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出现尖峰效应:藏家绑架拍卖行

2013年07月05日 09:26   芷兰雅集  

藏家“绑架”拍卖行 藏家“绑架”拍卖行

  【现象】

  去年,某新拍卖行的瓷器专场十分红火,有些拍品的成交状况令人咋舌。之后,某藏家在微博上对这场拍卖大肆恭维。实际上,该专场拍品均由这位藏家组织,赞扬好东西是应该的,但是“自卖自夸”行为——当事人在利益漩涡中的“不回避”现象,令人大跌眼镜。

  无独有偶,书画专场也有此类现象:藏家与拍卖行为了利益而合谋,以协助征集为名,在专场中夹裹私货。之后,再大规模造势,为招商预热。有的不惜搬出大专家捧场,目的只为了出货,卖个好价钱。

  【原因】

  这种现象的存在,是因为拍卖行的实力卑微所致。有的拍卖行只是存在一个虚名,其专家团队、业务水准、客户网络基本为零,即便是貌似风光的“品牌形象”,也是靠炒作而来。这种企业的盈利模式得以延续,只能委曲求全,被大藏家“绑架”是一种方式;将专场承包出去,也将是一种必然选择。

  如何选择好的拍卖行,行家是清楚的,但是新手,却没有甄别的能力。不客气的讲:一家新冒出来的公司,如果声势迅猛,必然存在虚假成分,无论成交价、成交额都值得分析,因为现在的市场:是靠硬品牌生存的时代,而非靠假象生存的时期。

  【风险】

  拍卖行将专场承包给别人合作经营,出过一些问题。譬如:遇到赝品官司,被告将是企业,企业会与合作者扯皮;拍卖赚钱了,企业是否能痛快让利给合作者,而不斤斤计较算小账?

  一个好的企业,或者是一个珍惜品牌的企业,是不会轻易用品牌与别人合作的,尤其是短期合作,除非拍卖行自己无能,因为这存在对品牌的伤害。拍卖“承包”是一种尽快的资源整合模式,但是两方的合作点在于能否盈利,绝非是品牌建设。唯利是图的生意,自然存在问题,诸如瑕疵的甄别、拍品的过度宣传、对买家的无底线承诺等,都会对企业的发展存在着隐患。

  【实情】

  如今的拍卖市场,已经呈现出了明显的“尖峰效应”,即无论是成交额、成交量,无论是买家、卖家还是艺术家,都格外关注处于尖峰位置的三五家拍卖行,都愿意与这类拍卖行合作,至于处于山坡、山脚位置的拍卖行,除非万不得已,除非其特色明显,一般人不会将其作为首选合作拍卖机构。而山坡中的拍卖行,也想进入尖峰,于是经常人为制造出一些“波浪”,造成冲顶的现象,但是未必可信。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