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对F4说NO

2013年12月03日 13:47   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记者 应妮

  长期由西方收藏者主导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经历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有迹象显示,经过一轮西方藏家的出货,以“F4”为代表的部分脸谱化中国当代艺术品已走到市场边缘。

  “F4”的名称来自2001年台湾流行电视剧《流星花园》的四个主角,当时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四人作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价格已达千万元人民币,由此被冠以“当代艺术F4”之名,并被沿用至今。

  但今年刚结束的香港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专场成交64件作品,张晓刚的《无题》和《黄色婴孩》低于估价成交,撤拍一件;岳敏君雕塑作品流拍;方力均、王广义上拍作品也低于估价成交。同场拍卖中,赵无极10件作品成交额达2.3亿港元,朱德群的11件作品成交额近1.52亿港元,两人作品成交总额占专场的40%。

  香港苏富比今年的春拍结果更耐人寻味,作为苏富比当代艺术板块的图录封面,岳敏君《飞翔》原估价900万至1200万港元,遭遇流拍。此外,方力钧《2005,1,11》、曾梵志《无题》、王广义《大批判系列》相继流拍。这些讯息显示,被认为适合西方买家审美与购买喜好的部分中国当代艺术作品,经过一轮西方藏家的出货,已走到市场边缘。中国主流资本的暧昧态度,使此类拍品流标和价格走低属意料之内。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启动,经历了一个“由外到内”的市场过程。从诞生起,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就被西方收藏者主导。有数据统计,目前五分之四以上的“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是被海外少数收藏者所购买的。海外投机者拉动这些作品的价格,使其在短时期内升值巨大,并将价值标准强加给国内收藏者。

  但这些作品长期以来颇受诟病,其特征为画面形象脸谱化,一味荒诞、木呆甚至血腥,趣味低级;形态丑陋或呆板、色彩媚艳或苍白、趣味怪异或庸俗,以及运用图式化的政治符号。一个画家一种画面造型,几十张甚至几百张画就是场面翻来覆去变换,而核心造型一成不变。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甚至刻意迎合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这些作品采用丑化人物、反讽政治的方式不适当地表现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艺术批评家徐子林认为,从市场的角度来讲,以“F4”为首的这批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价格上升空间越来越小。在过去近10年时间里,这些艺术家的作品价位已经过度透支,之所以其作品还受到一部分人的追捧,主要在于中国有很多跟风的买家,他们对当代艺术知之甚少,难以做出独立的艺术判断。

  反观12月1日刚结束的苏富比北京艺术周“现当代中国艺术拍卖会”,备受瞩目的赵无极经典作《抽象》,以2200万元人民币起拍,最终以8968万元落槌,刷新了画家画作有史以来的成交纪录。这位长期探索中西方绘画技艺交融的画家,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空灵意境,融入到了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和油画的色彩技巧中,创造了色彩变幻、笔触有力、富有韵律感和光感的绘画新空间。

  而靳尚谊的《塔吉克新娘》则成为今年嘉德秋拍的冠军,以8510万元人民币创出画家拍场新纪录。该画20世纪80年代横空出世,彻底摆脱中国“土油画”的粗糙与黯淡,将油画艺术性展现得纯粹而自然,可谓博物馆级作品,价值不言而喻。

  由此或许可预见,当代艺术品收藏、投资的理性时代渐行渐近。而随着海外资本的撤离,内地藏家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他们的收藏趣味和品位决定了下一波热潮的走向。《塔吉克新娘》的高价成交就是内地收藏趣味的进一步彰显。当代艺术品市场不再以西方的审美趣味去评判当代艺术家,随着艺术品市场逐渐回归理性,以及对其学术性的梳理,华人收藏家的收藏理念和审美趣味已不同以往。

  在境外藏家撤资之后,中国当代艺术品价格高涨的背后是新一波的投资人和收藏家的入场。在经过10多年的市场磨砺和淘汰之后,大量新人、新资本的介入必然提升业界的经营水平和藏家的品位。(完)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