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华平先生:化蜕觉斯开新境
杨天才
宋华平是一位在当代书坛有影响的书家,同时,他更是一位充满火一般热情和激情的领军人物,他把自己的书法创作和河南书法事业的繁荣结合起来,使自己的艺术生命继续向前延伸,使自己的创作水平不断提升。数十年中,他在书法领域辛勤创作,孜孜不倦,取得了卓異的成就。这里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宋华平先生行草书风格略陈浅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著书法的全国复兴和文化多元主义的实现,书家谋求在开放的视阈中实现历史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性实践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承续了碑学的民间化取向並加以范式扩散,扩充延展了碑学的固有范畴,在长时段的历史追寻中,引入近现代考古学成果,将流沙坠简、魏晉残纸、砖铭造像引入创作领域,从而形成後碑学格局;二是反拨海派異化的以“二王”为中心的经典化路径,将“明清调”置於当代书法史的中心语境,强化了书法的主体意识。来自这两方面的书法审美取向,而使得宋华平先生在这一特定的当代书法现代性历史文化氛围中,选择了师法王铎。
宋华平先生的行草书,取法王羲之、米芾、颜真卿、王铎诸家。他对王铎曾有过长期的浸淫和深刻的把握,西中文先生说:“华平书法以王铎为基调。对王铎下过极深的工夫,堪称当代写王铎较好的为数不多的书家之一。作品多以‘王底米面’‘王底颜面’等新的面目出现。用笔在王铎浑融朴厚、气力中含的基础上,增加了米芾的奔腾跳掷、八面出锋,以及颜真卿的纵横使转,乃至张瑞图、黄道周等人的方棱峻折。”
中国书法所以能成为传统经典艺术的代表门类,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原因,就在於它达到了审美风格这一可以向人类最崇高的努力相抗衡的理想境界。风格作为书家最本真的笔法语言、审美取向、意境追求等,必定有其相对稳定的特色,而且这些特色,乃是维繫书法艺术生命的价值所在,使书法作品确立文化品格,产生更为广泛、深刻影响。就宋华平先生而言,其行草书风格的形成,经过了数十年的探索和磨炼,殊非易事。
归纳宋华平先生的行草书风格,我认为,他的草书风格主要来源於“二王”、王铎、米芾诸家。他将“二王”、王铎、米芾诸家,打散字构,按照自己的艺术审美进行取捨、糅合,强化空间粘合、穿插、挪移,以空间带时间,並将字法空间扩张为章法空间,谋篇布局,纵横穿插。其行草书笔法逆入平出,回锋转向;内擫外拓结合,藏露互用,方圆並施。其运笔速度疾缓结合,提按转折,虚实藏露,牵连映带;从容镇定,蓄势充分,发力自然。这在碑派书风的用笔中是少有的。宋华平先生行草书在用笔和整体风格上,本属碑派一路。由王铎开创的“法兼篆隶”,借鉴篆隶用笔清整、骨力中含、含蓄内敛,不重用笔的提按变化。宋华平先生在此基础上吸取了米芾、张瑞图的风格特点,从而增加了作品局部的精緻细腻。其行草书结体讲究变化,错落有致,盎然生趣。章法奇正相生,疏密得当,虚实变化,匠心独具;在字形大小的安排上,注重穿插、避让和上下左右之间的呼应,开合伸缩,俯仰有姿。可谓风神洒落、平中寓奇。宋华平先生还善於将浓墨、淡墨和枯墨对比运用作为章法的组成部分,也是其营造通篇气势和节奏的手段。
从宋华平先生几十年的书法历程来看,我认为宋华平先生属於渐变型书家。他的书法立足传统,追求意境,重神采。应该说,渐变型书家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一样,在历史上留下了明晰的发展轨迹,符合中华民族在优秀传统观照下的审美观点,在以後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是为中国书法的主流。他的成功在於通过对传统经典作品进行广採博取、反复酝酿而成。其行草继承了“晉唐风韻”及米芾、王铎书法的气势,作品有奔放豪迈之气。他巧妙地将晉人之韻、王铎之骨,尽挟笔端,挥洒之际,思接千载,墨白之际,视通万里。宋华平先生说:“学碑者大多关注碑之质厚,却少轻重缓急;主帖者多能得流畅之势,而乏凝重之质。运笔节奏越快,线质越难以凝重;结构越是端庄,节奏越难展开。”分析他对取法碑帖的阐释,我认为他的书法创作观,书法审美渊源已超越了狭隘的碑、帖观念,其书法重气势、尚苍劲、守浑厚,呈现一种融会百家的取向。他的书法既有帖的流畅,也有碑的浑穆。意之所适,奇不失正,正能含奇。他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之理,悟得气势变化之法,用笔刚健,以气带韻,生气远出。
书法是时空一体化的艺术,点画线条的节奏、韻律是书法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线条是书法的基础。美的线条确实能唤起人们愉悦的快感。宋华平先生的行草书线条的节奏感极为强烈,欣赏他的行草书作品,如同走进一曲曲动人的时代乐章,令人精神爽快,意气昂扬。他注重线条、墨色的丰富变化和结字的腾挪避就,注重点画的纵横结合,注重情感和性灵的流露。宋华平先生按照自己的审美取向,将王羲之线条的飘逸、黄庭坚线条的开张和王铎线条的凝重加以糅合,使线条更具艺术表现力,形成其以古为基、自出新貌的雄健书风。其行草书书法的线条张力很强,有一泻千里的奔放气度,其曲与直、刚与柔、方与圆、枯与润、虚与实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富变化。
行草书用墨,通常是蘸一次墨至写尽之後蘸墨再写,如此循环重复,墨色的浓淡和轻重虚实便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感。陈绎曾《翰林要诀》中说:“水太渍则肉散,太燥则肉枯;墨太浓则肉滞,太淡则肉薄。”宋华平的行草书充分继承了王铎书风气息绵亘、起伏跌宕的特色,更有意在墨色轻重乾湿、浓淡枯润的搭配上下功夫。书法的笔墨意态,不仅仅是墨的有形展示,而且具有一种活态、一种深沉的生命意味。水墨关係乃为用墨之道,而墨色变化乃出此机杼。恰当运用,熟练掌握,使水墨调和,骨劲肉匀,血脉贯通,做到浓而不板滞,湿而不漫漶,淡而不轻薄,枯而不浮躁,方臻妙境。因此,在宋华平先生落笔作书之际,横竖波磔,圆中寓方,枯润相间,轻隽求挺而不失之野,爽然求润而不失之媚,时而苍雄若古,时而沉雄华滋。故而,其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整体效果极佳。
宋华平行草书的线条蕴涵著无限的生机和激情。书法家的情感越丰富,思想蕴涵越深,功力越扎实,对书法家的表情达意就发挥得越透彻、深入,对情感与思想的宣泄就越是酣畅淋漓。书法既然是反映生命的艺术,真诚则是核心要素之一,它必然挟裹著生命之情感的律动,並将这种律动表现在书法特有的线条颤动,以及墨色的意味之中。宋华平行草书的抒情性全在於点画、线条、章法和墨法,並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其书写也多为书法情绪与情感的起落所左右。笔者认为,宋华平先生的行草书,之所以意味十足,则与他激活行草书的生命美感有著密切的关係。美学家宗白华说:“中国古代的书家要想使‘字’也表现生命,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就须用他所具有的方法和工具在字里表现出一个生命的骨、筋、肉、血的感觉来。”(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又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了的自然,表达著深一层的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用宗白华先生的这一美学思想来考量宋华平先生的行草书的审美追求是十分贴切的。
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儒雅之风。宋华平先生行草书胎息於深厚的传统文化层里,其思想基础是儒家的中庸观,表现出不激不厉、中正冲和之美。书法审美历来重协调、安定、平衡、中和,它的合理性在於使欣赏者也同样具有这样一种安详娴雅之心,使美感由表及里。宋华平先生行草书既有晉人的简约,又不失唐人的庄重。他以不激不厉的审美意境、多样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形式,汲取晉人的流畅潇洒和北碑意趣,体现出一种含蓄、自然的中和之美。宋华平先生的行草书创作应属於这种审美范式的。我认为,他的行草书是以酣畅的笔墨为表现,笔下驰骋纵横、浑厚雄健,是可赏可会,可解可读,与观赏者之间有著艺术上的亲和力。
宋华平先生的行草书既有闲雅静穆的一面,也有恣肆老辣、沉著痛快的一面。他的很多大幅行草书神完气足,展现了其精湛的笔墨驾驭技巧。2011年(辛卯)他创作的行草书《李白将进酒》,笔者认为,这应是其近期一件重要的代表作。这件作品纵情奔放,气势开张,酣畅淋漓,而其章法布局打破了纵横有列的格局,於参差错落、开合锁结、连接映带、揖让环抱中流露出一种强烈而震撼人心的韻律和节奏,而他的这种震撼人心的韻律和节奏,体现出一种超越于法度之外的过人胆识,而他的这种胆识是建立在深厚的功力之上的,当其升华到一个自由王国的境界时,便会在创作的激情中达到心手两忘,随机生发,意态横生,从而达到一个抒情写意的境地,一个“寄妙理於豪放之内”的境地,一个“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地”。
宋华平先生的另一件行草书作品《岳阳楼记》,用笔圆转自如,含蓄而奔放,随著感情的宣泄,笔致似有节奏地忽重忽轻,线条或凝练浑厚,或飘洒纵逸,浓墨处混融而富有“屋漏痕”般的质感,枯笔处涩凝而极具“锥画沙”般的张力,点画与线条的和谐组合,构成了一幅自然生动、雄伟壮阔的画卷。可以说,《岳阳楼记》是一件撼人心魂的作品,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交响乐。
此时的中州,瑞雪飞舞,却依然感受到那暖暖的温情。宋华平先生正为河南书法忙碌奔走。我们相信,几十年的砚田辛勤耕耘,宋华平先生的书法艺术内蕴更加丰富,在他的笔歌墨舞中,我读到了一种性情,一种志向,一种境界。衷心祝愿,在今後的岁月中,宋华平先生德馨艺高,墨香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