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功自嘲成碑文议
瓜 田
启功先生是以书法的成就闻名于世的。有趣的是,启功先生本人却恰恰没把书法放在自己最重要的位置上,他多次向别人表示,作为一个文物鉴定专家,字写得像样一点,是应该的,算不得什么本事,写得不好才是问题。如果看了那皇皇十几卷《启功全集》,你就会感叹,启功这“著名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家、文物鉴定家、红学家、诗人、国学大师”的几个头衔不是随手哈腰拾来的。相比之下,书法确实还不是最有分量的。启功先生并非假谦虚,他也不善于作秀,他的心血浇灌,他的主要造诣,还是在古典文献和文物鉴定等方面的学术上。
近日读一本关于启功的书,了解了他那坎坷的人生遭际。这半个多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处境都不美妙,启功自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但他作为一个大睿大智的文人,能用幽默应对环境,化解矛盾,排解抑郁,平衡心态,让自己的精神尽可能地自由舒畅一些,却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启功的幽默,也是属于大师级的,一般人学不了。网上疯传的关于他的一些幽默段子,我看多半是真的。他的幽默绝活之一,是自嘲。自嘲最有名的代表作,就是那篇自己撰写的《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
自嘲,就是拿自己开涮,挖苦自己,博众人一粲。有的自嘲是把自己的毛病无限夸大,让人们觉得十分可笑,有的自嘲简直就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别有一番情趣。自嘲是幽默操作中的高级境界,没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和强大的内心力量,以及娴熟的表现技巧,是搞不好自嘲的。搞自嘲弄巧成拙的,也并不少见。启功的自嘲是成功的,也是巧妙的,这里有大师的幽默,其实也是对多年遭受迫害的一种挣扎和抗议,说是一篇精彩的杂文也可以的。个中内涵,非过来人难以言喻。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这就是,启功的自嘲是拿自己开玩笑,外人是当不得真的,更何况,那是1978年启功66岁时的“自我概括”。他是2005年去世的,享年93岁。即便是让他做个“自我鉴定”,90多岁的启功,肯定会有新的想法和措辞。启功仙逝,应该有一篇表现社会对他的客观评价的碑文,而不是他自己涂了满脸油彩的漫画像。这个道理并不深奥。但我从这本书上得知,这个“墓志铭”还真的被当成了《墓志铭》刻到碑上去了!还有学者论证这么做如何的好。
自嘲和其他幽默手段一样,也是有一些章法和讲究的。其中的一条,便是要谨慎地对待德高望重者的自嘲。他自嘲可以,还可以顺便嘲弄一下别人,效果都是皆大欢喜。粉丝们如果把德高望重者的自嘲当真了,坐实了,也随声附和,就是严重的失礼了。我记得前些年有这样一个例子。在一个全国性的学术会议上,一位大师级的学术泰斗发表讲话,说自己是一只“老猴子”,这样大的年纪了,还在林子里带着一帮“小猴子”上蹿下跳。说着,还指了指台下坐着听讲的年轻教授们。这些“小猴子”听了,嘻嘻地笑着,抓耳挠腮,十分受用。同样一个比方,换一个年轻教授上来讲,说自己是一只“小猴子”,在大师级的“老猴子”带领下,上蹿下跳,这时候不管是“老猴子”,还是“小猴子”,脸色就都不会好看了。把话说回来,启功先生可以说自己是一只“老猴子”或者别的什么,但我们万不可以随声附和甚至热烈响应,更不能把他的自嘲作为盖棺之论刻到碑文上去,因为公众人物的碑文是社会的评价,不能由死者自己说了算的,吹牛不行,自我贬低同样不行。启功先生的“计平生,谥曰陋”和“身与名,一齐臭”能说是社会对大师的准确评价么?能体现世人对这位大师的敬重么?显然不能。老舍先生40岁的时候,也写过一个“个人简历”,文中有“幼读三百千,不求甚解”,“27岁发奋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起”,“再活40年也许能有点出息”等语,也是自嘲,不宜当成评价老舍先生的依据,更不宜刻到老舍的碑文中。
外国的大文豪萧伯纳的墓志铭是:“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还是一定会发生。”很符合这位幽默大家的本性。海明威的墓志铭也很有趣:“恕我不起来了!”至于一些外国墓地上的幽默碑文就难以尽述了,什么“不管你数到多少点,我反正是不起来了(拳击手)”,“当你看清这行字的时候,你已经踩到我了”,“看什么看,这房子早晚你也会有一间的”, “真想我,就进来陪陪我”,不胜枚举。因为这些都不涉及个人的一生评价,逗个乐也就完了。启功的幽默,涉及到对自己的评价,如果我们对这个评价不同意,就不应该放到墓碑上去。有人会说,这是他自己说的呀。自己说的也不行,评价一个著名的学者,社会必须严肃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