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立40年艺术展侧记:归兮

2013年09月22日 14:55   新浪收藏  微博

  马尚

  2009年12月26日,“归兮-于振立40年艺术展”在大连市劳动公园举行,这是国内首次采用超大帐篷作为展馆的艺术展览,大帐篷宽10米,长30米,高近5米,展出于振立40年来各个时期的近百件艺术作品以及珍贵的文献资料。

  于振立是中国当代比较独特具有极强的个案研究价值的艺术家,他的艺术创作道路经历了政治宣传画、写实油画、表现性绘画、抽象艺术创作和工作室建造几个不同的时期。于振立在文革时期创作过80余幅政治宣传画,其中《欢迎哥哥姐姐下乡来》、《社会主义到处都在胜利前进》等多幅创作都是当时家喻户晓的年画。八十年代,于振立开始了现实主义油画的创作,油画《生命系列》、《海风》、《夏》、《涛声》、《国难》、《懵懂的海》、《老桨》等作品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到了九十年代,于振立从表现性绘画进入到抽象绘画创作,《吃喜酒的女人们》是表现性创作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接下来,从《图式》、《点划具象》到《生日手记》开始了中国式的抽象绘画的创作之路,并于1993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个人抽象绘画作品展。1994年于振立开始建造个人艺术工作室,并把工作室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作品创作至今。

  1994年12月26日,于振立离开都市,进住大连市金州区所辖的大黑山,开始实践他的艺术工作室梦想。首先,他买了一处普通的民房,在原有的四间平房基础上,一步步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改造扩建,从山上捡拾一块块石头作为工作室的建筑材料开始,15年如一日,通过勤辛的劳作在不断地完善他理想的工作室。这次展览大黑山工作室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呈现给观众的也只是这15年来工作室建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样态。于振立已经把大黑山工作室作为了自己的艺术作品,创造的灵感在工作室的建造过程中不断涌现。山上的各种自然资源、城市化废弃的各种器物:酒瓶、石磨、电视、轮胎等都成为他创造的材料,完成了九五至尊、大酒瓶等工作室环境作品。工作室所处的大黑山曾有原始部落存在,于振立在工作室周围的山上发现了大量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石器,起初他把收集到的原始工具送给来访的朋友作纪念,1999年他用剩下的原始石器摆置了一个自画像,表达对原住先民的敬畏,和时空流逝转换的自省。

  于振立在大黑山工作室生活创作整整15年。对于一个在都市生活的人来说,能够在山中居所生活15年,这个行为过程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这种生活方式本身就已经具备了艺术的魔力。他辞掉大连美协副主席、油画会会长等职务,静心于他的艺术创作和工作室的拓建。于振立每天“早晨从中午开始”,10点左右起床开始写手记,然后准备早饭,吃过早饭后下地干活,下午3点多吃午饭,稍适休息后继续为工作室及环境建设劳作,晚上九十点钟要吃点东西,酒是一定要有的,然后就是读书时间,零点以后是最清醒的时刻,一直到凌晨三点左右,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是在工作室中度过,凌晨4点左右开始睡觉,一天结束。2004年起建大黑山工作室的时候是每个月到金州城区里的大众浴池洗一次澡,后来逐渐变为半个月一次、每星期一次、每星期两次,洗澡的同时顺便购置一些生活必需品。随着工作室建设的不断拓展,来拜访的人不断增多,最初在大黑山中,特别希望朋友们过来,当来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他开始规定每个周六为来宾接待日,其他时间概不招待,并把这一规定用油漆以醒目的大字写在工作室的外墙上,到现在如果有朋友前来必须提前预约。在大连艺术届和文化圈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来大连没去于振立大黑山工作室等于没到过大连。”现在的工作室已经成为了大连的文化景观,不知道这是不是于振立的初衷。

  上山15年的生活并不象外界想象和臆断的那样,是所谓的归隐,他只是建了一个艺术工作室,在其中创作和生活。只不过这个艺术工作室没有建在大家都熟知的艺术家园区,而是建在山上。相较于国内外其他的艺术家工作室也大部分建在城市的郊区,于振立的工作室离大连金州城区不过10分钟的车程,为什么给人“遥远”的感觉,也许因为他的工作室建在了人们观念中的“远郊”,远离了艺术圈日常的喧嚣,跟“在山中”有关吧。对于一位成熟的艺术家来说,这决不是远离了艺术。这不但不影响他的艺术创作,反而给艺术家了一个专心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从1994年12月26日上山,于振立从未停止抽象艺术的创作,1995年至今相继创作了《断念。小写三。搁置》、 《光影。勾股玄。拷贝》,《时空书写》《彩虹系列》《天上之水》《丝绸之路.A大调》《九九虚静》《点石成金》《那一撇,那一捺》《升华》等系列作品。在静心于创作作品的同时,一个需要用余生来不断创造的作品也在不断的实践之中, 只要“心脏还在跳动这一作品就不会完成”,这个作品就是他的工作室。 15年来从一石一沙、一砖一瓦开始,工作室从改建、扩建到水道、石路的设计修建,环境的设计与维护,室外装置、雕塑的修建,到如今已经初具规模,这一处于进行时的作品不断地带给每一位来访者新的惊喜。专心于艺术创作与工作室的建设的于振立并没有与世隔绝,他同样会参加艺术展览、组织艺术活动、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帮助身边的青年艺术家,支持本土当代艺术的发展。从1996年上海国际艺术双年展,到09年《 归兮。于振立40年艺术展》几乎每年都会参加一个艺术展览,有些邀请展没有参加只是因为当时没有钱为作品拍片子,等一些让人无法相信的简单原因。于振立是一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者,他积极参加沈阳青年艺术团体的艺术活动,在大连策划青年当代艺术展,为了在大连构建良好的艺术生态,尽管自己的经济状况不佳,他还是不惜代价支持和支助有志于当代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青年。有人说他深受老庄哲学影响,过着消极避世小国寡民的生活。老庄哲学对于振立的影响是肯定的,并一度使老于深深的迷恋。但就哲学思想影响来说,于振立除了读老庄也读尼采、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现在他的案头书是萨义德全集。他一直坚持的是知识分子的良心与责任,从关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作起,时刻没有忘记人文的理想和对生命的关怀。

  在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有一些地方的官员、乡亲、同道朋友申出援助之手,为他送水泥、沙子、 劈柴、 煤、粮食、画框、画布、派人打井。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度过了生活上的重重难关,在山上他与当地的两位姓王的农民成为了朋友,被他称为“二王”,“二王”逐渐成为了他工作室建设的得力助手。他也帮助二王脱贫致富取妻生子。为了答谢在工作室建设过程中曾经给予他无私帮助的朋友,2000年他在大黑山工作室举办了“于振立工作室开放展”,将自己创作的30余幅《彩虹系列》作品赠送帮助自己的朋友。除了工作室开放展,在15载的日常的生活中,他为还为众多在各方面帮助自己的朋友写书法相赠。他用一颗感恩的心和自己的艺术回报友人。

  于振立的抽象艺术无疑是非大众化精英意识的产物,从作品的文化指向到表现形式,都是现代精英式的。他在追求东方艺术精神的物化之境。于振立的艺术行为在寻求日常性大众化的互动方式,他在探索一种能够突破精英艺术的更为博大的艺术创作方式和作品呈现样态。他通过写信、打电话等多种方式,发动社会的力量,征集别人各种废弃的物品,酒瓶、轮胎、石磨等,用以作为工作室和环境装置的原材料。其中与大众的互动性和废物利用的环境意识显而易见。他的工作室开放展就是一次广义上良性的艺术与生活的互动,是由生命、时间、行动、物质、温情、关爱、感恩和艺术综合因素共同构成的一次行为艺术,包括这次《归兮-于振立40年艺术展》都是他探索突破的尝试。他把公园中艺术大棚作为自己的一个艺术装置,在公共空间里让艺术与公众谋面。在展览的现场,有一个7层的糖塔,在各层分别放着各式各样的不同的糖果,提供给观众。于振立喜欢喝酒,在喝酒时喜欢聊天,更确切些是喜欢“演讲”,如果到他的工作室拜访晚上能够住在山上的话,凌晨三点之前你是别想睡觉的,在幽静的大山之中,有时候老于需要一位艺术的听众,能够让他把自己的生活坎坷、情感得失、读书心得、艺术观念统统道出。他心直口快,不经意间就会语出伤人,在他的语言中无可避免地存在着固执与偏激,因此,常常会有朋友误解,以至于影响到正常的往来。但他言语的内在出发点只有一个,那就是艺术本身,而不是针对具体的人。在展览的前面自己写的文字中,对“自己曾经的胡言乱语”伤及的友人至以了诚挚道歉,希望得到朋友们的理解。通过这些小小的互动环节不难看出于振立要突破传统展览方式,创建友好愉快的艺术现场的良苦用心。这次展览与其说是于振立艺术生涯40年的回顾,不如说是他探索艺术新的存在方式的开始。于振立在以艺术的方式生存,也在以生存的方式艺术。

  于振立在大黑山中为了自己的艺术梦想15年身体力行的辛勤劳作令人尊敬,他建造中未完成的理想工作室和新的艺术探索值得期待,在紧张喧闹的都市他的艺术化生存方式令人向往。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