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香港巴塞尔
2013年06月03日 10:18 东方早报
Marc Splegler
(巴塞尔艺术总监):
艺术界变大了,对艺术感兴趣的人也更多了,世界范围内的画廊也增加了,全世界的艺术家和藏家也比以前更多了,在艺术界已经变得十分国际化的情况下,不能再期望人人都到巴塞尔来了。对于今年参加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画廊,亚洲的比例在总的参展商比例中比以前要高。我们在2010年去看香港博览会的时候,发现它有很大的特点和动力,都与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相类似,而我们的CEO又与亚洲有很强的联系。所以我们从2011年开始商谈购买香港艺博会,当然,谈判是需要很多时间的,直到去年才最终确立下来。现在我们有三大博览会,分别是巴塞尔、迈阿密海滩和香港。
现在我们的重中之重就是要保证甄选的客观性。
廖伟棠
(香港作家):
涉及买卖,博览会的展品从来不能说是代表艺术家最佳最纯粹状态水平的,正如本次展览最敏感的一个论坛主题“市场是不是艺术质量的最佳标准?”所揭示的那样,参展画廊当然依赖市场标准,只不过有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别,也有开拓未来市场以及迎合既有市场之别而已。
相对而言,日本和欧洲画廊冷静很多,这种冷静固然来自引领市场的底气、自信,同时也和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的平稳甚至沉闷的社会气氛有关,而诠释这种气氛的努力变成美学之后,又得以深化这么一个问题:“无为社会中,艺术家何为?”
王璜生[微博]
(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
以前的香港艺术博览会就已经很不错了,香港的艺术生态比较健全。
沈其斌
(证大文化公司):
整个巴塞尔博览会只有一件传统国画参展,像个孤独老人,为何?巴塞尔绝不是天堂!也不是标准!但我们要正视这种现象!
朱其
(艺术评论家):
传统国画卖得一直不错,参不参加巴塞尔,人家还真的不在乎。着急参加的还就是当代艺术这个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