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那无限美好的纯真年代
前不久到康哥的紫鋆书舫,正巧看到这批新画的排版样稿。关于他想出版自己的画册,光听他说就快有两年光景了。照说出本个人画集,在今天是件挺容易的事儿,更别说,他本身就是干这行的了。很显然,他一直都在反复地审视着自己。
一年前,他说:“我的画风变了……什么样?到时候你就知道了。”还卖了个关子,虽说我是个搞摄影的但也蛮期待的。那天,看到这批画时,着实挺意外也挺吃惊的。比照他八年前的画,决然两人。那会儿的他是董其昌、王原祁式的面貌,俊秀清逸却不乏古拙。而今,他突然很是“又红又专”式的阳光灿烂。这一古一今的反差,吓得我是好生踉跄。说真的,在今天“全民踊跃摹古”,且此起彼伏的浪潮下,他突然闪回那段“上山下乡”的岁月,没想到康哥在这会儿把他们都唤醒了,对那个时期的山水大师们再次行礼致敬。虽说身边小圈子的朋友们会理解他,但很容易遭到“复古潮人们”的不屑,甚至蔑视。但我个人觉得,这确实是种有智慧和勇气的行为。
想来,凡事都有其必然的共性。这五十张作品把它放在计算机中,看连贯的图片幻灯演示的时候,帧帧画面的连续性组成了电影里特有的情境时空。这部片子,暂且不管片名、人物关系;画面的气氛就是那个纯真劲儿,愣一下子能把我带入到 “文革”时期。特别是色彩对比非常强烈的那几张画,直把我往那个特定时期接引。有种看文艺片的感觉,阳光、理想、浓烈、甜美却又无邪地安静。和前些年一系列回味那段岁月的优秀影片太相似了。对这些画的情节编排可以是多样的,但故事叙述的主线只属于精神层面的回望。从建国初期的百废待兴,一片建设和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景象,全国上下大串联,接着思潮涌动地到广阔天地中实现人生理想的追求, 激情万丈的红色海洋、农业学大寨……这段理想与烂漫交织的岁月,造就了他特有的人文现象,也造就了别样的文艺思潮。但这种特有的现象和思潮只能活在文艺作品和回望这段历史时,保留在个人私有的精神家园里;这会儿男女主角似乎显得模糊和不重要了,而重要的是岁月的记忆会不时地跳出来,跳出来和你约会,然后会不停地促发着我们,以致我们以各种别样的角度或心思来欣赏它、演绎它……也许,这才是一部影片扣住心弦的重要构成因素─大时代背景。
康哥的这批作品,与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主张以写生带动传统国画推陈出新的运动中产生的那批优秀作品,在创作意识与图式上有着很大程度上的暗合。所不同的是,他不是对景写生式的创作,而全然是抒怀于心中的景象,这种创作经验再一次暗合了电影文学创作的原理。只是作者选择的时代背景实在是太特殊,也太近了,近到我们还没来得及好好地梳理它,以及重新认识它,所以当前的再多评价,都还为时尚早。
我个人以为,绘画的图式生来就没有高下之分。今天懂得视觉创作的人,各自的美学基础修养都是非常够用的。更不必担心水墨画家对笔墨的理解,他们会用尽一辈子的时间来不断精进自修。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扩充视野、修养心性,人生阅历积累下来都会有属于自己的成果。这些年里,康哥通过他对中外美术图书大量的编辑和出版工作以及自己艰实创业的积淀过程,不断地有机会刷新他的阅读经历。虽说事业和画画都有过难捱的时候,但对绘画原理的思考却从未停滞过。
我觉得康哥有句话说得很好:“现在我之所以这么画,是因为我对小时候的那段生活,是有自己真情实感的,画起画来心里自然特舒服。再加上,画心中有感情的东西,人会有如加持,十分自在。”所以,这简单的一句话,会把曾经心中的繁杂变得本就那么简单。
多说无益,说多了会让观者习惯性地认为,这一堆话无异于朋友之间的捧场戏,戏散了留下一帮子虚伪的脸谱漠视相望。不妨大伙坐下来看看这部“短片”,或许会有久违了的同感。
李世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