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深深热爱陕北的黄土地

2013年03月21日 15:32   新浪收藏  微博

  刘文西

  1950年我在上海育才学校学习美术,当时我十七岁,第一次听到王琦先生给我们讲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得很生动,印象很深。当时发给我们这本书,我一直保存到现在,不断学习,它指引着我一生的文艺道路和艺术实践。从那时起,我决心一辈子沿着《讲话》指引的道路去实践、去创作,向人民学习,向社会学习,了解人熟悉人,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获得了对人民的情感和创作激情,心甘情愿地投身到为人民的情感和创作激情,心甘情愿地投身到为人民而创作的事业中去。

  文艺家首先应该是思想家,用革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武装自己,自觉地用正确的世界观和艺术观指导自己的文艺道路和文艺实践。同时,创作是非常艰苦的艺术劳动,从生活感受到构思、构图、寻找艺术语言再到完成创作是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慢慢成熟起来。创作要有感而发,在深入生活的基础上,有了感情、感受、感动的人物和事物,选择自己最感动最感人的而且适合于绘画表现的,有深刻社会内涵,又有完整形象美感的画面画出来。这要在生活中勤观察、细体会、勤记录、多思考,要长积累。偶然得之。

  几十年来为了熟悉生活,了解人民,我在陕北选择了几个重点村子,长期不断地到那里去,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从小到大看着他们长大,与他们吃住在一起,了解他们的心情、性格和成长的全过程。为了了解陕北,我从1957年起四十五年来去陕北有六十多次,在全面的普遍了解的基础上,还把几个村子作为重点深入的对象,点面结合。为了重点深入,我常去这几个村子和这么几家,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有时就感觉像回老家一样。我跑遍了陕北的全部二十六个县区,有许多村子因为没有路,只有羊肠小道,有的沿着河道就是路,许多村子没有一辆自行车和架子车。因此,我背着行李步行走过许多山路,住过许多村子。我走了毛泽东转战陕北的大部分主要路程,边访问边速写边赶路,艰苦的路程让我有很深的感受和体验,只有投身到生活中才能得到真切的体会。毛泽东在《讲话》中指出:“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是唯一的源泉,因为只能有这样的源泉,此外不能有第二个源泉。”我在长期的深入生活过程中真正懂得深入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获得了创作冲动,也获得了大量创作素材。这一段的生活为我此后的创作奠定了厚实的生活基础。我对西北的艰苦生活心存感激,我热爱这里的人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生活是我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我生命的依托……

  《讲话》发表六十年了,它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国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这个进程中,新与旧、健康与腐朽、先进与落后等方面的矛盾、撞击、磨擦,在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生活的本质和主流是什么?迷惘的、徘徊的、困惑的问题不少。所以作家、艺术家要以思想家的高度去把握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用自己的作品去影响人,以优秀的作品去鼓舞人,这确实是一个时代的责任。艺术家应该更好地观察、认识、表现生活的主流和本质,更好地去表现生活的主旋律,这是我们文艺家的工作重点和社会责任,也是国家、人民所需要的。主旋律的作品产生和创作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总要有人去攻难关、去探索、去创新、去创造。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们艺术发展的繁荣的宽松的环境促进了艺术的多样化。艺术只有丰富多样才能满足各方面的需求。笔墨当随时代,艺术要与时俱进,要用多种多样的风格、形式和艺术个性去感染和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2002年4月和2001年11月我曾两次与黄土画派画家一起到陕北,深入生活观察体验,走了十几个县,过了六次黄河,看到了新时期的农村生活,看到退耕还林还草的山川秀美工程,看到了黄河拉纤的船工天不怕地不怕的战天斗地的英雄气质和风采等等。生活太丰富了,一辈子也画不完,生活迫使我们创作。近两年我抓紧时间创作了《乖旦旦》、《受苦人》、《黄河纤夫》、《又是黄昏》四幅陕北人民生活的画作后,又去甘南生活后创作了《相聚》、《雪塬》、《雪山之子》等七幅藏民生活的作品。去年为纪念建党八十周年创作了《更喜岷山千里雪》、《征程》、《毛泽东在延安》等五幅以毛泽东为题材的作品,以及表现深圳、上海浦东等新时代朝气蓬勃的城市风光的画作。生活催着我不能停笔,丰富多彩的新时代生活是画不完写不尽的,实践告诉我,到深深感动着我们的生活中去吧!它会催人奋进,催人创作。

  我热爱陕北的黄土地,那是我创作的根,是我创作的源泉。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