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立:两极对抗双向深入
刘骁纯
89后抽象油画的新倾向主要出现于东北和西南。新倾向主要表现为:一、不满于欧美抽象表现主义强调灵魂与环境不可调合的矛盾而显示出强烈的破坏性、暴力性倾向;二、不满于后期正统文人画消极退避的遁世倾向;三、不满赵无极的东方风韵的抒情倾向。于是,他们被逼进了一个看不清前景的路口。我称踏进这个路口的倾向为现代庄禅指向,即为上帝死后的孤魂寻找终极归宿的指向。归宿是没有的,它的真实性只在于对归宿的寻找。它不是现代悲剧精神的对立面,相反,它深深地认同这种悲剧精神才产生了自救的愿望,它是染尽红尘而又看破红尘后的超然跨越。
大连的于振立是这种倾向的突出代表。他在艺术上的真正起步是“文革” 结束前后的政治宣传画,1987年参加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研修班以后,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西方的现代文化,特别是其中的非理性文化精神,这种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自己的现实感受撞合后,形成了艺术中悲剧意味的表现主义风格,艺术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当时的代表作为《吃喜酒的女人们》。“89”后一系列的不幸际遇不仅没有使他强化狂暴的破坏性,反而使他从人到画产生了对中国非理性精神——现代庄禅精神的顿悟,外显在艺术上,形成一种大动大静、大实大虚的合体,他将表现主义风格创作阶段的局部语素加以扩展和发挥,创造了物质感、实体感很强的灰色抽象系列,成为中国当代抽象绘画中极重材料实体感的艺术家,这些作品很像残墙断壁,运笔带有很强的力度和气感,统称为《生日手记》。堆刮挑抹中,他不仅记录着自己极为具体的焦虑与狂喜、压抑与挣扎等精神活动的轨迹,又显示出精神化入自然的空寂气氛。对于“热抽象”来说,不论是倾向中国式的写意还是倾向欧美式的表现,他的内在精神都极难用文字阐释,倒是中国惯用的模糊概念,如气、势、骨、力、神、韵,运用起来反而更为顺手。
简单说,抽象艺术的内容就是“气”,意与境、情与理、悟与思、道与性,甚至现实中的种种具体复杂的偶然感触,都凝聚为“气”,并外显在刀笔油彩的运动过程之中。对此,中国书画,特别是狂草和大写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振立正是借助了传统书画的点化,把创作过程转化为真气运动的过程。
于振立从1988年开始半抽象和抽象的实验,1989年创作的《吃喜酒的女人们》以及《点划具象》预示着于振立的创作开始从表现主义风格转向抽象风格。从1990年开始,他连续创作了近百幅《生日手记》系列作品。出于对中国传统艺术,如书法的理解,于振立将书写性融入到了抽象绘画当中。于振立的思考在画面上体现为堆刮挑抹的痕迹,那些带有挤压感的肌理如同脓血一般凝固在画布上,其中的情境尽显焦虑、忧患、狂喜之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