。

  相比之下,大众对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似乎更为认可。除读起来很“美”之外,其评论的视角与高度更贴近大众,专业术语少、容易读也容易理解,没有生硬之感。因为不专业,作者往往更多地从个人的视觉感观、情感共鸣等角度对画家与作品展开评论,其实这也是大众欣赏的角度,是一种无意而必然的契合,因此更容易吸引大众的眼球。同时,这些评论不会上纲上线,不会过多地引用或阐述那些抽象的“形而上”或是一些很枯燥的理论观点。这无疑使得那些起点较低,即便对美术了无兴趣的读者,在被很“美”的文字吸引之后,也基本可以无障碍地读完全文。

  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大多从腹稿阶段开始,就带有显著的功利性,主旨是对画家进行文字包装。因而,其写作遣词造句具有浓郁的煽动性,竭力抬举甚至是吹捧画家,文中不乏溢美之词。有些话虽有言过其实甚至是故意误导之嫌,但对受众所施加的实际影响可能要比专业报刊上的那些美术评论还要好。读者通过这些非专业报刊看到了画家的作品,通过文字了解了画家的名气,进而可能产生购买的冲动。对一般画家来讲,这些读起来很“美”的美术评论,其市场意义上的广告效应已经达到。因此可以看到,有些艺术水平相当一般的无名之辈,在卖画方面却远超专业美术学院的一些著名教授。

  这些非专业报刊上的美术评论,读起来确实很“美”。而画家卖画数钱数得手发软,更美!

分享到: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