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桂林和艺术大资金的败逃
2014年01月13日 12:21 21世纪经济报道
詹皓 艺术市场资深围观者
这是意料之中,也是意料之外的消息——海南省工商联副主席沈桂林卷款10亿人民币出逃后日前被押解回国。说意料之中,是因为沈桂林出事主因是涉嫌非法吸收存款;但意料之外的,是沈桂林作为北京美丽道艺术中心的法定代表人,又是北京画廊协会副会长,其创办的美丽道艺术机构此前不久刚在全国几大城市艺术圈明星般崛起。因此,沈桂林事件犹如给艺术圈扔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笔者跟上海美丽道略有接触,近几个月也在默默观察美丽道明星般蹿红的商业模式。该机构采取画廊、基金、俱乐部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且喜高举高打,每在一城市开张,便租下大面积场地,举办高规格画展。其上海画廊开张时,宾客盈门,不久就举办了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翘楚冷军的画展。冷军是国内极少数进入千万元级别的画家之一,此前多年来也极少举办个人大展,美丽道一杀入艺术圈就举办如此高端大展,着实令人刮目相看。在3个月前的上海艺博会上,美丽道的展位里也是人气鼎沸,人们纷纷拿手机在冷军毫发毕现的肖像油画前留影。
高举高打,全面铺开,是美丽道杀入艺术圈的模式,也是一段时间以来,商业资本介入艺术圈的重要模式之一。此类模式的特征是:摊子巨大,画廊一开就是连锁的,画展一办就是高大上,而且一上马就要求全产业链,最好一级二级市场通吃,一做事情就声称要做中国第一,亚洲最大,还朝着国际上靠,比如美丽道此前就宣传要在巴黎开分支。这种夸张式的宣传却让其在短短时间内就获得了众多资本的拥趸,沈便顺水推舟把这种画廊的轻资产股权卖给资本商人。
但是,艺术品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一天就能摸索出来的。上海一些开了十几年的老牌画廊,到现在还是静悄悄,小打小闹,规模不敢弄得太大。因为他们知道,艺术品不是普通消费品,它属于奢侈品,永远也不可能像苏宁、国美那样“起蓬头”。但问题是,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蓬勃发展——最新的说法是新世纪的前10年,中国艺术品价格指数涨了3.96倍——越来越多的商业资本似乎嗅到了其中的商机,义无反顾地接踵杀了进来。
商业资本有它的特性:只争朝夕,大手笔,大投入,迅速铺开,不惜用金钱吃掉对手的市场份额,最后达到占领整个市场的目的。而且资本市场还喜欢讲故事,吹大了,好吸引下一个资本大佬来接盘。但艺术市场特性是:精挑细选艺术家,渐进式培养藏家,在藏家的兴趣、信心和数量累积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实现艺术家作品的增值。
商业资本和艺术市场的天然矛盾一目了然:商业资本要求钱转得快,艺术市场讲究文火慢炖;商业资本要求声势浩大,先声夺人,艺术市场讲究小众化,需要个人在体悟艺术内涵的基础上渐进式收藏。
因此,大规模商业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一旦销售不能同步跟上,资金链就立马吃紧,一旦事先的策划、承诺做不到,商业资本出逃的速度也不会亚于他们进入的速度。但可以预见的是,眼下类似“美丽道”的个案仍会不断上演,利用资本讲故事的方式追逐艺术市场而不深究其真实特征的人,大有人在。难怪有人会说,沈桂林在运作美丽道之初,就料想到这个结局,美丽道,听起来更像是“money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