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美术教育管窥

2013年05月22日 15:58   教研之窗  

  我随中国艺术教育代表团去欧洲访问,因我是美术教师,又是第一次出国访问,所以对美术教育方面的情况更为敏感,感触颇多,影响强烈。

  一、博物馆协助学校美术教育

  中国艺术教育代表团一行18人,由德国杜塞尔多大市“德中文化交流中心”邀请去欧洲数国访问。我们在奥地利的维也纳,德国的杜塞尔多大、亚琛、科隆,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比利时的布鲁塞尔,法国的里昂、巴黎及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等城市,参观艺术博物馆和美术展览时,都会遇到大、中、小学生和外国留学生在免费参观或临摹作画。许多博物馆在门口有学生免费的文字说明,有些售票处还特意问有无学生。许多国家的各类博物馆、美术展览在节假日还向全部参观者免费,我们参观卢佛宫是星期天,就免费。有许多博物馆还专为小学生开设了画室,其中有画架、画凳和其他教学设备,也是免费的。由此小事我们却可以看到西方国家对青少年艺术教育的重视,其实质是对人才培养和精神文明的重视。

  西方的这些做法,我们国家是否也能效仿呢?现在,国内各类博物馆、美术馆、名人纪念等,越来越多,学生人群也越来越多,其中艺术生也与日俱增,这些都是国家兴旺昌盛之大好事。可是,我们还毕竟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的生活还很不富裕,而学生上学的费用却不轻,特别是艺术生的负担更重。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地,有些重要的美展和博物馆,门票一次就是五、六十元,对学生即便是半价,也是很贵的呀!我建议从首都北京的中国美术馆和国家级的各类博物馆带头做起,向学生再降门票或完全免费,再逐渐向上海、天津、广州、武汉等大城市和省会城市扩张,用实际行动为国家的科教兴国和道德精神文明建设做贡献。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英德法等国的艺术博物馆、艺术协会,就协助学校开展美术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工业进步。我国在19世纪末,康有为等人也曾大力提倡,在全国各地多设立博物馆、美术馆。蔡元培更是倡导向国民普及审美教育,“以美育代宗教”,认为西方各国所以进步如此,除重视科学外,尤其重视美术;他认为科学和美术是建设强大国家的两大工具。我想,时至今日,先辈们的这些夙愿是可以逐步实现了。

  二、从孩子们对名画的评论想到的

  我们在欧洲各大艺术博物馆参观时,经常碰到幼儿园阿姨和小学老师带着幼儿和小学生在参观,使我感兴趣的是,那些阿姨和老师经常在认真倾听和启发孩子们对美术作品的意见和评论。孩子们对世界名画的指点、评论,或许在成人看来似乎太幼稚、简单了,但这种教学方式,从现代艺术教育理念上讲,其意义可就非同小可了。

  西方现代艺术教育,非常重视艺术批评,认为“批评探索是艺术教育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其根本价值是极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所以,无论是艺术专业教育和普遍中小学中的艺术教育,都将艺术批评列为四项主要内容之一。因为“艺术批评应该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和谐的、令人愉快的、思想上无拘束、无偏见的探索,其目的在于加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自我实现。”e实践证明,艺术批评教学是极有活力、极为开放的活动过程,教师是艺术作品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也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对艺术作品自由进行审视评论,充分发挥想象力,挖掘自身创造潜能,展现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培养其自主意识、独立人格和创造才能。西方国家的政府和教育界认定:艺术批评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

  所谓艺术批评,就是美术欣赏与评价。其教学功能是分析、评价艺术制作的背景、过程,作品的内容、形式语言及优劣等。西方艺术批评教学尤其重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直觉感受、真实情感和不同的意见。其次是对现代艺术作品的审视评价。“艺术批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是:确认新的艺术,使之能被理解并得到公正的评价,不论这些新创作的艺术如何怪诞,不符合艺术标准,甚至逆潮流。对文艺批评家来说,当代的艺术最为重要,昨天的艺术已经归于艺术史。……如果教师和学生不能掌握目前正在流行的艺术,那他们将不能得到唯有艺术批评才能带来的独特的好处。”

  同西方相比,我国的中小学的美术课及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素养课,甚至于一些美术院校,只有美术欣赏而无美术批评教学。其内容大都是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作品内容形式分析,艺术审美欣赏等;其教学法则多是教师单一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教学方向是单向的,非双向的,即重在知识目标,忽视人的(学生)目标。这种以知识、教师、教室三者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既抹煞了美术的学科特征,又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因此,增加美术批评是我国美术教育改革的内容之一。

  三、访问巴黎美术学院

  10月26日我们去访问巴黎美术学院,由该院国际学术交流部的负责人带领参观了作品陈列室、展览大厅,油画、版画、装饰设计艺术教室,并在学术报告大厅同校方进行了座谈。

  该院始建于17世纪,现有学生600余人,学制五年。外国学生考取该院的主要条件,一是法语,二是年龄不超过26岁,每年春季招生,10月份人校。当时该院有8名中国学生,并有中央美院的一位雕塑教师应聘任教。

  访问该院之后给我的突出感觉有两点:一是辉煌的历史,从学院建筑及作品陈列馆可以强烈地感觉到。其二是自由开放的现代教学。(1)在参观课堂教学中,我们问同学:对作业教师有何教学要求?回答是因教师而异,多是无具体要求,学生自己感到满意或教师也认为好就成,如师生双方看法不一致则以学生意见为主。学生们的作业,基本上都是用现代派表现手法,自然是各不一样。就每个同学而言,同一作业对象,也是采用多种手法去表现,是以研究探索为目的,而不是为了完成一次作业。从时间上看大都是中短期作业。(2)在一间大厅,有七位同学正在搞行动艺术表演:有两个同学身披黑布,头戴模型牛头,装成一头长有长犄角的公牛,另一位同学在牛前面抖动红布引逗,其余四人,有的敲鼓,有的打击其他乐器,有的呼叫助威,人与牛都在使劲舞蹈呼叫,加上鼓乐之声,热闹非凡,如同中国农村的闹社火。校方负责人介绍说,这些同学的创作要去西班牙访问表演,现在正在作准备。这种教学情况,使我想起了在上个世纪40年代,英国美术史学家赫伯·里德,在《通过艺术的教育》一书中提出的美术教育的“民主原则”和“统整方法”。赫伯·里德的教育思想曾长期地、强烈地影响着西方美术教育。(3)学院展览大厅展出学生风景写生作品,有油画、水粉、水彩,作品基本是写实技法,据介绍全是临摹风景照片而成,很少有现场写生者。我们甚感疑惑,问及校方负责人,回答很明确:西方现代派美术已走到了尽头,所以,现在又开始重视造型写实基础训练。

  四、西方现代派美术的境遇

  西方现代派美术,从19世纪中叶兴起,发展一百多年,到了20世纪的60至70年代,逐渐呈现出衰落,随之,后现代主义出现,其发展景象即变化多样,又扑朔迷离。我们在参观各国大型艺术博物馆和美术展览时,在陈列古典主义、印象派和浪漫主义作品的地方,参观者总是摩肩接踵,前挤后拥,而在现代派作品的地方,或观者稀少,景象冷落,或到去之后,粗粗浏览,匆匆而过。比如卢佛宫、奥塞博物馆和蓬皮杜现代美术馆,前二者和后者的情况即截然相反。在各大美术馆中,有不少青少年和老年人在临摹古典派和印象派作品,从未见到有人临摹现代派作品。美术作品无人临摹不一定是不好,但少有人观赏和接受就绝非好事。

  在访问期间,我注意到在饭店、宾馆、商店和公共场所中,悬挂布置的绘画作品,多是写实和半写实半抽象的风景、静物画和装饰画,而现代派绘画作品极少。就此问题我多次问及三个翻译,回答几乎一致:西方老百姓大多数还是喜欢写实的或半写实的作品,近来在家庭中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布置具有田园抒情的写实风景画。现代派作品多是在展览会和陈列馆中。

  我们在杜塞尔多夫和巴黎时,多次和艺术博物馆、社区艺术俱乐部和美术院校的负责人,谈及美术教育的情况,了解到西方青年人到美术院校学习,大多数是选择建筑艺术和装饰设计艺术,而只有少数人去学习纯艺术性美术,因为没有什么出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英国、德国的思想和教育家,就明确批评指出:当时各国美术院校培养的所谓“有教养”的纯艺术性的美术家太多,而适应社会生活需求的应用型的美术人才太少,此种情况阻碍社会的发展。之后,各国开始大力发展以工业应用美术为重点的美术教育,掀起了引世界注目的美术教育运动。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情况就完全改观,并收到了非常显著的效果。

  与西方各国相比,我国专业美术教育的情况却正相反,无论是学校性质和专业设置及招生人数,都是以培养纯艺术性美术人才为主,工艺应用美术人才培养为数极少。近些年来,虽有改观,但无论是数量和质量都远不适应社会之需求。实在说,目前我国纯艺术性的专业美术家已经够多,将近过剩了。十多年前曾有学者在《美术》杂志上发文,对此种情况郑重提出:《当代美术教育向何处去》,慧眼所识,极有见地。

  西方美术教育的历史与现状,经验与教训,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以加速我国美术教育改革,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大批量的高素质人才。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