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艺术北京本土化回归

2013年05月11日 09:07   华夏时报  

  本报记者 于娜 孙菁 北京报道

  高税的阻力

  一边是小清新、80后卡漫,一边是汽车、洋酒,不久前结束的“艺术北京”博览会,给人的感觉有点像中国的“赶大集”,也有海外参展画廊称之为”大杂烩”。但“95%的画廊有成交”又让各方皆大欢喜。

  组织海外参展商和收藏者的力不从心,让内地的艺博会不得不转向依赖本土资源,不再与香港和台北地区的艺博会比较,甚至拒绝再谈国际化。那么,这是接地气还是一种生存妥协?对本土艺博会的品质和发展会带来什么隐忧?

  国际化的阻力

  虽然也有欧美各国的画廊参展,但世界知名画廊寥寥可数,海外收藏者的身影也是难得一见,曾经标榜“国际化”的内地艺博会,如今面临着难以名副其实的尴尬。

  对比“艺术北京”的去年和今年参展画廊名单,海外画廊所占比例依然与去年持平,约为五分之一。不过,包括长征空间、麦勒画廊、佩斯北京、磨金石艺术空间、艺门画廊等十数家国内外知名画廊未能出现在此次展会名单中。

  国内另一大艺博会巨头中国国际画廊博览会(CIGE),从2004年首次举办起,一直主打国际牌,诸如纽约高古轩老牌画廊都曾参展。直到2009年第六届CIGE,国际与本土参展画廊之比为7∶3,然而到去年时,这一比例已经降为1∶5。

  尽管参展的海外画廊被评价为“大多无质量且水土不服”,“艺术北京”执行总监董梦阳[微博]用了“奉献精神”来形容这些海外画廊,因为他觉得国内艺术品市场的包容度与认知度十分有限。

  第三次来参加“艺术北京”的西班牙Nou Mil.lenni画廊负责人表示,来中国需要办很多官方手续,要几个月的准备才能把所有的作品带过来,而如果去欧洲、美国参展则容易得多。他觉得作为被邀请参展的画廊,官方应该提供相应便利。

  艺评家吕澎[微博]认为,全球化背景下,寻求多种可能仍然是重要的,其实就是一个交流和相互认识理解的过程,国际化这种可能性不应该放弃。

  税收重负

  最为关键的是,高昂的税收和繁琐的手续,给中国艺术品市场国际化设置了难度,使得香港艺博会的免税优势更加凸显,加之艺术巴塞尔的接手,一些本土和欧美画廊相继投奔而去。

  在美国、英国、日本和韩国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对艺术品实行零关税政策、增值税等其他税费也有大幅优惠或减免。比如德国海关对油画、字画、邮票等艺术收藏品采取零关税,该国正常的增值税为19%,对艺术品实施增值税减半,最优惠税率仅为7%。

  而国内艺术品关税之重一直令业界难以承受。艺术品进口时需申报缴纳多种税费,包括“进口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与“消费税”。去年年初,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通知,将油画、粉画及其他手绘画原件,雕版画、印制画、石印画的原本,各种材料制的雕塑品原件的进口关税税率由12%降至6%,但提出暂行一年。

  多种税费累计起来,使艺术品进口的综合税率往往超过23%。“在北京的艺博会上每卖出一件艺术品,都要缴关税、增值税等很多的税。”香港a gallery画廊总监梁建俭无奈地说,画廊的利润空间大约就百分之三四十,有的画廊为了不赔钱不得不想通过其他途径降低成本,有的画廊则干脆不来参加。

  今年年底,首都机场附近的北京文化自由港将完工,有望实行艺术品交易免税政策,对于国内的艺博会而言,“我想这不是一件坏事但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好比温开水。”董梦阳说。

  所谓的保税区并不是零关税,比如中国的收藏家把海外购买的艺术品带回国,在文化自由港内可以免税寄存、持有或交易,但如果出港还是要缴纳税费。

  艺术界人士一直在呼吁,高额关税降低了国际画廊入境设点营业的热情,阻碍了国内艺术博览会向国际化发展的路线,更降低了国内美术馆扩充国际馆藏的可行性。惟有实施进口零关税才是符合文化产业需求的治本之道。

  但是关税或其它壁垒的现实,让国内的艺博会不得不转向,董梦阳的说法是,在历经数年的国际化扩张后,“艺术北京”要静下心来夯实内功。

  向本土资源妥协

  “过去,我们总想做得很西方,现在我反而想本土化一些,采取一些大众愿意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再一点点发展。”董梦阳说。国内艺博会转向本土艺术品市场,开发中国藏家和艺术品消费群体,此次“艺术北京”发出了一个信号。

  在今年的“艺术北京”上,约700件作品成交,成交率有30%,均价范围在5万到15万元之间,平价艺术品成为关注度最高展品,而不是以往的知名艺术家作品。而来自参展画廊的反映是,今年的作品成交情况给他们带来意外惊喜。

  去年刚从非盈利机构转型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首次以商业艺术机构的身份来参加“艺术北京”,一些国内藏家在收到该中心的展品目录后有备而来。不仅徐累、向京、李津等成熟艺术家作品受到藏家关注,还有七八幅作品被订走,年轻画家贺勋的《劈砍光的人》也以2万元左右价格现场成交。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工作人员叶田田介绍说,虽然国内大部分消费群体并不是非常富有,但收藏群体还有非常大的拓展空间,很多有一定收入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人,正在准备进入当代艺术收藏。

  台北秋刀鱼艺术中心负责人黄敏俊也表示,相比往届“艺术北京”,今年是他们销售情况最好的一次,带来的10件作品中售出了半数,成交价最高的是一件8万元多的油画。70后台北画家林家弘的作品用卡漫的方式表达人的情感,三件作品中有两件被买走,价位在二三万元左右。

  在其他参展画廊也能发现70后、80后卡漫艺术作品,他们一直有本地藏家在支持,近期更有新藏家加入,在拍卖市场上也过了百万元大关。但也有国内收藏家认为,所谓70后、80后卡漫艺术,都是模仿日本的卡漫风潮,在艺术圈也引出许多肤浅的言论批评。

  首次参加“艺术北京”的香港IRIS LEE画廊,带来了香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因为香港城市空间狭小喧嚣,年轻艺术家想寻找一种静态,作品色彩也简单,两件从香港的人和事出发、带有明显地方特色的油画和素描作品以10万元左右售出。

  “很意外!”IRIS LEE画廊负责人李慧冰说,一开始他们觉得香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在艺博会上可能不被欣赏,结果内地收藏者对香港艺术的接受度比他们预期要高,也增加了他们今后开拓内地收藏市场的信心。

  今年“艺术北京”参照本土艺术消费者的购买力,无论是在价格定位上,还是艺术语言的呈现上都在有意接近国内消费群体,“本土”转变带来了成交量上的收获,但由此呈现出的展品风格却也引来异议。

  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终身教授、策展人徐钢在微博上说:“这次艺术北京的粗略印象:小清新多,取悦观众的多,80后占主体。和国外艺博会相比,缺少胆大的、惊世骇俗的作品,也缺少1960到1970年代出生的、有轨迹可循的艺术家的作品。”

  一些来自港台的参展商也表示,跟香港、台北艺博会相比,“艺术北京”参展作品的花样和尝试性比较多,而台北艺博会展品的精致度更高。他们觉得北京艺博会应该能够看到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收藏家的面孔,是不同风格的布展和绘画形式的交流机会。

  过度商业化的隐忧

  国内的艺博会要开发本土市场,要生存下来,包括迎合参展商和收藏者及各种商家赞助,但这样可能会流失一些参展画廊,长远来看对艺博会的品牌并不是一件好事。

  西班牙SALA PARES画廊负责人说,他们几乎每月都会参加一次艺术展览,相比之下,他觉得中国艺博会的参观者众多是一个优势,但也感觉什么东西都卖,有一种“大杂烩”的感觉。

  “以往艺术北京的主通道上,摆满了各种东西,包括书商、饮料商的摊位,今年减少了一半。”让黄敏俊很赞许,但他也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是,赞助商的产品硬要和艺术沾上边。

  参观者在通道上看到一辆红色的奔驰车,外面还有一个五光十色的玻璃罩,黄敏俊认为这跟艺术根本不搭边,而且玻璃罩反射的灯光对周边展品也造成干扰。他觉得应该找到含蓄的结合方式,既不影响参展作品,也能凸显产品特色。

  毫无疑问,今后选择香港巴塞尔还是北京艺博会,既是摆在本土画廊面前的一道选择题,也是对“艺术北京”能否留住参展商的考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