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斯对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影响

2013年10月02日 10:08   东方早报  

博伊斯1985年的作品《卡普里电池》 博伊斯1985年的作品《卡普里电池》

  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文化的开放,尤其是’85美术思潮以来,博伊斯对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影响一直存在着,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同时也为一种艺术的独特行为及形态,被广泛地谈论及引用着。但是,博伊斯也一直是一个“谜”一样的“巫师”式人物。正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展览“社会雕塑:博伊斯在中国”或许可以给人以启迪。

  赵炎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曾出现过一次世界范围内的学生运动浪潮:美国的反越战学生运动,法国1968年的五月风暴,英国、联邦德国的大学生游行示威,亚洲的日本、韩国也发生了空前激烈的学潮,中国则是“文化大革命”的红卫兵运动。

  对于联邦德国来说,在战后的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叶曾出现过一段经济持续增长的繁荣阶段,但1967-1968年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这段“经济奇迹”,从此拉开了危机与动荡的序幕。战后德国20年社会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并没有从根本上安抚人们的思想意识,相反,在第三世界国家民族解放运动兴起的背景下,尤其是古巴革命、拉美民族解放运动、越战等历史事件的刺激下,青年学生对于政府政治文化制度的不满却在增长,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反共主义的盛行,却掩盖了对于新纳粹的抵制、政治上的权威作风严重,部分政策危及公民民主权利;其二是在冷战中追随美国,破坏东西方的和解;其三是美国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在德国的泛滥,拜金主义的流行,以及人际关系的冷漠、女性权利等问题;其四是垄断报纸杂志进行的宣传控制破坏了舆论自由。

  联邦德国学生运动的主要领导组织是德国社会主义大学生联盟,这本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外围青年组织,但由于1959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在政策上发生右倾转变为全民党而使其发生了分裂,最终导致其在1961年与社会民主党断绝关系。此后,社会主义大学生联盟成为联邦德国各种左翼政治流派的联盟组织:其中有社会民主党人、德国共产党人、无政府主义者、毛派、托派、独立马克思主义者等等。其活动中心主要在西柏林自由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海德堡大学、马堡大学和波恩大学。

  1961年以后,一系列事件使社会局势变得紧张起来,如反对核武器、反对政府的紧急状态法、反对西班牙法西斯主义(1961年反对西班牙军事行政首脑访问柏林)、反对新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为阿尔及利亚难民募捐(1962年)等等,尤其是1965年以后反越战的示威游行逐渐将事件推向高潮。196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与基督教民主联盟/基督教社会联盟联合组阁成立联盟政府,加剧了有着浓厚左派思想意识的青年学生的失望情绪,因为这一事件说明了曾经标榜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民主党与执政20余年的保守党开始同流合污了,由此,希望通过议会途径进行政治改革的信念破灭了。1967年6月2日,柏林发生了一次反对伊朗国王来访的示威活动,其间有一位名为贝诺·奥内索格的学生被射杀,这一事件导致接下来的几天有10万名大学生上街抗议警察暴行,并引发了全国大学生的抗议行动,由此拉开了德国学生运动的大幕。此后的学生运动主要沿着以下几个主题展开:反对报刊垄断、新闻欺骗、反对紧急状态法和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等。

  博伊斯于1961年3月受聘为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教授,直到1972年10月被学院解聘,这段时间正好是德国学生运动发展到高潮并逐渐消退的时间,而这期间博伊斯带领学生所制造的一系列“事件”也正是学生运动浪潮中推动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际上,联邦德国的许多高等院校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了关于教育改革的辩论,中心议题是校园民主化、扩大学生的参与决定权等问题,但随着大规模学生运动的兴起,1966年以后高校改革才进入实践阶段,博伊斯正是通过将自己的教学活动与艺术思想进行结合从而推动学校体制改革的。

  1967年的奥内索格事件20天后博伊斯即成立了“德国学生党”,他想通过一个组织来给学生们的抗议提供可以指向未来的主旨,其要求不仅仅包括大学在艺术上的自主决断,还包括生态问题、文化世界的自由、法律世界的平等和经济世界的友爱互助、消除东方(共产主义)和西方(资本主义)之间的相互控制、一个统一但非中心化的欧洲等等。从1967-1968年的冬季学期开始,他们开始要求参与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校方事务的决定,并时常干扰学校会议,要求学院自主,以民主方式录取学生,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取消录取时的送件审核。1968年12月2日,博伊斯的学生伊门多夫和其他25名学生在学院的走廊里用纸板盖起了一座房子,称之为“利德尔学院”,这个“学院”实际上成为了博伊斯试图改变学校体制的一个阵地,学生们提出自治,不要教授,然而却招致警察禁止参与活动的学生进校的事件,几乎使整个学校陷入瘫痪。

  由于博伊斯的个人教学理念和艺术主张与学校的整个体制发生了冲突,冲突达到高潮的一个标志即是博伊斯被解聘:1972年,由于学校在录取审核时将125名就读申请者的材料退回,导致博伊斯带领54个未获得入学许可的申请者及其他几位学生占领了学校教务处,他写下了作品审核后被退件的125名候选人的姓名和地址,要求把这些人录取进自己的班上,要学校准许他们注册,由此被艺术学院无限期解聘。但这次事件却让博伊斯变得更为著名,并引发了一系列的抗议活动。也因为此,他与州政府的法律诉讼斗争一直持续到1978年,最终结果是博伊斯可以保留其在美术学院里的工作室作为私人工作场地。

  就学生运动的整体形势来说,从1968年中期开始联邦德国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就开始逐步解体,这一年8月苏军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学生们在对这一事件的态度上出现了分裂,此外,在中苏冲突、使用暴力等问题上都出现了相互对立的派别,德国社会主义大学生联盟内部分裂为两派,并最终在第23次代表会议上分道扬镳,尽管这个组织直到1980年才宣布解散,但自从进入1970年代以后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就已经基本终止了。尽管学生运动的浪潮已过,但博伊斯的艺术激情仍在,在1970年代以来的活动和创作过程中,他还在以艺术的方式找寻着构建社会雕塑的方式。

  1970年3月,博伊斯在杜塞尔多夫的安德雷斯路开设了一个政治公共关系办公室,并号召对于联邦议院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举行的选举进行联合抵制,他的口号是“投票给艺术暨投票给自己”!1971年6月,“公民投票直接民主组织”成立,核心口号是“决不再投票给政治党团”,而其下的环保工作小组的口号是:“打倒政治党棍的专制,拯救森林!”在1972年的第五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博伊斯设立了“公民投票直接民主组织”咨询室,他每天在场(1972年6月30日-10月8日)与学生和观众讨论问题;1973年4月,博伊斯开始创建“自由国际大学创造力和跨学科研究促进会”,其首要关注的问题就是使教育和艺术能够不依附于国家权力的现实可行性,且州政府应当建立法律体系并且提供必要的财政帮助;1977年的第六届卡塞尔文献展上,博伊斯的自由国际大学(FIU)正式成立;1979年,博伊斯与另外19名自由国际大学组织的代表一起成为了绿色组织创立者之一,而且还成为了该组织推荐的欧洲议会议员候选人,这个组织即是后来的绿党。此后他一直在绿色组织系统里工作,并出入各类电视讨论节目、事件活动及各种各样的运动、抗议游行等等。

  然而博伊斯与一般的绿色和平主义者关注的保护自然和使用天然资源的态度不同,他在绿色组织中的工作几乎都集中于力求通过请愿和全民公决来实现在各个政治层面上的直接民主,而在他看来之所以能够实现这种直接民主,其立足点就在于对于个人创造性的强调。他曾说:“生态环保政策需要一种创造性的和文化的理念,它真正眷顾人类并且使人类明了如何让整体受到眷顾。……它绝不仅仅是一个保护大自然的问题,而且还是创造自然:对于人类乃是创造者这一理念,绿色和平主义者却很少承认。”

  在博伊斯看来,艺术、教育改革、民主、环保、和平、政治……这些看似不相关的主题其实都是一体的,他的行为和事件同时也是他的作品,是与他“扩张的艺术观念”和“社会雕塑”的思想紧密相关的艺术实践,所以只有结合他的艺术思想才能理解他在学生运动时期的行为和主张以及他在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一系列活动的意义,并将这前后两个时期联系起来。就教育改革而言,教育是他的“扩张的艺术观念”中的核心部分,也是创造“社会雕塑”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对于他所从事的和平、环保、民主等活动来说,也是试图借“扩张的艺术观念”,对政治、经济和文化观念进行全面的改造,把整个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社会雕塑”,或许,用他自己的话来解释这一点就是:“去构建一种社会秩序,就像构铸一件雕塑作品,这就是我的使命、艺术的使命。”

   (原标题:博伊斯的挑战)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