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问渡:渡口何处渡往何处

2013年07月03日 08:46   新浪收藏  微博

  张友宪

  屈原问渡,此四字就极有气质。渡口何处?渡往何处?哪儿可供皓皓之白的屈原去?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如此一来,还找什么渡口?在他心里此岸和彼岸都是根本没有的。事实上屈原的这句话是有问题的,“举世皆浊我独清”然也,“众人皆醉我独醒”就值得商榷了。

  渔父说: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瞧瞧,渔父醉吗?他比屈原清醒,他俏皮因而旷达。

  画里边江水滔滔,感觉上一定也乌云压天(没有画天空),看来有些凶险。而岸,也全然没有安逸的相貌,草长得像蓬头乱发。画家忽然一改清润流畅的用笔,变得激愤了。画面上中下各有很大一块面积的积墨,使得景象如此昏聩甚至于吊诡,好像屈原说的“举世皆浊”。画家在为屈原鸣不平?

  屈原和渔父以及一女子(是神是怪还是人?),站在一小片陆地上,四周仿佛被水环绕,虚渺得很。莫知所向的屈原问渡于渔父,他愁肠满腹需要倾诉,孤傲不是他的本质,他的本质是孤独。一颗太过干净的灵魂一定是孤独的。

  屈原是艺术家们的题材,无论文学、音乐、绘画,拿屈原说事的作品都很多。人都希望幸福,却热衷剖析悲剧。屈原本身更是大艺术家,假如他稍微少一些艺术气质,或也就能多一些政治家的圆通,也不至于投江。

  屈子行吟图一类的作品太多了,屈原在人们心中便有了很固定的形象:一定无比飘逸,一定无比忧郁,一定无比出尘。具体到衣着发式上便是宽袍子极高的发髻加上长髯,之所以是这样的装扮主要为了方便在风里形成飘荡的动态。要佩剑,那时贵族是佩剑的。“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这话为屈原自己所言。

  这样一个屈原,你想他入世都难。宁可葬身鱼腹也就不难理解,你要这么个人随波逐流蒙受世俗尘埃,下辈子吧。

  屈原是什么样的人?对社会人生有一种美好的想象,或者说那只是一种虚像。但他为那虚像奋斗,奋斗的结果是被流放。这基本意味着他的奋斗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就是理想在现实面前崩溃。

  画中,屈原和渔父面对面。渔父姿态潇洒,一根竹竿一壶酒,夸张到近乎神神怪怪的脸。屈原则是凄然的,还有些愤怒——应该有愤怒。社会既然如此,他还是执着,自然是会愤怒的。屈原直立着,连衣服上的褶皱和头发都基本是直线刻画,他显得很倔强。画家只想表达诗人、政治家那颗心那种情,大写意地扫过几笔交代了屈原的衣着、动态,没有“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此时屈原好像在宣告着:我有能力适应这个污浊的世界,可是我不要和光同尘。

  渔父入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只此一句,便知屈原在尘世已经没有岸了,野渡危矶,这是他的处境。悲剧由好人作成,好东西纷纷的毁灭,好,相对于混浊的尘世,就是带疾的。

  他最终纵身一跃而入汨罗江。

  画中屈原身后的女子是哪一个神仙?湘夫人吗?要带屈原去了吗?

  琴曲《屈原问渡》见于宋代《浙音释字琴谱》。曲分八段,讲了屈原到野渡口,和渔父问答。古曲的写意和古画的写意是一种审美,所以这一支叙事的曲子,听起来缓慢异常,偶尔有几处急促一下,也只好像两位高僧在讲禅,悟不悟是你的事。一﹕ 南荒投逐二﹕ 野渡危磯三﹕ 漁翁問姓四﹕ 伸言己志五﹕ 一身逐客六﹕ 萬里憂君七﹕ 細和滄浪八﹕ 勢時任變

  以屈原为题材的古曲还有《离骚》、《屈子天问》、《橘颂》等。后来的《渔樵问答》虽然不是说的屈原,却叫人隐隐想出“渔父”。

  绘画上,《屈子行吟图》是古往今来被画滥的题材了。最有名的为陈洪绶所作,几成典范。今人傅抱石的同名画作,拍卖成交价高得惊人。在网上搜索《屈子行吟图》的图片,多到叫人看得目盲。

  虽然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屈原,但无论怎样,屈原之玉质是无可比拟的。

  完美主义的屈原!

  不完美的世界!

  渔父“遂去不复与言”。饮酒去吧!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