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艺术教育:重应试轻普及

2014年03月13日 09:38   中国文化报  

  本报记者  李珊珊  张晓楠    

  早在上世纪初,文化先驱蔡元培先生便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观点,说的就是用艺术之美陶冶人的心灵、引领人的行为。在现代社会,艺术教育不仅是培养艺术类专业人才的必要途径,也是提升公民素质,强化全社会人文素养的基石。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为“普及艺术教育、提升公众艺术修养”鼓与呼。

  艺术教育关乎人生养成

  “艺术审美教育是人生活中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人人懂得美,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就会上升,这个国家也将更加文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唐勇力说。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离不开艺术教育,只有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和现实的生活贯通。要抓紧时间系统研制和开发相关课程,国学、中医、音乐、武术……只有让它们尽快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进一步开展教育,融入生活。”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这样呼吁。

  全国政协委员、京剧演员张克更是用“刻不容缓”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他曾在去年两会期间向政协建议在中小学校开展“戏歌”教育,让青少年接触传统戏曲,传播传统文化。今年两会,他在多场文艺界小组讨论会上继续呼吁,希望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关注戏歌进校园,使孩子们自觉接受和传承传统文化。“孩子们听不懂戏曲,那么我们就把戏曲编成简单的歌谣,多听多唱几遍,有机会多接触,他们才会爱上这门艺术。智育要教导人不惑、情育要教导人不忧、意育要教导人不惧,只有智、情、意全具备才算成人。艺术和审美教育在人的养成中有不可取代的意义。”张克说。

  “金字塔倒置”引人忧

  我国目前艺术教育和艺术普及的现状究竟如何?不少代表委员对此并不乐观。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教授李象群用“金字塔倒置”表达内心的忧虑。在他看来,理想的社会中艺术类教育应该整体呈现金字塔形,即处于基础层也是最大规模的,应该是面向全体公民的艺术素养培养,但现今教育体系中,艺术普及教育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高等教育中过多设置的艺术专业,并随之产生的艺术类毕业生数量却严重过剩,这就形成了不健康的“倒金字塔”状态。

  在这一点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也有相同感受。他认为艺术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中小学和幼儿园。“提高公民素质不是简单的事,行之有效的一条就是从幼儿开始抓起,要从小注重孩子的艺术熏陶。但目前中小学艺术教育状况并不乐观,素质教育的改进仍抵抗不了应试教育的现实。音乐、美术的考试分数显然没有语文、数学重要。艺术教育毕竟是关乎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课题,希望能够引起更多重视。”他说。

  常年工作在艺术教育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吴碧霞有着这样的感触:很多高分考进音乐学院的孩子,在入学后都会觉得大学之前所受的音乐教育和大学音乐教育衔接不上。因为除了应试时反复练习的基本技能外,文史哲、艺术修养等课程之前并未深入学习。本该同步培养的基本艺术素质被应试教育拖累不少。

  “国外的博物馆和美术馆中,随处可见老师带领学生来参观,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各个年龄阶段的都有。但我们的青少年一个学期能看一次美展吗?能听一场音乐会吗?艺术审美教育要靠全社会的文化自觉和风气带动。”唐勇力说。

  “现在会用毛笔写字的青少年还有多少?钢笔字写得漂亮的又有多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这样发问。“从古至今,书法一向是青少年开蒙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六艺’之一。但现在孩子们手里握的不再是毛笔,而是电脑、iPad,中国最应该普及的书法艺术教育不该没落,不该被遗忘。”

  艺术教育普及率低原因何在

  事实上,中国历史上一直重视艺术教育,比如“乐教”“诗教”就是典型的艺术教育方式。而当今社会艺术教育普及率低原因何在?吴为山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多以技能为目的,加之应试压力,艺术教育日渐式微。李象群则认为,一是以学校为主体的艺术类教育严重缺位,二是学校之外的社会机构艺术教育功能发挥不足且资源配置不足。

  吴碧霞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学生来考中国音乐学院,我问他你听过家乡戏吗?答‘没听过’。听过家乡民歌吗?又答‘没听过’,于是我就说,你来唱的是我们大家都会唱的歌,是我们都听过的,你自己的特点在哪里?优势在哪里?”“即使是来考专业课的考生,之前也并不了解自己身边的艺术形式,这显然是长期以来对艺术教育不够重视的表现,很多人只是抱着应试的心来考学,却让人感受不到他对艺术的热爱。”吴碧霞说,“教育不在一朝一夕,应该是个完整的闭合链,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应该是紧紧扣合在一起的。特别是在初中以前的学习中,就应该有目的地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对家乡文化的喜爱,对故土的热爱。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将来才能珍视民族的文化、为本民族艺术事业做出贡献。”

  积极探索破解普及难题

  近年来,教育部、文化部、财政部组织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推动艺术普及方面做出了一些成功探索。来自湖南的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向记者介绍了在“高雅艺术进校园”模式基础上探索出的“湖南经验”。他说,为解决孩子学习戏曲的兴趣问题,湖南探索将传统戏曲与现代动漫相结合,成功研创出一种深受孩子喜爱的艺术形式——戏曲动画。经过7年的锤炼,动漫湘军创造和推出了原汁原味的本土品牌——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并正式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目前,湖南省的60所学校试点推进了“中国戏曲经典原创动画进校园活动”,效果显著。

  书画界的委员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少年书法进课堂工作。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已于去年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对书法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提出明确要求。为使中小学书法教育进一步健康有序推进,全国政协委员、文物出版社原社长苏士澍建议,下一步要解决好师资、教材问题。另外,可将每年9月的第一周设定为中国书法周,利用开学之初在中小学乃至全社会开展书法教育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叶小钢则建议可将艺术教育普及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开展,丰富美育形式,在日常生活中,以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如可在吟唱、戏剧、动漫中“让可观可听可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校园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角落”。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