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法:艺考的理性回归之路
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持续进行中,文化艺术界的政协委员们的提案与观点陆续呈现,雅昌艺术网继续以“艺术”问政两会。现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政协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院客座教授、杭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名誉院长的何水法先生提出了关于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版权保护、建议美术考试制度改革与中国画专业艺术考试降低外语限制等提案。
从2005年陈丹青向清华美院提出辞职引发了“美术招生制度”的讨论,到今天何水法先生在政协提案中重提,关于美术招生制度话题的讨论已经在艺术教育届历经十年。前些年扩招制度下形成的“艺考热”,在近两年开始缓慢“降温”。在这招生也应该“回归理性”的阶段,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何水法先生有话要说。
“画照片”的艺考大军
何先生在接受雅昌艺术网采访时将话题直指“画照片”的考试方式:“当下国内大部分艺术院校招生考试都在‘画照片’,这是急需要改革的一种艺术考试模式。这种考试模式让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绘画阶段就养成‘画照片’的习惯,将一些经常考试的题材拍成照片,学生对着照片画,形成了一种死的、固定的绘画模式,给人感觉每个人画的都是一样的,这与艺术创作中所强调的‘写生’、艺术创造力是完全背道而驰的。”
根据何水法先生所谈到的问题,记者了解了2014年各大美术院校与各省市美术联考的考题情况。的确,在记者所看到多个院校素描考试题目中,一半左右的院校利用的是“画照片”的考试方式,在众多的考试题目中充斥着类似“一位男中年头像照片写生”;“根据给出的男青年头部与手部黑白照片,以及一张半身像的线稿,画一幅四分之三侧面站立的男青年素描。”;“提供一副男青年照片,把缺失部分补全并完成一副完整的有立体感的肖像图。”;“人物全身像,人物坐姿(根据所提供的人物照片完成人物速写)”;“依据照片画男中老年头像,3/4侧面,目视前下方,光线为右上方。”; “素描:男青年(照片)”等诸如此类的题目。
一位在杭州开办美术考前班的负责人李先生告诉雅昌艺术网记者:“‘画照片’和默写肖像一直是各大美术院校沿用的考试方法,这种考试模式带来的弊端就是学生为了升学,可以在两三个月内速成,这样考试进入美院的学生都是废的,美院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所以这两年已经开始在改变考试思路,增加难度了,但是其他艺术院校和二本院校还在沿用原来的考试方法。”
面对这样的现状,何水法在提案中建议美术高考应以“写生”为主,“应该对着场景或者人写生,每个人眼中的对象都是不一样的,学生的学养和绘画功力在写生中才能显示出来。”美术考试一般设立素描、速写和色彩,在这简单的三项考试中考核学生的绘画功底、创造力、观察力、体会能力等艺术的综合表现,而当描绘对象换成了一张照片时,“考试”中所选出的学生的艺术功底是可想而知的。
“谁都知道模特写生比画照片更容易判断学生好坏,但是现实是考生太多了,用模特成本高啊。”李先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就以中国美术学院今年的考生数量来打一个比方,2014年报考中国美院的考生约有5万人,有些考生会重复报考专业,实际约有7万人次的考试;应付7万人的考试,如果用人体模特,大约20个考生分成一组安排一个模特,在几天的考试期间每天需要几百位模特,假如每场考试给模特100元,那么几天考试结束之后,学校仅在模特身上就要花去几十万的费用。但如果是画照片就不一样了,可以将考生安排在一两百人的大考场,每人发一张照片去画,两种方式的成本一对比就可以看出差距有多大。”李先生告诉记者,还有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学校都在外地设考点,用模特考试的话,操作难度也更高。
这种考试模式让未来的艺术家在绘画初学阶段形成“画照片”的绘画习惯,其实对其未来成长更容易造成影响。何水法说,他亲眼见过某些油画艺术家画风景并不是写生出来的,而是画的照片,并且将投影打在画布上去画;他也在模特公司见过艺术家让模特穿上衣服拍几张照片,再按照照片去画画。当代油画艺术家喻红也曾经在探讨油画创作时谈到,人的眼球带给眼睛的视觉色彩是很丰富的,但相机尤其是数码相机的成相色彩是很单一的,所以在艺术创作中,两种创作带给人的视觉体验还是有很大差别的。
何水法也持同样的观点,他认为作品表现的色彩要完全从自然而来,不同人的眼睛所看到的同一件东西的色彩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每个人都有他对自然界的独特认知的视角和深度。“‘画照片’的画法不叫艺术,是伪艺术。真正的艺术是即兴的,随意性的,但是这种随意性又要有严谨的姿态,因为艺术本来就是行云流水的,很自然的,而不是很刻意的、做作的。”
改革的端倪
与何水法先生所看到的弊端一样,不少院校已经意识到老套艺考模式的问题,从美院开始陆续改变招生考试策略。李先生介绍了他最熟悉的中国美院的招生考试的变化:“从2013年招生开始就出现考试难度上的变化,首先是场景写生中,一改传统意义上的瓶瓶罐罐、水果静物写生,出现了类似于雨伞、雨靴、毛巾等考前班不太常见的静物。如果是没有绘画功底的考生真不好把握。”
在今年1月份刚刚结束的2014年招生考试改变力度更大,李先生介绍谈到:首先是素描考试难度增加了不少,考试题材是“人物半身像写生”,“人物写生本来难度就是比较大的,往年多以头像写生居多,但半身像写生就增加了考生对整个上半身、肩部、手、坐姿等的把握,尤其是头部与肩、胳膊等各个部分的关系处理上更加油难度”;除此之外,色彩考试又跟去年的考题大相径庭,考试题目改成考“色彩头像”,“色彩头像这一个题目第一个就是把‘短训班’考生都排除在外,因为对于人物头像的色彩把握不可能是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学习好的,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绘画功底、色彩感知能力和较长时间的训练。而且今年的考试也开始试行‘三位一体’式的考试模式,除了专业考试之外,增加了艺术理论和文化课程的考试。”
据介绍,像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重要艺术院校这两年都已经开始改变传统的艺考模式,并有缩减招生的迹象,中国美院今年1635人的本科招生计划就已经少于去年了。
中央美院今年的变化主要是在中国画专业考试科目的变化,将考试中的“速写”改为“默写”。何水法先生认为,中中国画专业的考试应该加入一些中国传统学养的考试,“我们一直在讲书画同源,绘画、书法、造型、构图,这些都是中国书画专业学习要具备的能力。中国画叫‘写’,因为写才能写出心灵的感受,所以中国绘画教学和招生上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学养。我觉得甚至也要加强之外的学习,包括传统文化、古诗词、古代文学,所谓胸中有丘壑,胸中有营养你的画才能打动人。”
何先生觉得中国画专业的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仅仅按照当下教学中强调笔墨技术层面的训练,也很难成就大艺术家,最重要的是思想和学养,所以“重要的是思想和学养,所以传统艺术为什么叫博大精深?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中华文化,千万不要忘记优秀两个字。”
曲折的“艺考”改革路
当然考试内容的改革仅仅是“艺考”改革万里长征路上的第一步,未来的改革之路依然很漫长。除了艺术考试本身具有的问题之外,其外在因素的限制更是需要长期的呼吁。例如,艺术这件本应是强调自由、创造力的学科,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也开始沾染上了浓厚的行政色彩,艺术考试尤其是研究生、博士等更专业化的考试中,艺术创作的优秀与否并非占有权威性,导师与学生因为政治、英语的限制擦肩的案例已经数不胜数。
何水法也遭遇过同样的事情,所以他将这项改革也作为今年的一项提案:希望艺术学院的院校考试中某些专业外语分数限制要适当降低。“我在招研究生时就遇到这样的例子,有一年看到一个学生画的还不错,但外语差了一分没有被录取,第二年依然是英语差了一分,又没有考上。所以,在招生考试时,往往就会遇到这种情况,外语好的画的不好,画的好的外语不好,其实对于我来说,宁愿招收画的不错的学生,外语差一点也没关系。”
但是何水法也坦言,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外交流频繁起来,自己这项提案并非是针对所有专业的考试,例如医学专业对外交流是必要的,所以要求英语,这项提案只是针对艺术院校的部分专业,例如中国画专业,“我觉得只要能够简单沟通就可以了,我们应该把外语当作一种工具,而不是要求学生样样精通。”
如果说十年前陈丹青的辞职是一个线索,那如今是需要正式面对招生体制的弊病,相对于大部分导师们,任教于清华美院的韩美林先生要幸运很多,2012年他在清华美院招收的一名博士生就在不考英语的情况下破格录取,这在中国是第一例,他说:“争取的过程实在曲折,都向文化部、教育部及上面的领导反映了情况。”他表示,希望自己的尝试能够引起其他老师及院校效仿。
总结近些年来的艺术考试制度,由“升学”为理由而造成的“艺考热”让这个体系之下产生了诸多弊端,不少专家近些年来不断呼吁大众面对“艺术升学”应该理性选择,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谭平也说过,如果不热爱艺术,选择艺考可能给自己带来一生的痛苦。如果大众和考生能够“回归理性”,那么艺考的改革之路也会少一些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