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日本大阪正木美术馆说开去
青铜器作为中国最古老且正统的文物,有着特殊的尊严。它本是殷商宗庙之器,其造型直至清朝一直被作为祭器的原型,同时被广泛应用到其他工艺领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的造型感。对于中国人来说,青铜器是美的主流。
日本古时,会定期将寺庙和神社所藏的宝物,拿出来给庶民开开眼界,称为“开帐”,这应该是最早的美术品展览了。明治维新以后的1872年,在东京汤岛圣堂举办了由文部省博物馆主办的美术工艺品展,这算是第一次真正意义的美术展。1877年,在上野的宽永寺本坊旧址(后为东京国立博物馆所在地)举办了首届国内劝业博览会,当时的宣传广告及入场券等均保存于文部省博物馆内,会场内主要陈列有书画、古董、动植物标本等,其中以名古屋城的金虎最引人注目,这也是日本“美术馆”的发端,其中的“美术馆”也是日本最早被称为美术馆的建筑物。现在在日本能看到很多美术馆,公立美术馆是一部分,更多的是私立美术馆,它们由企业、民间团体或个人创办并向公众开放。
在大阪有一家以私人名字命名的美术馆——正木美术馆。昭和四十三年(1968)十一月开馆,是由创立者正木孝之(1895~1985)捐赠土地及建筑物后设立的美术馆,专门收藏展出东亚美术品。馆内展品丰富,涵盖绘画、书法茶道、佛像、工艺品等,不胜枚举,藏有日本国宝3件,日本重要文化财产12件,总计约1200多件东亚古美术品。
正木孝之1895年出生在大阪南部的泉州,23岁时他以正木家女婿的身份进到这个家族,25岁开始收藏。正木孝之最早的收藏品是当时称之为“新画”的日本画家作品,包括竹内栖凤、桥本关雪、冨田渓仙等当时一流画家的作品,历时十余年。
其中桥本关雪(1883~1945)最为中国人熟知,他是大正、昭和年间关西画坛的泰斗,日本关东画派领袖。自1914年起,曾30多次来中国,精通中国古文化。与吴昌硕、王一亭等结为至交。桥本关雪的故居白沙村也是日本指定名胜。这是一座耐人寻味的典雅庭院,迂回小径通清幽,古朴书屋和茶室隽永多情,不同年代、多样造型的石塔、灯笼,皆为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的古董,更让沿途充满古意与惊喜。位于庭园深处的画廊内,陈列着画家本人的画稿、美术用具、作品及其所珍藏的希腊陶瓷,中国、印度和日本的绘画。
根据正木先生手札记录,最初购买这些画作不过百十来日元一张画,随着收藏深入,画作价格升高,假画日益增多,遂放弃继续收藏“新画”。在战后不久的昭和二十年(1945)十月左右,正木将收藏的日本画全数卖出后,换取了一张中国元代王冕的《墨梅图》,花费了大概1000日元。王冕(1287~1359)既是诗坛名家,又是丹青高手,是元代画苑中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所画的《墨梅图》,神韵秀逸,令后人叹赏不已,对明清画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正木首次接触东亚古美术,之后开始了一段与众不同的收藏历程。
关西地区是指日本的奈良、京都、神户、大阪等二府七县,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盛极一时。关西地区流传至今的文化遗产众多,日本国宝约有六成,这里还是日本传统文化——茶道、花道的发源地,因此艺术收藏之风盛行。正木陆续开始收藏宋代越窑、建窑的天目茶盏、夏商周的青铜器、北魏石雕佛像、平安时代小野道风笔三体白氏诗卷,平安时代藤原行成笔后嵯峨院本白氏诗卷等传世珍品,沉醉于东亚古美术的静谧幽微之中。
正木孝之在为数众多的关西收藏家中备受瞩目,他既没有继承祖传珍藏,也无家世头衔,只是因缘际会踏上收藏之路,单凭个人对纯粹美感的憧憬与热诚,建立起一份可观的收藏,可谓与众不同的收藏家。平日里正木会临池学书,手不释卷,做学术性研究,以培养自己独到的眼光。因此对于对藏品的要求,必须是脱俗佳品。他的这种精神一直延续至今,美术馆一年中有春秋两次特别展览,其题材选择与展览陈设皆坚守正木对藏品的态度。原本默默无名的他的收藏逐渐获得认同,成为“二战”后给予高度评价的收藏家。
近期,正木美术馆正在筹划新馆建设,为筹措资金,拿出青铜器及早期佛像拍卖,以解决建设之拮据。其中包括西周中期青铜盖鼎、商晚期青铜夔龙乳丁纹盂、西周晚期青铜盉、西汉青铜饕餮铺首壶等152件藏品,多于上世纪60年代前收藏。日本近代收藏中国早期青铜器的时间约在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其形成与煎茶道有着密切的关系。
日本煎茶道自江户后期逐渐步入技艺化,同时逐渐扩大了大众基础,因而冲破了明治维新的浪潮,之后不仅没有衰弱,反而极尽兴隆。出现大型茶会,除茶席外,还设有供鉴赏的展览席,并按主题分别设置。最初以书画为主,以后扩展到明清书画、殷周古铜器,甚至一部分清朝官窑瓷器。人们争相展出大量且高质量的煎茶具,鉴赏性显著增强。自江户时期开始至明治、大正,煎茶人是最强有力的中国美术的信奉者和需求者。青铜器成为选择之一。
青铜器与玉器作为中国最古老且正统的文物,有着特殊尊严。青铜器本是殷商宗庙之器,其造型直至清朝一直被作为祭器的原型,同时被广泛应用到其他工艺领域,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人的造型感。对于中国人来说,青铜器是美的主流。历代帝王都对青铜器进行收集,因此堪称中国传统文物中最典型、最正统的代表,作为指标,它具备最恰当的鉴赏要素。
江户末期,1863年出版的《清湾茶会图录》上可以看到,青铜盉被用于水壶,青铜卣用于花瓶,无论哪个造型都很正规。但是从这份木板图录可以大致看出,上面的青铜器都是后世仿品。殷周时期的青铜器大概是在明治后期,约1876年前后,才开始登场的。明治三十六年春(1903)日本举行了最初的古铜器展览会——“帝室博物馆古铜器展览会”。
在当时的古董商板津七三郎于明治四十五年写下的《商铜父辛尊彝》及《考古学杂志》二卷九号,有段颇为有趣的文字,让我们可以看出明治末年古铜器的收藏状态:“人们一谈论古代器物,就会立即说到中国的夏商周三代,其遗物流传至今极少……甚至在中国本国都是这样,更何况远隔大海的我国。因此,在我国,以往被称为古铜备受珍重的,大多是室町时代以后从中国带来的宋代的仿古铜器,这实在不足为奇。江户末年,米庵在其著作《墨谈》中叹息道,就连汉唐的东西,也极少有珍品传入,更何况隔海万里,遥遥千年的夏商周三代,谈何容易。然而,现今,彼此往来频繁,中国珍宝常被带入我国,以前仅在书籍上看到的三代真正古物,最近在我国的显贵富商的燕几旁便可看到。好不兴盛。然其数量稀少,一般还不能尽饱眼福,只有徒然羡慕。幸好最近我偶然得到一把从清朝带入的古壶,经检验及详细调查,似乎是商代的器物,特地记载于此,以供同好之士批评指教。”
到大正十一年(1922)在日本的展览席上开始大规模摆设殷周样式青铜器,这在大正末年的《昌隆社五十周年纪念茗宴图录》中可以看到。到大正中后期,煎茶道急速衰落,青铜器便成为纯粹的美术鉴赏品,开始独立出来,被持续而广泛地收藏,日本由此出现了一批青铜器收藏家。之后成立美术馆,这股风潮延续至正木孝之一代。
正木对每一项藏品都有存影像和详细描述,珍惜爱护。正因如此,才能在今天赏物之时,清楚看清身后之事。
博物馆藏中国青铜器
公元前1160年青铜虎 长53.5厘米高25.5厘米
江西省新干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
现藏江西省博物馆
1989年9月,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镇程家村发掘。墓内出土的2000多件铜、玉、陶、骨、原始瓷等各类器物。
商代青铜兕觥
高31.4厘米宽31.3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通常为盛酒或饮酒器。椭圆形腹或方形腹,圈足或四足,有流和鋬,盖做成兽头或象头形。
商代青铜盖
直径23.7厘米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
盖面正中嵌圆形白玉,三只猛虎绕白玉盘踞。动态十足。
战国银鎏金碗
嵌松石、黑玛瑙
宽10.2厘米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
中国的鎏金技术始于战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这一技术的国家。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战国
错金银嵌松石带钩
长33.6厘米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古又称“犀比”。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白银、铁、玉等制成。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
战国错金银盖
直径11.1厘米
西雅图艺术博物馆藏
工艺最早始见于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主要用在青铜器的各种器皿、车马器具及兵器等实用器物上的装饰图案。错金银是我国青铜器时代一项精细工艺,出现比较晚,即到春秋中晚期才兴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