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壮:天价时代平民收藏怎么玩
2013年11月17日 09:35 信息时报
自从上周“土火之珍—陈国壮个人收藏古陶瓷”在广州博物馆[微博]开幕后,陈国壮一直都很忙碌,为前来采访的媒体或看展的朋友、观众担任义务讲解员。
采访当日,跟随陈国壮一路走,慢慢看,展柜里百余件古陶瓷精品,在他饱含热情和知识含量的讲解下,仿佛都有了生命。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陶瓷收藏至今,陈国壮的藏品以丰富和品位高著称,他的收藏注重文物的艺术含量,注重研究,在今天动辄百万千万的高端收藏潮下,陈国壮为平民如何玩好收藏提供了一个范本。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陈川
实习生 陈宇强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陈文杰
以投资为目的收藏不会很成功
这次展览展出了陈国壮20多年来收藏的从原始社会至各个朝代古瓷器精品,包括先秦彩陶,汉晋的青瓷、黑瓷,唐五代南方“千峰翠色”的越窑秘色瓷、北方“类银类雪”的邢窑白瓷,宋代名窑定窑、龙泉窑、耀州窑、建阳窑瓷器,釉色俱佳的宋代影青、湖田窑瓷器,以及元明清以降的青花、五彩、粉彩、广彩、釉里红等。
以朝代为序陈列藏品,陈国壮是希望让观众看到中国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让更多观众了解陶瓷,亲近陶瓷,热爱陶瓷,加入保护文物的队伍”。
这次陈国壮还向广州博物馆捐赠了两件珍品:一件为五代邢窑白釉大碗,另一件为北宋定窑莲花形盘,均为古陶瓷中的精品之作。若以今天的市场价值论,这两件珍品可谓价值连城。
这并不是陈国壮第一次向博物馆捐赠藏品,上世纪90年代他就不止一次捐赠过藏品。他笑称,自己也没有达到所谓不食人间烟火那么高的境界,只是源于他一贯的收藏态度和主张:一要收藏;二要研究鉴别,挖掘文化价值;第三要展示,比如办展览;最后是文物的最终归宿、最好的归宿是进入国家的博物馆。
“今天有些收藏变味了,拍卖会上动辄拍出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高价,收藏也变成文化光环下少数人的金钱游戏。我想展示的是,在高端收藏潮中,平民应该怎么收藏。”
在陈国壮看来,艺术投资有失败,收藏却没有失败。虽然升值也是收藏的动力之一,但他对此看得不是很重,“买回一个喜欢的东西不会一下子就想着卖掉,一放就是十多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当然,希望能卖个好价钱也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收藏以一种升值、投资的角度玩,恐怕就不会很成功。因为整天想着升值,一旦升值就想卖,过了一段时间又会后悔。”
陈国壮以自身体验告诉藏家,作为平民收藏,坚守自己的执着,从文化内涵、历史意义、艺术价值的角度真正进入收藏,坚持下去,必有获益。
陈国壮深深体会到,多年的收藏早已改变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前对钱看得很重,但收藏后觉得钱可以再赚,但古董不一定能买到,是可遇不可求的,文物价值比金钱高得多,而且会不断增值。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能收藏到好东西比较重要。”
“以藏养藏”的收藏之道
陈国壮的陶瓷收藏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从一窍不通到得心应手,他不过花了几个月时间,不禁让人好奇,他是怎么做到的?
在开始陶瓷收藏之前的80年代,陈国壮先开始字画收藏。在当时从事青年工作时,他结识了一批当时尚未出名但非常活跃的中青年书画家,并收藏了他们的不少字画,如林墉、伍启中、梁照堂等。
这批人后来都成为著名的书画家,陈国壮收藏的字画也显示了其价值。90年代初,他又认识了著名的书画鉴定家苏庚春,学习古字画鉴赏,还买了很多书自学研究。
“在懂得字画鉴赏的基本技巧后看陶瓷也是同样的道理。具有初步的艺术鉴赏力后,看到艺术性强、艺术感染力好的陶瓷我就买。”字画鉴赏的经验为陈国壮开启陶瓷收藏提供了便利。
“看瓷器,一看造型,一看纹色。好的造型让人看了很舒服,比如我收藏的东晋德清窑黑釉鸡首壶,壶嘴是一个鸡头的造型,很精神。又比如清后期瓷器的纹色,如果是官窑就很呆板,大都是画花纹,而民窑的纹色就很潇洒,跟官窑的繁琐很不同。如果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去学陶瓷就容易得多。”
与广州的很多文物爱好者一样,天光墟是陈国壮早年经常光顾的地方。他回忆道,那时每天四五点起床去逛,7点多就提着胜利品回单位上班。
当时几十块的工资收入,并不能完全支撑他的陶瓷收藏,陈国壮只能“牺牲”一下字画,“以前买的古画多,也便宜,通过卖掉字画赚到一些钱,再用来买瓷器。这样以藏养藏,基本上是比较成功的”。
陈国壮反复强调,不是寄望于高价买一个什么珍品就能成为收藏家,那只是一种投资甚至投机,不是真正的学收藏,“学收藏要从基础学起,慢慢积累丰富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哪些是档次比较低的,当买到档次高的就可以卖出去或捐出去。这样基础打得很扎实了,你的收藏品味和档次自然就会提高。”
藏家提点
从青白瓷入手收藏最好
陈国壮常常建议新藏家从青白瓷开始入门古陶瓷收藏,这也是他自己走过的收藏之路,“由于青白瓷量大,艺术性精彩,遗存、出土相对较多,流通价格不太高,可以用较少的钱玩较多的东西,是古陶瓷收藏者进入收藏的好机会”。
陈国壮介绍,所谓青白瓷,是指宋元时期以江西景德镇为中心的江南地区瓷窑烧造的一种具有独特釉色的瓷器,因其釉色青中泛白,白中闪青,故称“青白瓷”。又因为这种瓷器中的佳品胎质洁净,釉色透亮,光照见影,又俗称“影青”。
青白瓷曾是广泛流行的瓷器,它的生产以市场为中心,主要供应民间日用和外销,这促使它的产量大增,且形器品种多,造型纹饰不断创新,是中国古瓷器中的名瓷窑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
“青白瓷的特征比较明显,容易学,容易看。如果从其他品种比如宋代龙泉窑开始就比较难学,因为品种少,不容易引申到其他品种,不容易拓展,又贵,不像青白瓷那么容易上手。”如今在陈国壮林林总总的藏品中,青白瓷颇为可观,这次他也取了其中几件最高级的上品湖田窑瓷器参展,如宋湖田窑瓜棱形执壶和宋湖田窑瓜棱形印花壶等。
辨伪元明青花
2005年7月,一件元代青花“鬼谷出山”故事纹大罐以折合人民币2.3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中国瓷器拍卖价格的世界纪录,激起一轮追捧元青花的热潮。“元青花为何如此贵重?因为它的神秘性和稀有性。”在这次参展的元青花折枝莲花扁壶前,陈国壮为我们讲解元青花的奥秘。
中国瓷器每个体系产品都有一个由初创期到发展、成熟的过程,但元青花一出现就十分成熟,“就像天下掉下个林妹妹一样”,横空出世又精美绝伦,后世都很难超越。
“因为稀有神秘,现在元青花价值连城,全世界的元青花不超过三百来件。这些收藏的基本知识要懂,如果有收藏家说他有多少件元青花,你看都不用看就可以推翻他,因为那是不可能的。”当然,捡漏的几率低不等于没有,要看机遇,陈国壮展出的这件元青花就是机缘巧合下在海外淘到的。
“青花我主张先学明代民窑青花,那些碗,一个一两百甚至更低,很多任你挑,可以挑那些花纹好看,生动有趣的。明朝二十多位皇帝,每位皇帝都出产瓷器,而且每位皇帝的风格、烧成的机遇都有不同,你学瓷器到了明代就要知道是哪个皇帝在位时烧的,到明朝就以皇帝的名字来讲瓷器了,一代代可以对比。明早期烧出的比较粗,比较黑。此外,正统、景泰、天顺三代皇帝在位时间比较短,瓷器极少,我们叫作"空白期",能收到这些时期的瓷器也很不错。”
关于青花收藏,陈国壮还有一个心得是循序渐进:“掌握明代青花再学清代青花,会发现它们明显不同。明代青花代表那个时代的风格,潇洒写意,人物几笔就神韵毕现。到了清代,表现人物的那种细腻又跟明代不同,这样比较下来,就很容易学会并记住。
因文物价值和市场价值都很高,清三代即康熙、雍正和乾隆的瓷器备受追捧。陈国壮介绍,清三代瓷器中又以康熙瓷为上,这个时期的瓷器,胎洁釉润,绘工精致,典雅优美。
推荐
《说瓷讲古话收藏》
陈国壮 著
岭南美术出版社
2013年10月
这是一本文物收藏和艺术欣赏兼具的大众鉴藏读物,是陈国壮以自己藏品为基础进行的“说瓷讲古”,书中收入他的真精藏品180多件,鉴赏故事20余篇。作者旁征博引,讲述一个个古老神奇的古瓷故事,解读文物内涵,阐释收藏理念,展示历代陶瓷的精彩。
藏家简介
陈国壮
1943年生,广东普宁人。归侨作家,文物收藏家。收藏字画、古陶瓷艺术品逾20年,藏品丰富品位高。陶瓷藏品涵盖原始时期、秦汉、魏晋,直至唐宋元明清各代。著有《说瓷讲古话收藏》一书。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