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不能回避文交所

2013年02月25日 11:23   证券时报  

  张严

  “文交所”曾盛极一时,但是随着整个行业极盛而衰,为名所累,业内开始频繁地提起如何重新定义“文交所”,似乎要剥下“文交所”峥嵘险峻的外皮,还其本来面目。

  但是,谁识“文交所”?不要说旁观者,即便是大部分亲历者也很难识其本来面目。它就像哈姆雷特,在一千人的眼中,便有一千种面孔;所以,我们应如何理解“文交所”,从哪个角度一窥其真面目?由于资本和“文交所”的介入,艺术市场的固有问题被充分暴露,任何一个对未来负有责任的人都不能当作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继续在原来的轨迹上滑行。

  事实上,我们对“文交所”的了解十分匮乏。再加上全国各地方性“文交所”纷纷成立,如雨点般从天而降,打落在窗前,既让人模糊了视线也失去了耐心。整体纷繁芜杂,难以捉摸。其实,单个细胞中拥有整个物种的遗传密码,或许个体反而是我们理解“文交所”这一宏大命题最行之有效的途径。深圳文交所副总经理高强在接受专访时,阐述了自己出入“文交所”的经历和思考,从中不难一窥“文交所”在未来文化经济中可能扮演的角色。

  除了对个体的把握外,纷繁芜杂的整体也并非没有规律可循。地方性“文交所”在各省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一度让人眼花缭乱——这种地方市场割据的现状与建立在集中竞价交易制度上的交易所逻辑完全相悖。如果回过头来梳理这些地方性“文交所”背后的投资主体,就不难看出地方政府或明或暗的身影,而这正是“地域竞争”的具体体现。耐人寻味的是,在经历了最初的扩张之后,各地方性“文交所”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在全行业面临质疑,自身盈利模式迟迟难以确立的背景下,全国主要的26家地方性“文交所”开始自发联合,组建“全国文化产权交易共同市场”,以行业的力量再次开启“文交所”的创新之路。

  艺术市场不能回避“文交所”的原因正在于此:作为文化经济发展的引擎,“文交所”在制度设计层面的作用已被各地方政府广泛接纳。实际上,无论是个案还是整体梳理,只能帮助我们认识“文交所”;然而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如何理解“文交所”?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