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岩:汉雅轩匿画事件

2013年12月30日 09:58   东方早报  

  闻松

  1920年代美国有篇小说《悬岩居民》,描述了波士顿的财富大佬们在波士顿海岸边的一块悬岩上修建了别墅群,通过隔离禁止外人入内。那些作为土豪的大佬们对平民的蔑视和傲慢,与如今香港汉雅轩画廊老板张颂仁在最近沸沸扬扬的“匿画事件”中的表现简直是异曲同工。只是张颂仁蔑视艺术家多年追踪作品的辛苦背后是他作为策展人和知名画廊主的强势心态,及漠视画家们正当诉求的那份傲慢,而傲慢背后实质是内心的贪欲和对艺术家的欺侮。

  对于国内当代艺术史来说,1993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节点。就在这一年,由栗宪庭和意大利人弗兰等人选择和推荐,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奥利瓦选中了中国大陆15位艺术家首次参加这个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大展。展览结束后,由于种种原因,最后这批参展的退画被转运到香港,准备由与大陆艺术圈关系密切的汉雅轩画廊转交给艺术家。作为临时保管方的汉雅轩,即便是朋友托管和转运,都有责任负责这批作品的安全及完整,并有理由及时退还给相关艺术家。也即是在作品退还给艺术家之前,汉雅轩都是责任方,它有义务负责把画作完整无缺地交付给艺术家,这应该是一个基本常识和讨论前提。无论是作为在美国受过良好教育的画廊老板张颂仁,或者是到处标榜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商”张颂仁来说,都应该遵循现代社会基本的职业道德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规范。更何况张颂仁还兼着中国美术学院博导、教授之职,作为满口对儒家中国的向往和唤起人们回归传统精神意趣的兼职教授来说,言传身教和对社会基本伦理规则的身体力行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这批参展退画无论从艺术价值上还是从商业意义上均非泛泛之作。即便在1990年代国内艺术市场并不高昂的情况下,这批画的商业价值也是不菲的。当事艺术家孙良透露一个细节,当年人民币与美元比率达1:14左右,他当年画作即便卖5000美元/幅,也有好几万人民币,按当年的购买力那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更何况退一万步讲,撇开经济因素,艺术家多年的智力投入和辛苦劳作也是应该值得尊重的。用孙良的话来说,这种趁火打劫无异于打劫穷人身上仅有的一点生活资料。有过海外游学经历的李山的话说得在理:“(追画)其实是对我们自己权益的维护,也是对我们(多年失画)创伤的抚慰。”

  问题还在于,在当事艺术家李山、孙良多年追踪作品过程中,责任方张颂仁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哪怕是李山在1994年在汉雅轩画库中看到过疑似自己的画作,或者另一位“丢画”艺术家丁乙在2000年从汉雅轩拿到“失踪”的画作以后的数年间,张颂仁仍有无数次的机会退还作品,但是直到李山聘请了专业的美籍律师发律师函为止,他都没能采取补救措施,依旧装聋作哑。事后汉雅轩那份漫不经心的声明几乎站不住脚,李山和孙良逐条驳斥了张颂仁的敷衍之辞,并进一步提供细节证实汉雅轩是有意藏匿而不是遗漏。仅举一条就可明白:汉雅轩当年总共就一百多平方米,在20年内又数度搬迁,李山画作长达三米左右,在20年中不可能一直遗漏不被发觉,况且孙良画作有因数度打开才可能出现的磨损痕迹。实际上,正是在李山等人请了懂行的美籍律师出面,先于设在英国的ART LOST机构登记挂失和找张颂仁之后,汉雅轩将面临着法律追责,再无正当理由推诿,丢失画作的“第五个箱子”这才奇迹般地出现了。否则,汉雅轩完全可以继续推诿和“耍赖”下去,此事很可能就此不了了之。

  事实上,综合双方说辞,再加上弗兰、栗宪庭等人的回忆录和旁证,真相早已大白,即参加199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数位艺术家作品被汉雅轩有意拖延不还和藏匿,迄今为止,尚有喻红、徐冰、宋海东等艺术家的画作未能退还。据悉,除了此次事件透露出的艺术家画作被藏匿,国内丁方、任戎等很多艺术家的画作都被汉雅轩扣留而至今尚未退还,如前些年张颂仁策划的德国波恩艺术展上的作品等。这似乎旁证了汉雅轩与艺术家合作中存在着不规范之处,至于张晓刚曾经透露的央求张颂仁及早兑付购画余款中拖欠艺术家钱款等事,也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应该说,此次汉雅轩“匿画事件”绝非孤例,更非数额最大者。比如这些年来,一直有艺术家向吕澎讨要1992年首次广州艺术双年展作品,那批作品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均远远超过汉雅轩藏匿的这些画。而作为当时策划人和主要组织者的吕澎,一直装聋作哑,没有任何回应,好像当年参展及获奖作品与他毫无关系一般。这种策展人和画廊傲慢地对待艺术家的大佬心态基于以下事实:1990年代以来,在国内艺术市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大多艺术家为了参展或卖画实际上是受制于策展人和代理画廊的。也就是说,在当下艺术体制中,策展人和知名艺术机构是强势一方,话语权往往是被策展人和代理画廊掌控的。绝大多数艺术家在策展人、画展甚至画作买卖中都属于弱势群体,基本没有话语权。即便到了现今,也只有极少数市场销售不错的艺术家或那些拍场艺术大佬可以对策展人和画廊提要求,原因在于在艺术市场体制下,艺术家、策展人和代理画廊实际上已经相互捆绑形成了共同利益体。而若非如此,大多数艺术家特别是刚出道的艺术家在策展人和权势画廊面前,依然没有话语权。即便那些已经跻身于二线、三线的艺术家们,他们仍然要看权势策展人和代理画廊的脸色行事,不敢越雷池一步。这当然是基于当下文化中的一种精神幽闭,正如加拿大学者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所说:“活命哲学已经取代英雄主义,正成为受人赞赏的品格。”为了商业利益,选择向现实妥协的艺术家们必然要经受某种羞辱,而这种羞辱或来自占主导的策展人和代理画廊,或来自商业艺术体制本身。此次“匿画事件”通过法律程序找回画作,想必能给在艺术体制中相对处于弱势群体的艺术家一个信心。同时也给一些权势方提了个醒,合作双方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原则,利益才能久远。套用一句俗话: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否则,哪怕是经过了20年之久,匿画行为依然会是一把双刃剑,仍有可能给双方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

  耐人寻味的是,目前张颂仁还兼任着中国美术学院兼职教授、艺术策划方向的博士生指导小组导师。把一个商业画廊主、艺术商人请进校园待为上宾,并赋予兼职教授、博导这样至高的位置,这也许是中国特色,可能美其名曰“产学研为一体”,但对美术学院作为纯粹教育和研究艺术的学术机构而言实际上是个悖论,更可能是权、商、学之间的构谋甚至是相互勾兑。何况汉雅轩与中国美院有关人员之间确实存在商业利益关系。再说,学习艺术策划是否一定需要请艺术商和画廊主作兼职教授?艺术本质上是反商业体制的,甚至未来的艺术都可能是反博物馆体制的,这是当代文化的要求,即“艺术由摹仿艺术到抽象艺术再到反艺术的发展,是一条通向主体解放之路”(马尔库塞语)。未来的艺术,必然会在主体得到解放和自由意志得以贯彻的情况下,形成对自我的观照和对社会的文化渗透。把商业原则带进作为象牙塔的高校,就无法避免研究利益化和学术庸俗化。

  汉雅轩“匿画事件”犹如海滩边的悬岩,骨子里透出孤寂傲慢和孑然而立,绝世而庸常。它不可能只关乎艺术家和画廊等艺术机构两方面的利益,其扩散效应甚至会对整个当代艺术体制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艺术评论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