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西哥艺术和中墨雕塑状况

2013年11月04日 10:26   东方早报  

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墨西哥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 正在中华艺术宫展出的墨西哥艺术家创作的雕塑作品

  在“三重奏——墨西哥当代艺术联展”期间,中国和墨西哥两国的艺术家对谈活动日前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在我所接触到的墨西哥现当代艺术中,有一种非常浓郁而多彩的忧郁。”中华艺术宫副馆长李磊在活动中表示,本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作品中同样承袭了这样的气质,而这种忧郁,“最终都归结为对人类自身境遇的深切同情。”

  朱洁树 整理

  在“三重奏——墨西哥当代艺术联展”期间,中国和墨西哥两国的艺术家对谈活动在中华艺术宫举行。参展的墨西哥雕塑家豪尔赫·马林和中国多位艺术家共聚一堂,就马林的雕塑、中墨两国雕塑状况,以及雕塑的未来发展进行了讨论。

  浓郁而多彩的忧郁

  李磊(中华艺术宫副馆长)

  在我所接触到的墨西哥现当代艺术中,有一种非常浓郁而多彩的忧郁。从本次参展的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中,大家可以看到,作品中人物的眼神,普遍具有一种忧郁的气质。

  在人类的灵魂中,忧郁是一种内在的、自省的,同时又很有力量的情感。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到20世纪上半叶,在我们非常熟悉的墨西哥“壁画三杰”以及塔马约、弗里达等艺术家的作品中,普遍具有这样一种忧郁,这引起了我的思考。

  墨西哥的近代史可以说是一部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斗争史。我们可以看到,不论是像里维拉这类反映社会题材的作品,还是像弗里达这类反映个人命运的作品,最终都归结为对人类自身境遇的深切同情。这种同情表现在作品中,那就是一种深切的忧郁,墨西哥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同样具有这样的气质。在美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当中,我们很难看到这种忧郁。而只有文化底蕴深厚的墨西哥才能启发出这样深刻的反省和忧郁。拉菲尔·卡罗内尔的作品,对于下层百姓的不幸遭遇和同情是直白而深邃的,是发自内心的。多明戈斯的作品虽然色彩丰富绚烂,但具有一种内在的、高贵的忧郁气质。

  第二部分,我想分析一下马林先生的雕塑作品,我对它的归纳是丰富而孤寂的表演。坦率地说,我对马林先生并不是十分了解,只能从作品的表象上,谈一些我个人的认识和感受。我觉得马林先生的作品内涵非常丰富。我从三个角度来观察他的作品。第一个角度,我称之为背景,这是一个假设的空间。马林先生的作品呈现了一个非真实的,但是同时又是一个可以现实存在的空间。中国传统艺术讲究似与不似之间,马林先生的作品,它的空间在真与假之间,有和没有之间,所以他的作品给我带来了很多饶有趣味的遐想和猜测。

  第二个角度,我称之为角色。如果马林的作品,仅仅是一些表演杂技的演员,那这个作品就没有意义了,作品本身的精神性就没有了,但是如果作品表现的是神、天使,也没有意义。它的趣味就在于,它既有人性,又有神性,既不是人,又不是神。而这样一个非人非神的角色,和作品背景的有与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统一的,这也是他的作品趣味和意义所在。

  第三个角度,我称之为表演,艺术家善于从极端对立的关系当中寻找平衡。我们可以看到,马林先生把这些人物设置在一个极端危险的境遇当中,而在这个危险的境遇中,因为有了流动,有了智慧的流动,使得这种关系转危为安,非常有趣。这就像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一样,始终在危险的平衡当中摆动。所以企业家和政治家应该在他们身边摆放马林的作品,时刻提醒自己,如何保持危险当中的平衡。

  第三部分要谈谈策展人薛晔博士和设计师对这个展览的再现。我给起了一个题目叫做“智慧而温暖的守护”。一个展览,策展人需要对艺术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对艺术家的文化背景、作品的气质,进行一些分析和整合再做呈现,而这个呈现又会赋予作品以新的含义。展览的标题“三重奏”是薛博士和总领事先生共同讨论后的结果,他们选择了墨西哥国旗的主色调红、绿、白作为路旗和展览会标的三基色,既代表了墨西哥的文化,又可以使人一目了然。其次,如何把展览的空间和三个艺术家的作品完美结合,策展人和设计师做了充分的沟通。我举个小小的例子,15、16展厅之间的两件雕塑作品,马和后面喷绘背景中的人的关系使得雕塑作品和喷绘作品产生一种精神上和视觉上的联系。当我们在这个空间走动,我们会发现,后面的人物和前面的雕塑之间的关系始终是既关联又有变化的。我们在不同角度观察的时候会发现,背景的设计和前面雕塑的关系非常强烈。这样的设计既很好地融合了绘画和雕塑之间在视觉上的关系,同时又非常好地烘托了展厅的气氛。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设计,作品和作品之间,形成了新的空间关系。我的第三个思考是针对灯光设计的,我称之为“光的忧郁”。这是策展人薛博士的一个精心设计,她针对三位艺术家的作品,采用了不同的灯光,灯光的处理完全符合三位艺术家作品的艺术气质,对作品的呈现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雕塑需要物境相宜

  李强(上海城雕中心秘书长)

  在参加本次活动之前,我已经详细看过了马林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给我三种感受:第一个是运动感;第二个是神秘感;第三是民族感。中国有一句俗话叫“三分画,七分裱”,看完这个展览以后,我觉得整个策划团队是深刻理解了作品本身以后才进行的布展。这就像一件好的艺术作品,需要有一个好的环境,做到物境相宜,不管是从展览本身来看,或者是一个公共艺术作品来看,我个人认为,作品和环境是同一件作品的两个部分,雕塑本身已经不是一个三维的关系了,可能会产生多维的关系。

  我介绍一下上海世博会的雕塑建设。

  上海世博会的雕塑建设,我们是通过公共艺术的一个理念,以城市雕塑为载体,进行雕塑建设的。本次作品的征集,从主办方的角度来讲,突破了以往单纯雕塑的概念,或许在西方没有雕塑家和画家这两个称呼,在西方总称为艺术家。所以上海世博会的雕塑展、雕塑建设,我们突破了雕塑的范畴,所谓油画家、版画家,都可以提供作品方案,进行参与。配合艺术家的跨界和艺术家的综合,在评审上,我们邀请的专家也是跨界、跨领域的。这些专家里,涉及雕塑、评论、版画、油画、建筑、园林、景观等等。希望以此,通过专家所在的不同领域,全方位诠释雕塑建设工作。这是我们根据世博会雕塑的情况,进行的一个规则上的设定。

  国外现在目前比较盛行的是公共艺术百分比规划,或者叫制度,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在进行尝试,尤其是上海。

  我稍微解释一下百分比,我们所谓公共空间的雕塑建设,最主要的问题是资金问题,所谓百分比呢,是市政项目的投入资金,比如投资一个亿,1%的费用必须用来做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目前上海也正在尝试制订相关的规则,进行推进。随着我们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的日益重要,相信城市雕塑、公共艺术,会在未来有一个更大的发展。

  我们对墨西哥艺术了解不够

  蒋铁骊(上大美院雕塑系)

  我知道这个展览的信息以后,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情,我去读西方美术史的教材,我想看看书里对于墨西哥当代艺术的篇幅是如何描述的。

  很遗憾,描述的篇幅非常有限,仅仅还是停留在西盖罗斯、里维拉等人,这些信息显得非常落后。所以我也理解,为什么我们美术学院的学生一上美术史论课就翘课。

  我做的第二件事是在互联网上查询有关墨西哥当代艺术的信息,虽然互联网上查到有关艺术信息不够专业,但是一定程度能够反映出当下普通市民掌握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达到了什么层面。马林先生的雕塑出现在非常多的界面里。

  以我自己从事雕塑30年的经验来判断,可能我们中国对墨西哥当代艺术的了解和介绍偏少。

  我会告诉我的学生,多去关注墨西哥当代艺术,一定要来参观这样一个优秀的展览。虽然他们是美术学院的学生,但是他们对墨西哥当代艺术家的了解程度,远远小于对墨西哥足球运动员名字的熟悉程度。

  我个人非常喜欢马林先生的作品,凭我的直觉,我认为马林先生的雕塑应该在中国会非常受欢迎。因为他的作品里面,有我们作为雕塑同行非常注意的几个内容,第一,有思想,有情感。第二,仍然保留着非常完整的传统雕塑的造型要素。比如说,塑造、造型,空间、体量,材料。刚才说到的这些内容,都是中国雕塑家现在非常接受和喜欢的,并且仍然在坚持研究的重要内容。

  雕塑的未来往哪里去?

  余积勇(雕塑家)

  中国和墨西哥都有灿烂的古代文明,我看到马林这些装上翅膀的人体,就如同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之间翱翔,这就是他的雕塑艺术价值所在。

  未来我们的路该如何走,该怎么发展,这是传统积淀深厚的墨西哥雕塑家和中国雕塑家共同面对的问题。从现代雕塑一直到后现代雕塑,然后到当代雕塑,在我们前面的西方雕塑家,他们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对我们来说,不应该亦步亦趋地跟着西方雕塑家们的脚印去走,应该看当代艺术发展的方向,认定这个方向。

  对艺术家来说,他的创作手法是写实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这一步是不够的。现在很强调抽象的东西,不需要这些具象的东西,但是具象的东西,它有精神,再做得好,还是可以长久存在并且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的。有许多当代艺术,就是把原来的形象破坏了,来做艺术设计,我感觉是停留在游戏阶段。

  如果看30年,你可以看到当代艺术的喧嚣,看我们国内的情况,好像用各式各样的活动,各式各样的操作,弄得很热闹的样子,但是如果看300年,才能看到艺术家智慧在闪烁,我们可以认识到的,比如毕加索这类的艺术家。但是要看3000年,才能看到艺术永恒的精神。

  对材料的使用更加多元

  李凝(中华艺术宫策展人)

  我们都知道,雕塑艺术在最初的时候,因为受到一些约束,所以在材料方面,有一些地域化的使用。比如说,陶土,还有中国特有的大漆,各类的金属、石膏、木头,还有纸张。我觉得,雕塑发展到当代之后,可能因为地域材料的使用被打破了,所以它在表达文化和精神方面,对材料的使用更加丰富和多元。

  我也想举两个中国雕塑家的例子。中国美术学院的施慧,她的材料就是运用纸张和纺织品,一方面体现了对材料的认知,另一方面,纸张是介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之间的一种运用。

  在我们上海双年展上,有一件,应该说是含有雕塑内容的一件装置作品,是北京雕塑家展望的,叫《药》。这件奇特的作品,用了很多五颜六色的西药,组成了佛的形象、佛塔的形象。我觉得,展望没有完全把自己禁锢在雕塑之中。

  上海的一些城市雕塑,比如陆家嘴附近、张江当代艺术馆周围的一些公共空间的雕塑,不仅是雕塑家来做这些东西,还有设计师。我们的工作虽然是研究和策展,但是对策展来说,我们是借助艺术家的作品,创造新的东西。■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