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 Adobe Flash Player

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2013年11月08日 16:15   新闻晚报  

  陈燮君,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博物馆馆长、上海市人大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陈燮君

  2013年9月19日至12月1日,上海博物馆迎来了“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这次展览由上海博物馆与克拉克艺术馆筹备三年联合打造。所有73件展品均来自克拉克夫妇的毕生收藏,由1955年克拉克亲自筹划建立的克拉克艺术馆保管至今。配套的“斯特林·克拉克在中国:1908-1909”展览在另一展厅同步展出,向广大观众介绍克拉克先生的生平与他在中国西北的科学考察之旅。

  美国克拉克艺术馆是西方著名的艺术博物馆,展品涵盖文艺复兴至20世纪初欧美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品等,其中尤以绘画收藏见长。本次展览的73幅作品涵盖了当时多个绘画流派。此次展览由“追逐光与色”、“传统与创新”和“19世纪法国的日常生活”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追逐光与色”,以广大中国观众熟悉的巴比松派和印象派的风景画起始,观赏者可以直面法国巴比松派的领军人物卢梭、柯罗、米勒等画家的经典作品,以及印象派大师莫奈、毕沙罗、雷诺阿等人的风景写生画。在展览的第二部分“传统与创新”,曾在官方沙龙中绽放异彩的学院派画作在这里与落选者沙龙中的印象派典型作品共聚一堂,让大家一掠19世纪中后期法国画坛的真实面貌。最后,观众们将在第三部分与生活在19世纪不同阶层的人物见面,目睹他们的日常生活、娱乐活动以及时尚风潮。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欧洲绘画艺术也以前所未有的更迭速度迅速展开:19世纪,以法国为核心的欧洲绘画艺术,先后经历了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等几个主要的艺术思潮。其中,巴比松画派和印象派是占据19世纪中后期的两个重要的艺术流派,无疑肩负着承上启下的历史重任。

  19世纪欧洲绘画艺术的新潮迭起无疑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而前行的。欧洲艺术家们在这场天时地利的巨变中,及时把握并开始追随社会政局潮流而产生了新古典主义,然后接受异国风情而产生了引发欧洲传统美学重大变化的浪漫主义,再后进行反省和城市叛逆而开创了巴比松画派,最后投身科学研究而开创了印象主义。

  印象主义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盛行于70、80年代。印象主义是在欧洲(最早在法国)唯美主义与自然主义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艺术流派。主要表现在绘画上,反对学院派的保守,主张到大自然中去写生,直接获取光与色的无穷变化以作艺术表现,追求光色变化中表现对象的整体感和气氛的创作方法,主张根据太阳光谱所呈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种色相去反映自然界的瞬间印象。印象派乃至后印象派是工业革命直接催生出来的一股艺术思潮,也是人类将艺术与科技相互融合的一种全新的成果,其结果就是终结了古典绘画美学的核心观念,并启迪了现代绘画的前卫理念。

  在上海博物馆展出的 “从巴比松到印象派——克拉克艺术馆藏法国绘画精品展”中,波蒂尼、莫里索等画家的作品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波蒂尼有《过街》和《做钩针编织的女子》两幅作品。 《过街》看似挥洒作画,快速迅疾,其实耗时较长,1873年开始创作,两年后才完工。作品呈灰色调子,过街女子身穿时髦花边裙,手持浓艳的粉色鲜花,背向老妇人的蓝色披肩增添亮色,行进中的马匹、马车和穿街而过的黑狗强化动感,作品上方的百叶窗和条纹雨棚刻画了生动细节,画面协调统一。1872年初,波蒂尼在巴黎皮加勒广场安顿了画室,他的作品受到屋外风光的启迪。他逐渐“热衷于体验巴黎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在城市中漫游并观察大道与广场上纷繁的巴黎万象”。《做钩针编织的女子》表现了中产阶级居家休闲的情景,在杂乱的客厅中年轻女子专心编织,男孩席地而坐,把玩花剑,地毯褶皱,大提琴搁地,营造了城市生活的午后感受,色彩明亮,笔触灵动,用笔舒展,画面感强。

  莫里索的《大丽花》画得自信而含蓄,硕大的深碗式瓷瓶置于画面的中心略偏左,花朵插于瓶内,挤满画面上方,橄榄型肖像画在花朵后若隐若现,“作品整体给人以一种欲言又止、可视不可即的感受”。莫里索没有展出过这幅作品,也未署名,却被莫奈、雷诺阿、德加和诗人斯蒂芬·马拉梅选中,参加莫里索1895年猝然离世后人们为她举办的纪念展。

  (原标题:穿透历史的“印象派”艺术)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