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眼中的武汉美术馆

2013年12月30日 09:20   中国文化报  

 2012年5月,著名艺术家冷军和郭润文于武汉美术馆中庭现场写生,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摩。 2012年5月,著名艺术家冷军和郭润文于武汉美术馆中庭现场写生,吸引众多艺术爱好者前来观摩。

  本报记者  李亦奕    

  一座城市一定要有一座美术馆,这可能是所有热爱艺术的人都会为自己的城市做的一个梦。而武汉,梦圆5年。“美术馆就是一座城市的‘画框’。”武汉美术馆馆长樊枫在开馆时,就用“擎九派、汇友邦、举学坛、荐英才、重教化、助美仑、兴楚韵、展当代”24个字为这个城市打造了一个“画框”。

  5年来,武汉美术馆共举办展览200余场、公共教育活动300余场、学术活动60余场、收藏作品1000余件,参观总人数将近100万人。从展览、收藏、公共教育等多个方面,致力于打造“有温度”的美术馆。“基于观众的热情和期待,把观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美术馆不再是‘说教者’,通过有传播力、有趣味的艺术教育推广活动,让更多市民走进美术馆、了解美术馆、亲近美术馆才是美术馆的职责所在。”武汉美术馆副馆长刘宇说。

  “艺术美丽一个城市——我眼中的武汉美术馆”摄影大赛既是为纪念艺术亲近市民5周年而举办,也是武汉美术馆“艺术美丽一个城市”100场公共教育活动的压轴大戏。据了解,此次摄影大赛不设门槛,短短一个月时间,武汉美术馆就收到了将近3000幅投稿作品。从庞大的投稿整体面貌来看,作品反映了武汉美术馆硬件、软件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热心观众饱含感情的创意作品,以影像的方式全方位地呈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武汉美术馆形象。武汉市民以丰富且极具想象力的视角,展示了极强的艺术创造力和充满正能量的审美趣味。

  樊枫在提起此次活动的初衷时说:“美术馆在观众当中树立了一个形象。美术馆的展览、活动,应当成为市民生活当中的一部分。这个活动折射出美术馆与城市、美术馆与市民之间的关系。武汉美术馆长期不断的公共教育互动,在市民当中一点点地渗透,为市民的生活带来点点滴滴的快乐。”

  樊枫说,武汉美术馆做过很多有影响的公共教育活动,从“隔岸观火——中韩陶艺交流展”韩国艺术家的瓷碗被纸巾换走引起媒体热议,到“美术馆之夜”新颖的观展形式吸引观众于夜晚走进美术馆手持电筒看展,再到本次的“我眼中的武汉美术馆”摄影大赛,观众参与活动的身份已经从被指导参与转变为主动参与。这是美术馆五年公共教育活动的最大成绩。

  主题道具为何选择红相框?刘宇道出了其中的缘由:“红色是武汉美术馆LOGO的主色,将红相框的概念打出,旨在告诉观众,武汉美术馆是武汉城市艺术的相框,具有对武汉艺术进行梳理、研究、展示的职能。”刘宇介绍,红相框将贯穿此次摄影大赛全程,市民拍摄的参赛作品除了要以武汉美术馆为主题,并要以红相框作为摄影作品中的一个元素。展厅内,正方形的红相框与美术馆的环形楼梯组合在一起就成了美妙的空间建筑学图片,寻找美术馆内具有红色元素的艺术展品,红相框成了一种色彩上的延伸,孩子们从相框内望出去,看到的是一个丰满的艺术天地……

  摄影大赛评委、武汉市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喻文斌评价说:“此次活动感受最深的是观众的热情。从作品中可以看出参与者在非常真诚地表达。参与的作品中,的确不乏有创意的好作品,不乏技术上很好的作品。活动进一步宣传了美术馆在市民当中的影响,也提示了下一步文化惠民工作的方向。当然我们看到现在市民水平在逐步提高,也是美术馆一直努力的结果。”

  据悉,此次活动还与腾讯·大楚网“艺术频道”合作,设计红相框专题页面,同时进行线上和线下作品征集。在大型活动的组织上,武汉美术馆与新媒体之间展开深度合作的尝试。将新媒体的线上、线下活动相关联,同时发起报纸、杂志、电台、电视台等传统形式的传播,立体地从各个层面对活动进行了推广。

  对于后续活动,刘宇介绍:“目前,参赛的作品已经整理成摄影集,这是武汉美术馆首次为观众出作品集。另外,我们还会做一些巡展,可以在美术馆,也可以在地铁和社区,我们之前就把馆藏作品与城市公共设施相联系,为城市文化服务,取得了很好的反响。明年的摄影展我们将从关注美术馆延伸到关注武汉的城市建设和发展。”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