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书法有气派不等于过度视觉化

2013年10月31日 15:31   东方网  微博

  展厅书法可谓眼下热门的书法创作“新”概念,它指的是在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公共展馆展出的大尺幅装饰性书法作品。近日于松江美术馆报告厅举办的2013(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国际论坛上,不少书法家、书法研究者认为:展厅书法一方面将书法变“大”了,让书法艺术走进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得以为更多人欣赏;另一方面,繁荣的展厅书法催生了书法过度追求视觉化、形式感的趋势。有人担心,“气派”的背后,是习书人心态上的浮躁与功利,其实是将书法变“小”了。

  进入公众领域 观赏效果更佳

  “欣赏书法的传统方式可用"赏玩"来描述,当代的则以"观看"来概括较为恰当。”书法学博士、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方波说,古代书法作品,一般是文人在书斋等私人性空间书写并在亲朋好友圈子里赏玩的。作品一部分被自己收藏,另一部分可能被悬挂在厅堂、园林等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内,在相对私密的空间中展现。近现代以来,展示书法使这种私密性状况发生改变。特别是当代,随着工业化、商业化渗透,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公共展馆的展厅成了书法展览的主战场。

  学者认为,一方面,书法作品进入展厅,成为当代书法家及其书法作品面向公众的一大主要方式,既有利于书法的推广、传播,也成为创新书法创作形式的有效催化剂;但是另一方面,过度强调装饰性和视觉化,也让展厅书法遭到诟病。

  “近些年的书法展览征稿基本都要求八尺的大幅作品,这使得投稿者绞尽脑汁寻找独特的书法形式。像拼接、割裂等形式都被挖掘了出来,书法作品形式五彩斑斓。”来自四川大学的书法研究者于洁说。有学者批评说,为了追求视觉冲击,一些书法家热衷于在书法的外在形式、表现手法上动脑筋,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种种技巧增加特殊印痕,比如超乎寻常的大幅面、超多的字数、绚目的色彩,或运用诸如拼贴装饰、染色做旧等技巧。

  多了矫饰造作 少了真我性情

  可惜,观赏效果颇佳的展厅书法,其实是脆弱的。

  学者认为这种通过增加外在形式和表现手法的新奇性做法,因过于简单而易于模仿,往往容易成为一种失去个性的流行方式,使公众产生审美厌倦。于洁表示,不少有绚丽外表的展厅书法,内在线条是薄弱的,有的甚至为迎合评委审美趣味而进行“复制”,这种风气在展厅书法创作中愈演愈烈。

  “复制”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古人作品的“复制”,照搬古人字帖中的字。选定创作内容以后,将《书谱》、《淳化阁帖》等古帖中相应的字挖出来、拼凑起来,然后重复练习。这种作品并没有突出地表现习书人的个人面貌,更没有加入时代审美,只算得上是古人作品的重新排列组合。另一类是对当代展览获奖、入展作品以及当代名家作品的“复制”。这种“复制”尤为没水准,找到国家级大展的作品集、找到获奖作品或符合评委审美的作品,练习多遍,写得和原作几乎完全一样。

  在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会长朱以撒看来,展厅书法在追求功利最大化时应该有所克制。他认为不少应对展览的手段并不符合书法的学习规律。“传统的书法创作观是建立在怡养情性之上的,它的精神形式是舒缓向下、自我抚慰的。一个人如何面对创作,是基于自己的审美认识的。”他说,但是,眼下不少所谓的展厅书法却因为功利作祟,使书法家的审美理想、表现手段偏离了个性。

  本报记者 范昕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