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炼:当代艺术与跨文化影响

2013年09月25日 15:50   艺术国际  收藏本文     

  这是今夏在国内做的一个讲座,根据录音整理,原稿发表于重庆《当代美术家》双月刊第四期,因篇幅过长,此处有大量删节。

  二、影响的途径

  这之后就是当代艺术,与后现代不易划分,二者都是观念的,时间也基本重合,但各自关注的议题却不尽相同,当代艺术强调当代性,即当下的重要议题。不过,西方当代艺术对中国的影响,也属于第三波,这影响进入中国当代艺术的途径也很多。

  第一条途径是办展览。大家看这幅画,这是加拿大画家科勒维尔的作品。他于1984在北京办展览,当时中国的艺术家是带着传统眼光去看的,看了半天,这幅画是什么呢?是镜子一样的再现吗?画中是一匹马对着火车奔跑,眼看就要发生事故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样。这张画是存在主义的作品,表达的是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此外你还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理解这幅画的主题:人的生存焦虑。这匹马其实是人的化身,火车和铁轨是人的生存环境,如果用萨特的存在主义思想来理解这幅画就容易多了。

  第二个途径是教学,是西方艺术家来中国教学。请看一件作品,这是八十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学生肖鲁的作品。这个学生做了两个电话亭,亭里有两个人在打电话。可是,你们看见了吗,在两个电话亭之间,话筒是掉下来的,未能通话。当时加拿大的一个艺术家正在浙江美术学院访问任教,他是多伦多约克大学美术系的教授,叫布鲁斯·帕森斯。他看了这个作品之后觉着很好,就问那学生:“你那个电话里面有没有声音?”学生回答说没有。这个加拿大教授就说:“你要弄点声音才好,这样,在展览的时候观众拿起电话可以听得到声音,至少有一种对于声响的期盼,这样效果会更好,有心理作用。至于声音是什么,这得你自己来决定。”顺便说一句,这段对话是多年后帕森斯亲口告诉我的。后来这个作品参加了北京1989年的现代艺术大展,或许是由于加拿大教授的建议,这个女学生怎么做了呢?她搞了一把手枪。在开幕式那天她男朋友拿着枪对着这件作品打了好几枪,制造声响,制造骚动。结果就是这个展览立马关闭,男的被拘留关押了。我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不仅仅是西方艺术家来办展览,而且是西方的老师到中国来教学,直接给学生提建议。

  关于第三个途径,当然是中国的艺术学生到西方去留学。看这两件作品,作者是我们成都的一位画家,叫何工,也许在座的同学有些人知道他,他当年是西南师范大学美术系的学生。这是他的毕业创作,一幅现实主义的绘画,也就是传统绘画。然后他到加拿大去留学,老师就是前面提建议给电话里放录音的那位。这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搞了一件装置作品,请看第二图,已经完全没有传统绘画的影子了,他转向了观念艺术。这位留学生学成回国,现在是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的老师,博导,教出了一届又一届学生,多是搞观念艺术的,这就是影响。

  第四个途径是翻译西方出版物,我相信大家都读过或见过不少翻译书。在这儿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后现代主义大体上说是70年代后期出现,到80年代壮大,到90年代尤其是到90年代末期走下坡路。那么在后现代主义的后期出现的是什么呢?是当代艺术,强调所谓的全球化和本土化。刚才我给大家看了两张图,讲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区别,一个是艺术家踢了观众一脚,一个是观众踢了艺术家一脚。这是一个很大的区别,现代主义主张的精英主义、精英文化,就是画家踢观众。后现代推崇的是非精英,或者说俗文化、大众文化、流行文化、边缘文化,也就是观众踢画家。到了后现代主义后期,到了90年代,特别是到了21世纪初,文化研究作为一个新的思潮在西方国家大行其道,稍后也进入中国。所谓稍后,也后不了多少。就我所知,四川大学文科研究生开设文化研究课用的教材,直接就是美国的文化研究教材,英文版。这也是一种影响,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在文化研究的前提下,视觉文化研究也开始大行其道。视觉文化研究在美国和欧洲80年代就出现了,到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而中国高校开课讲视觉文化和视觉文化研究,则是21世纪初的事。这时候,由于出版了西方的相关著述,中国学者对视觉文化研究已经有所了解,开课没问题了。

  视觉文化研究是针对艺术史研究的一次革命,改变了艺术史的定义和概念,扩展了研究的领域,也降低了研究的视线。

  三、观念艺术

  关于视觉文化研究,我要提到一个重要话题,这就是怎样阅读视觉文化。刚才给大家举过互相踢脚的例子,请大家看另外一幅画,仔细看,(此处省略一千二百字)。

  观念艺术需要我们思考,再看一个美国摄影家的作品,也是借典故表达观念。这典故是莎士比亚戏剧《王子复仇记》,是哈姆莱特的恋人奥菲丽亚落水而死的场面。可是细看一下,摄影里的女主人公在自己家的客厅里,客厅被漏水给淹了,地板上有薄薄一层水。问题是,就那么点水她会淹死吗?回答问题的过程,是一个探讨的过程,作品的含义可能就隐藏在此。

  实际上,这探讨既是观画者的,也是艺术家的。再看一件我们学校的学生摄影作品。这件作品中探讨的是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的关系,是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的关系,以及这些关系中的隐密性。先看这个场面,这是在一个私人空间里,两个女大学生合租一个房子,她们在卧室这样一个私人空间里做性表演。旁边有一个摄影机,还有键盘,这是在告诉你,她们的性表演是录下来了的,而且是适时传上了网的,在网上付钱就可以看到。但是,这样的表演你却不能亲眼看见,因为是发生在私人空间里,你不可能跑到她们的宿舍去看,你只可以在网络上看。通过网络,通过虚拟空间而把私人空间公开化了,这目的是经济的,是要赚钱。我们可以这样说,在网络时代,私密空间已经不再私密了,有些人就利用这种私密空间的公开性来作为生财之道。空间关系,私密性和公开性的关系,就是这个作者拍摄这件作品的观念。这件作品不是要如实地再现学生生活,完全不是这个目的,不是要像镜子一样反映,而是要探讨一个观念,一个关于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之关系的观念。

  四、跨文化互动

  前面讲了,传统艺术文化的主导思想是现实主义或写实主义,现代主义艺术文化的主导思想是个人主义和形式主义,后现代以来当代艺术的文化主流是观念主义,是探讨问题,这就是二十世纪西方文化发展的大脉络。这种思想、这种脉络在中国当代的主流思想文化中也有体现,这就是中西文化互动。

  关于文化互动,前面讲了很多,都是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有影响就有回应,影响是一种挑战,有挑战就有应战。当然,我们得抛弃成见,不必把挑战和应战敌对起来,而应该看到二者的互利和双赢。

  大家来看看这个作品,这是几个可口可乐瓶。如前所言,代表美国本土文化的可口可乐走向全世界,是全球化的象征,美国化就是全球化。可口可乐到了中国,要想在中国落地生根,就必须符合中国人的口味。但是大家知道,可口可乐的配方是全球顶级秘密,需要修改这个配方是很难的。不过,你可以更改包装,所谓换汤不换药,这个包装就是中国的青花瓷。当然,这是个数码作品,作者八十年代在国内就是现实主义名家,叫张宏图,后来旅居纽约,搞观念艺术,也很成功。这位作者探讨的是文化互动以及文化和经济的关系,从中提出的问题是文化对于现实的回应,反之亦然。

  关于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影响的回应,涉及到一些问题,我希望留给大家思考。这些问题首先是“影响的焦虑”,然后是“挑战与应战”的历史观。你睁开眼睛看看,看电视,看大街上的潮流服饰,看校园里的时髦打扮,你觉得中国当代文化的主流是什么?它和世界文化的主流有什么关系?进一步说,你觉得中国当代的文化主流应该是什么?请大家考虑。

  作为今天演讲的结语,我只想简单说一下“影响的焦虑”和“挑战与应战”这两个概念。前者来自美国诗学批评家布鲁姆,后者来自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我对这两个概念做了一些修正,以便让它们在中国本土化。

  影响的焦虑说的是什么呢?前辈文化名人,同时代的文化名人,他们的思想和作品对后人和其他人产生了影响。普通人面对这影响会张开双臂去接受,但有些有个性的文化强人,不会去轻易去接收别人的影响,他觉得外来的影响遮蔽了了自己。在影响的遮蔽下,他觉得自己的个人天才、个人力量不能得到发挥,于是就要去拼命地抵抗这影响,抵抗的方式不是拒绝影响而是去改变影响。这一点在中国反映的极为明显。今天,中国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强大了,已经足以去改变影响,而改变影响的例子,第一是山寨别人的产品,其中有做得差的,也有做得好的。那些做得好的在成都就有,比如132厂做的飞机,就做得好。过去132厂做的歼10有别人的影子,但是后来做的歼20就基本上是自己的了。这种改变是在接受别人影响的同时来改变这一影响。摆脱遮蔽,改变影响,追求独创,是一种心理期盼,这就叫“影响的焦虑”。也就是说,面对影响,会有焦虑产生,而改变影响,便是本土化的过程,是面对全球化影响时出现的本土化焦虑。

  这焦虑涉及了“挑战和应战”。影响是一种挑战,出于焦虑,你必须做出回应,这种回应不论是山寨也好,创新也好,总得有。如果说歼10是一种山寨式改变,那么歼20就是一个创新。挑战和应战的历史观是什么?这就是挑战的力度,强调力量平衡。一方面,如果挑战太强大了,你抵挡不了,面对挑战要么被消灭,要么被同化。另一方面,如果这个挑战太弱,对你来说根本就不是一回事,那么你就不必去回应他,连看都不必看,把他一脚踢开就完事了,你还是走你的老路。但是,如果总走老路,你是不会有新发展的,你没有把自己放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要想发展,横向关系很重要,而不仅仅是纵向关系。通过横向比较,在全球化的大格局中,你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看别人在做什么,在怎么做,了解别人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时你就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了。这时候,如果挑战太弱,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而挑战太强,你又无力回应,所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这个挑战刚好在你的零界点上,如果你不拿出全部能量去回应,那么你就会被挑战所打败。比方说,你只需要使出百分之七十八十的能量去回应,这个挑战对你来说意义不大,甚至于你只需要二十三十的能量去回应,这个挑战对你来说毫无意义。但是,当你不得不拿出九十以上的能量去回应时,这个挑战就是最好的挑战。当然,如果这个挑战太大了,你用百分之百的力量去回应,却都回应不了,那你就死掉了。

  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甚至军事的大格局中,中国面对多大的挑战?这个问题你们自己去分析,我有自己的观点,但不是公众观点,所以我宁可不说,你们自己去探讨好了。同样,中国文化和当代艺术也面临挑战,这是来自哪里或来自什么的挑战,有多大力度,该怎样回应?这都需要大家探讨和思考。我提出的这些问题,也算是观念性的吧。

  从现代主义的形式,到当代思想的观念,是半个多世纪来的西方和中国文化思潮的主流。我用视觉艺术来讲这个发展脉络,挂一漏万,希望大家有所获益。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