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鉴宝节目:大众的娱乐盛典

2013年08月21日 14:05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现在成了广为关注并且纷纷加入的民间活动。荧屏上出现的名目繁多的鉴宝节目,看上去像是大众的娱乐盛典。大家拿着自己的藏品出镜,和各路嘉宾一起雾里看花,再让专家判决真假。甚至还有当场所谓“去伪存真”的,棒槌之下,不讲情面。热闹是很热闹,只是节目过后,荧屏内外仍然都是一头雾水。娱乐是娱乐了,只是原本有机会获得些收藏知识的可能性,也被大抵化为娱乐了。这里无意评说荧屏的节目,也无意嘲笑民间的收藏。只是想思考一下“民间收藏”这个题目。思考一下一些问题,即:“民间收藏是怎么来的,怎么进行的,又会往哪里去?”

  先说“民间收藏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看来是内外两个原因。先说外在原因。近些年来,媒体和专家频频强调:“收藏是房产和股票之后的第三个投资方向”。民间对这种和事实不符的观点深信不疑。收藏的投资容量,即使是这两年最令人振奋的拍卖成果,和房产、股票所吸引的资本总量而言,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的。收藏,完整地说是艺术品即文物古玩的收藏。文物古玩,经历千百年的积累的同时,又经历着千百年的消解,说到底是很稀缺的。再怎么折腾,就社会资本流量而言,也是微不足道的。又因为文物古玩不是所有人可以鉴赏的,所以根本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加入的投资方向。还有个是内部原因。即内心的需要。人对审美的内心需要,是不可指责的。从这两个起因来分析,可见民间收藏一开始,就存在着“喜欢”和“投资”两个因素。

  接下来的问题是:“民间收藏是怎么进行的?”千百年的收藏史,包括皇家收藏、文人收藏和民间收藏三个层面的收藏史。其中文人收藏是主要的层面,文人收藏是收藏史的主体。文人收藏对于收藏的审美原则和方向的确立,对于历来的文物古玩的身份确认,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文人收藏带动和影响着整个收藏史的发展。皇家收藏显示的是一种皇家的文化品位和文化统治的权力。但是即使在出现了宋徽宗这样的艺术家帝王的时代,皇家收藏也明显受到文人收藏的影响和推动。曾经有文章质疑王世襄有关明代家具的收藏,认为他收藏的明代家具多不是皇家所用,所以不能作为明代家具的标志性文物。这篇文章出现的误区,就在于不知道文人收藏其实是历来收藏的最高层面。

  那么民间收藏呢?不必回避,民间收藏是一个肤浅的层面。历来的有关民间收藏的记载很少。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民间收藏历来不被重视。民间收藏难以文人收藏层面的引导,甚至得不到认可,审美和趣味方面往往存在明显、甚至致命偏差。民间收藏的现实状况是,民间的收藏者带着“喜欢”和“投资”的愿望形成自己的群体。他们付出了金钱和努力,甚至是许多金钱和许多年的努力,往往收藏到的是赝品和劣质品。往往在自以为梦想成真的时候,成为受害者。在专家提醒美梦成空的时候,还埋怨专家走眼。因为美梦都愿意长久。因为“期待”不相信风险。既然有人收藏可以致富,这个人凭什么就不是本人呢?这是“投资”惹的祸。民间收藏要少两个字,那就是“投资”。

  那么“民间收藏又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用“喜欢”两个字就可以回答。“喜欢”两个字,也是民间收藏从娘胎里带来的。人的审美需要是与生俱来的。人和物的联系也是与生俱来的。传说中的八仙过海,落实在艺术表现上,譬如瓷器上的青花描绘,就有明八仙和暗八仙两种。明八仙画八个人,暗八仙只画八仙随身带着的八件东西。还譬如米芾拜石、黛玉葬花、诸葛亮羽扇纶巾、李白斗酒诗百篇,都传说着人与物的亲密关系。民间收藏可以有自己的审美原则和方向。

  民间收藏其实是以“喜欢”为前提的人和物的美妙联系。因为喜欢,就可以收藏。因为文化背景、人生经历的不同,民间的收藏比文人收藏带有更多的主观性、随意性和个体性。书画不必是大师名家的,瓷器不必是官窑、经典的,家具不必是明清的、硬木的、苏作的。甚至书画只是祖辈传下来的,瓷器只是朋友送的,家具只是自己用的。有亲情、友情和自己的感情在,就喜欢就收藏,收藏美好人生的一部分,过去和现在岁月的一部分,就是民间收藏的本来意义。再譬如,玉是美德的象征、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君子的佩戴,也就成了民间喜欢的收藏。藏玉到了民间,就不是文人收藏所谓的夏商周三代的文物了,而只是自己喜欢的那一件了。是不是良渚文化,是不是和田玉,都不重要。内心的美好和满足感已然让人动容。“‘喜欢’就是老师”,这句话天经地义。民间收藏最终也能走出一些文人收藏层面的收藏家。他们的收藏经历,已然和天然呈现着民间收藏的不会湮没的真情和光辉。

  文/陈鹏举[微博]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