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能否带动东莞旅游业
本月中旬,笔者在虎门举行的一场发布会上见到了知名公共艺术家阿纳·奎兹,这位热衷于大型装置艺术的比利时人要在虎门创作他的新作品“自然混沌”——一座用金属及欧洲圣高邦手工染色玻璃作为主要构成材料、高达30多米的庞然大物。
投资方黄河集团对此很有信心,副总裁郑家威谈及阿纳·奎兹的新作以及“The 5th 时尚艺术莞”时,认为可以将其建设为世界级艺术地标,让这些项目成为比肩纽约第五大道的时尚艺术标杆,进而推动虎门、东莞,乃至广东整个地区的艺术旅游业的发展。
在很多人的眼里,郑总的目标似乎遥不可及,步子迈得有点大了。但话说回来,用公共艺术来带动旅游业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无论是在外国还是在中国。
具有开放、公开特质,由公众自由参与和认同的公共开放空间被称为公共空间,而公共艺术所指的正是这种公共开放空间中的艺术创作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而户外的大型装置艺术,就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
2008年6月,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设计的四个巨型人工瀑布在纽约亮相。他采用巨型金属支架代替悬崖,利用抽水系统把水抽送到金属支架顶端的水槽,从而形成数十米高的人工瀑布。人工瀑布的制作成本主要依靠私人捐款,据官方估计,这一公共艺术作品创造的旅游收入将远超其1550万美元的成本。
而最近的一个例子相信很多人还有印象,那就是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创作的橡皮大黄鸭。自2007年第一只大黄鸭诞生起,霍夫曼带着他的作品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截至2014年1月,大黄鸭先后造访了11个国家地区的17个城市。大黄鸭在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大关注,也为当地的旅游及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商业效益。去年5月,大黄鸭“驾临”香港,引发数十万香港人围观,还吸引了为数众多的大陆游客,很多东莞市民都特意到香港去看一眼正版的大黄鸭。
随后大黄鸭在北京展出,据有关报道,大黄鸭在京展出的一个多月时间里,接待大黄鸭的两所公园,仅门票及其他收入就均可过亿。同时,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争相涌入北京与大黄鸭合影留念,这也为衍生品售卖、餐饮、住宿、交通等周边产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说回阿纳·奎兹,他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也同样具有魅力。2010年,他的作品《卡米尔》(Camille)在法国鲁昂的布瓦尔迪厄桥上亮相,为这座50万人口的城市吸引了200万的游客。此前,为了这个作品,镇上需要封桥三个月,市民对此提出了抗议。作品完成三个月之后,这个临时的装置艺术品按原计划要拆除,而当初抗议封桥的市民又提出了抗议,原来当地的市民早已爱上了这件作品。最终,这件作品在更换材料后保存了下来,成为当地一大景观。
无论是临时性的还是永久性的,以一个优秀的大型公共艺术来拉动一个城市的旅游业,这样的成功经验嫁接到东莞这个工业城市的身上,到底行不行得通呢?笔者认为,对于东莞而言,不宜以过于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一件大型艺术品的构建,不能过于看重艺术所带来的短期收益。
的确,每个人都能够看到巨型人工瀑布、大黄鸭和《卡米尔》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但可能大部分人都忽视了北京、香港、纽约这些城市其实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更高,对文化的需求也更大,也更能接受不同形式的艺术品。至于法国的鲁昂,虽然这个城市人口少,但在历史上是中世纪欧洲最大最繁荣的城市之一,著名的鲁昂大教堂可追溯到公元4世纪末期,更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高乃依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的出生地,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艺术古都。
至于东莞虽然有着1700多年的郡县史,是广东的历史文化名城,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东莞在改革开放以来更多的是扮演着制造业名城、“世界工厂”的角色,而非艺术文化中心,城市文化也缺乏艺术的气质。因此,一件艺术品落户东莞要引起轰动的效益,实在并非易事。
不过,笔者相信阿纳·奎兹的作品仍然会为东莞的市民文化带来积极的影响,正如他自己所言,“我的作品更多的是强调一种互动性,让一座城市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温暖的氛围。”公共艺术的互动性会让不同阶层的人都能够与艺术相接触,从而增进人与人、人与艺术之间的交流。而且,他在创作作品的过程中会对一个城市的文化进行深入的了解,再将其与自己的艺术理念相结合。
回到最初的问题:公共艺术能否带动东莞旅游业?答案是肯定的,但这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非某一件艺术作品或某一个展览馆所能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