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子林:赵无极的市场价值评析

2013年07月08日 09:33   中国文化报  

少女像(油画) 1949年  赵无极 少女像(油画) 1949年 赵无极

  赵无极这几年很火,拍卖市场表现夺人眼球,加上今年4月艺术家辞世,艺术界一片追思。然而,放大到整个艺术市场,赵无极的市场表现已不仅仅是艺术市场自身问题,而是夹杂着复杂利益的多方博弈,有些势力堪称团伙乃至利益集团。从艺术价值、历史地位来梳理赵无极一生的创作脉络,即使我认为赵无极的艺术价值未能达到像艺术市场中吹嘘的那么高,但由于其出色的市场运作,依然能让赵无极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中继续稳中有升。以下将通过3个阶段剖析赵无极60余年来对其作品市场运作的高超技巧和把控能力:

  一、一级市场基础牢固,藏家分布广泛(1950—1985)

  赵无极初到巴黎就和画商关系密切,比如巴黎画商皮埃尔·罗艾在1950年一次性购买12幅赵无极的画。通过诗人亨利·米修的介绍,和巴黎勒伯画廊合作。1958年以后在美国和库兹画廊合作,在法国和法兰西画廊合作。

  在整个1980年代之前的30年间,赵无极制作了数量繁多的石版画,并在多个画廊展出和销售。合理的价格,唯美、诗性的画面,赵无极通过版画大大拓宽了收藏人群的广度。而法兰西画廊是赵无极提升声誉的最重要画廊,在法国和其他国家的美术馆举办的赵无极个展多是由该画廊推动,包括1975年在巴黎大皇宫国家美术馆举办的赵无极个展。

  1980年至1985年是赵无极最初开始国际化的重要几年。1981年巴黎国立现代美术馆开设赵无极专厅,随后又在法国、日本、香港和新加坡举办画展。1983年赵无极在台北台湾国家历史博物馆、北京中国美术馆和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画展。

  从20世纪80年代以降,赵无极对亚洲,特别是台湾华人收藏市场开始加倍关注,其一连串颇具影响力的推广为其打开台湾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此时的台湾艺术市场正处于黄金时期。

  二、稳步提升二级市场,厚积而薄发(1985—2013)

  早在1985年,赵无极就有作品上拍,从1985年至1996年的10年间,赵无极市场表现一般,其间送拍的作品多为版画,所以价格也相对低廉。而到了1997年,价格却突然暴涨,当年共有15幅作品上拍,全部成交,价格涨至76231美元,成交价比1996年上涨2.6倍。但到了1998年,成交价则迅速回落,腰斩一半,仅为29457美元,成交率为73%,此后几年成交价基本维持在5.4万美元左右。

  1997年大升、1998年速降,都与当年的亚洲经济危机有关,此时的台湾在经济上遭受重创,画廊业全面进入休眠状态。而此阶段赵无极的整个收藏市场恰恰是由海外华人,即以台湾藏家为主支撑的。

  随着台湾经济的式微,苏富比[微博]在1999年将台湾业务并入香港。佳士得[微博]于2001年将台湾西画拍卖移至香港,设立“20世纪华人艺术”板块,主打大陆和海外华人作品。2000年以后,赵无极成为香港艺术市场华人艺术板块的重要成员,并催生了多个成交高价。

  2005年,赵无极大型三连屏油画《June-Octobre》,在香港佳士得春拍“20世纪中国艺术及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中,拍出1804万港币的天价。当年赵无极作品送拍68件,成交率90%。

  2006年至2008年之间,伴随着中国艺术品交易的日渐升温,赵无极的市场价格也持续上扬。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开始,全球艺术品市场骤然遇冷,赵无极的市场也受到影响,但成交价和2007年基本保持水平,仅下降5.14%。成交率大幅下降至60%,流拍量增大。需要指出的是流拍多集中在小幅作品和版画的范围。

  2009年至2013年,经历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艺术品市场一枝独秀, 2008年短暂调整后,再度暴涨,2011年又是一个高潮年。赵无极的作品在这一轮中表现仍然强劲,特别是其中涌现多支机构投资资金,成为2011年艺术市场值得研究的现象之一。

  三、两股力量呵护市场:热钱介入

  对于赵无极2013年及以后的市场表现,我想有两股力量会在数年乃至更长时间对赵无极的市场进行精心呵护,其中最“务实”的就是投资资金。在2010年、2011年,由于艺术基金、投资性质的热钱对赵无极的作品进行了囤货,造成这两年价格上涨迅猛,特别是2011年尤甚。2011年其总成交额达到1.196亿美元,作品成交均价达到996426美元,比2010年增加了43.96%。作品上拍量也是历年最高,达120件,成交率94%。同时《10.1.68》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以885万美元落槌,创造了新的价格纪录。同样需要关注的是,这一年其超过千万港币的作品有21件,在500万港币至1000万港币之间有15件。

  所有的这些数据都昭示着赵无极的作品市场进入狂热暴涨阶段,然而就在2011年即将步入岁末之际,这件破纪录的《10.1.68》被爆出买家是“山东泰山文交所”女商人任春霞,后因欠款而被香港苏富比起诉,由此揭开了2011年数额巨大的热钱席卷艺术市场的内幕,其中赵无极则是热钱炒作的重要标的。

  这一轮被国内基金、游资热钱或其他金融机构快速推高的行情,在两三年以后(国内基金、热钱捂盘一般2年至3年),也就是在2013年、2014年前后,这些短期投资性购买的作品会集中返回到市场中,这些当年高价位斩获的果实再度送拍的时候,还能否如愿溢价或再翻一番?至少在2012年,伴随着欧债危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市场信心已经无法再现2011年的火热行情。

  另一股推动赵无极市场的力量是华人的“民族情结”。2013年赵无极辞世后,国内出现所谓赵无极作品回流亚洲的说法。从艺术本身而言,我并不认为赵无极的艺术只属于中国,甚至他更属于法国,因为赵无极不仅加入了法国国籍,而且艺术探索的成熟期也是在法国完成。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赵无极作品回流,只是一个利用华人民族情结进行商业促销和炒作的由头。

  如果对赵无极作品从2000年到2011年之间的全部拍卖交易进行梳理,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从交易数量上看,法国位列第一,占据41.03%,香港14.06%,美国8.94%,德国7.68%,瑞士6.86%,英国6.72%,中国台湾3.96%,中国大陆2.8%,比利时2.03%,日本1.88%。单从这一组数据看,赵无极作品国际化分布非常完美。

  再从交易金额上看,香港56.17%,台湾14.93%,法国12.92%,中国大陆8.46%,英国4.09%,美国2.65%,瑞士0.31%,德国0.13%,加拿大0.08%,西班牙0.08%。把上述两组数据进行相互参照的时候,就会显露赵无极作品的真实市场情况:首先,赵无极的重要作品基本集中在华人手中,即使所有权在其他国籍人手中,买进卖出的通道依然被华人掌控;其二,所谓的国际收藏分布均匀,不过是在其他国家散落一些数量众多、价格低廉的版画作品,赵无极的重要作品分布非常集中;其三,在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美国、英国和瑞士等地,赵无极作品交易冷清;其四,赵无极作品已经不存在“回流”一说,而只是要从台湾、香港“回流”到内地而已。

  如此深度分析赵无极的收藏市场,抛开花里胡哨的运作手法,放下东方不败的民族自豪感,我们仍然忧伤地看到,那些处心积虑的“华人”最终还是要把赵无极“回流”给中国内地,而现在的最后一棒,就是等待国内藏家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