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三叠:让人伤心的离别

2013年07月03日 09:01   新浪收藏  微博

  张友宪

  古人折柳枝相赠而别,“柳”与“留”谐音,所表之情,是留意。

  大清早下着绵绵雨,柳树底下说别情,小童端酒离人饮:西出阳关无故人。

  渭城大概位置是今日的咸阳,阳关在敦煌处。

  离别那日偏又下雨了,柳叶上沾着水珠儿,仿佛泪滴。

  为什么艺术作品里但凡离别就非得下雨?仿佛离人泪!找个晴天告别不好嘛?

  说到离别,脑海里奔出的一串情节中,最鲜明的莫过于我童年时候的一次搬家。那天秋高气爽,一滴雨也没下。搬家的忙碌对于小孩子来说真是件无比快乐的事情,大人忙着呢。没人管我,我和小伙伴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连闯祸都不要紧。当大人将家当悉数搬上了船,再将我塞上才船,当船缓缓离岸,当那些熟悉的风景渐渐远去了,我才忽然意识到什么。一股很重的气流就涌上来,直冲鼻腔,瞬间眼泪决堤般糊了我一脸。离开了?走了?再也见不到我的小伙伴了?船渐行渐远,此岸在眼前消失,等待我的将是彼岸。

  此种渐行渐远,多么像画里边水墨晕染的远山,又多么像画里边挂着酒葫芦的艄公手中撑船的长竹竿。艄公手臂一用力,肩耸起,呈现一个很好看的动势。船便划了出去……

  我抽抽搭搭地,拖着鼻涕,悲伤地在母亲怀里睡着了。

  当船再度靠岸时,天已黑。岸边有很狭长的一段柳树带,暗夜的微风中,那柳好像是美人舞水袖。不,更像是哪位仙人,无意间在宣纸上的泼墨。再看那一望无际的大河水,除了近处被船上灯光照耀的点点波光,便是暗黑的空茫。船究竟行了多少里?是不是过了几座山和大片大片的芦苇荡?

  黑夜叫思念变得无比清晰,我的小伙伴们,此刻是不是正在油灯下吃晚饭?她们会不会已经把我忘记了?

  那月牙儿呀,正挂在柳枝上呢。可是我的泪水,也像柳枝儿一样,垂垂荡荡。

  啊,柳枝儿,就是画里的,剪影一般的形状,因为远远近近而形成大小和浓淡。芦苇和灌木也是画里边的,在岸边摇曳。没有鸟儿飞翔,鸟儿在枝条间的巢中沉睡。

  母亲说:很快你就会有新朋友的。

  我觉得母亲的话很有道理,可仍旧止不住哭泣。

  长大之后才知道,伤离别,伤的是离别了的故园和故人。

  初听《阳关三叠》是读小学时,听的男声独唱,歌词就是《送元二使安西》。那曲调安静,安静的哀伤,没有撕心裂肺,哀伤得含蓄,哀伤得风雅。

  当时不知道三叠指的是一个曲调变化反复三次。三次叠唱,为的是发挥得更尽兴,将诗中的意趣更深一些地表达;也不知道《阳关三叠》是因诗中有“阳关”、“谓城”两地名,故又称为《阳关曲》、《渭城曲》;更不知道今天听到的《阳关三叠》琴曲(歌),是清人的琴谱。

  但是,有一种情愫,向往的情愫,在小小的心里边滋生。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轻轻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琴音清雅而有哀伤的湿润,缓慢的倾述之中,是低回的追忆。

  劝君更尽一杯酒……伤离别……是画中两个惜别的长袍仙人,忧伤被含蓄地藏在他们的站姿里,小童捧着杯盏立于一边。掩映着他们的柳树和河岸是暗的,他们却立于亮处,那一片好像被追光灯照着,叫观者将视线投过去,看着他们的依依惜别。

  “劝君更尽一杯酒”,若非要离别,一定记得带上酒,离别也要离别出格调来。

  虽然那时还懵懂,但非常奇怪,此诗此曲居然就镌刻于心,至今不忘。

  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总是会留在心里的。

  烟雨的场面,和暗夜总有那么一点类似。暗夜中,总会多些想象。这就好像水墨画,那些氤氲之气中,浮荡的气氛。

  文艺作品里边为什么离别总是挑选在雨天?为的执手相看泪眼时候的气氛——别看柳永的《雨霖铃》是“骤雨初歇”时候,但那氤氲之气还在,一切就好像水墨画。

  那曲子就好像水墨画,是渗化开的远山,是渗化开的流水,是在雨水里背着晶莹飞翔的大雁,和那堪折的柳枝。

  画面从下往上看去,故事便渐行渐远了,向影影绰绰的山里走,一直走到看不见的地方。真的就走了,伤心的离别!

  而我的泪水,也像柳枝儿一样,垂垂荡荡。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