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影响艺术品价格你注意到了吗

2013年09月02日 10:25   新民晚报  

  孔达达[微博]

  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和美国经济的严重衰退之后,80年代全球经济艰难起航。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地产和证券所带来的收益低下,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艺术品和一些硬资产于是被财富阶层视为对冲通胀的有效手段,购买艺术品逐渐成为利润丰厚的时尚之选。虽然当时中高收入人群高涨的投资需求造成了美国艺术品市场前所未有的火热,但80年代后期诞生的许多创纪录高价是由日本买家创下的,而高价的产生主要集中在较为知名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板块中。

  拍卖纪录屡屡打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增长率位列世界第一,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8%左右。日本政府20世纪70年代所采取的政策为日本带来了大量的储蓄、大额贸易顺差和日元升值。1990年市场最兴旺时期,日本买家的出价(无论中标与否)占了全部拍卖会出价的三分之一。

  梵高的《嘉舍医生画像》是1990年市场巅峰期售出的画作之一。这幅画作当时的售价(含买方佣金)创下了8250万美元的纪录,曾引起不小的轰动。这幅画作当时的买家——日本纸业巨头、大昭和制纸董事长斋藤良平,还以创世界之最的7810万美元天价买下了雷诺阿的《煎饼磨坊》。斋藤的这一大手笔打破了之前一系列日本买家创下的高拍价纪录,其中包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1987年以3800万美元买下梵高的《向日葵》,1988年三越百货以3760万美元购入毕加索画作《杂技演员与年轻的小丑角》,以及Nippon Autopolis公司1989年花了5200万美元才到手的《皮埃瑞特的婚礼》。

  汇率演变不容忽视

  虽然财富的积累或许是导致日本买家在20世纪80年代快速进入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关键因素,但国际货币汇率价格演变在这一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却不容忽视。1975年到1995年之间,日元大幅升值,从1975年初的大约300円兑1美元涨至1995年末的100円兑1美元。从汇率的角度看,这一时期纽约市场上出售的印象派作品的日元价格越来越低于美元价格。1985年初至1985年末,印象派艺术家作品平均价格指数比平均价格增长了将近400%,而同期以日元计价的增长远远低于美元,仅为195%(数据取自ArtEconomics研究报告)。

  虽然目前普遍认为日本买家当时的市场行为是不理智的,而且很多美国的投机商曾在本地买下艺术品后转卖给日本买家,但实际上,日本买家的行为也许比想象中要理智得多:艺术品市场当时整体处于牛市,日本买家付出的价格至少比表面看起来要合理得多,而美国投机商则利用了这一机会投机牟利。

  跨国交易趋于频繁

  最近获得审批的上海自由贸易区可以深化理解为金融自由实验区,这里将进一步尝试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虽然开始只限于资本项目领域。如果以后有可能放宽,在上海自由贸易区内可以自由买卖有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同时可享受人民币自由兑换所带来的便利。这些都必然促进艺术品跨国交易频繁发生,汇率差对市场将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举例来说,2003年初一幅画作以15万美元的价格售出。如果购买时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为1:8.27,则中国买家需要花124万元可买下此画。然而,到了2013年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变成1:6.22时,一幅在美国以15万美元售出的绘画作品在中国的价格就会变成93万元。在美国市场价格不变的情况下,在中国价格却跌了25%。谁能否认近些年持续不断的艺术品回流高潮不是艺术品商人为享受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红利而做出的一系列回应?

  汇率影响将更显著

  这种汇率造成的价格波动在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之后将变得更加不容被忽视。在艺术市场越来越国际化的今天,在中国进一步深入金融改革的背景下,国际货币兑换率变动所造成的对艺术品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值得关注。以后在购买国际艺术品或者回流中国艺术品之前至少也要先问一下自己,预期人民币看涨还是看跌?要知道欧元兑美元曾经在2002年一年之内升值了20%,假设欧洲人在年初用美元买了一幅画,到年底这幅画如果以欧元计,竟然莫名其妙跌了20%,这样的情形,你料到过么?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