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跑两会:解析两会文化艺术密码

2014年04月11日 13:43   收藏投资导刊  收藏本文     

  主持人语:

  随着“两会”的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汇集北京共商国是。作为唯一连续五年参与“两会”报道的艺术收藏媒体,本刊主编亲临两会现场,和代表、委员们进行深度对话,并认真研读“两会”相关讲话、报告,为您剖析“两会”透露的文化政策及艺术品市场的经济走向。

  此次《主编跑两会》分为两个系列:《主编跑两会之解析“两会”文化密码》和《主编跑两会之解析“两会”财富密码》,希望能以独特的视角,发现不同的价值,做您艺术品投资的权威“首席分析师”。

  主编跑两会——

  解析“两会”文化密码

  文 两会记者 尧小锋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2014年要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档案等事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倡导全民阅读。提升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保护文物。加快文化走出去,发展文化贸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产业。

  “两会”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参加北京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他也在看最近韩国热播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并称“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中央高层的表态,加之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文化的高度重视,使我们可以看出这届“两会”发出的一个强有力信号:文化产业今后会是片广阔天地。

  记者在“两会”期间采访了大量委员、代表,并从他们的提案和发言中总结出2014年“两会”的几大热点问题,以飨读者。(文中排名不分先后)

  热点问题一:艺术教育

  相关委员:苏士澍 赵长青  唐勇力 何水法 

  苏士澍:写字正面临前所未有危机

  (苏士澍: 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画收藏家协会会长)

  从2009年3月8日到现在,关于书法教育,教育部先是出台了意见,后来纲要也出来了,强制性地要求孩子们写汉字。过去是加强青少年汉字书写刻不容缓,后来我又提了一个青少年书写汉字不容迟疑。为什么呢?从当前孩子们喝牛奶、吃面包、吃肯德基、学英文、学钢琴、出国热等现象可以看出,我们一系列的教育已经全盘西化。教育,教育,光教不育!这是我们教育失败的原因。

  现在孩子吃着西式的快餐,看着舶来的动画,打着现代的电玩,对传统文化还有多少了解和认知?我们的双手已习惯了敲打键盘,还有多少人习惯于握笔书写,尤其是使用笔墨纸砚?我今天争取大会发言,题目原来想的是 “从小写好中国字,长大做好中国人”,可是我又意识到,现在不仅仅是孩子的问题,我们的成年人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都在用电脑,不再去写中国汉字了。所以,我的题目改成了“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

  早在1848年,在中国生活了40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兼驻华参赞卫三畏就说过:“一旦废止汉字而改用字母去拼写汉语,中国就会出现数百种文字,中国将像欧洲一样四分五裂、不复存在。”此言凿凿,发人深省。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已经写不好字,不敢写字,甚至不愿意写字……在中国,写字正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危机。

  汉字的结构特点和表音表意功能,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国人的文化伦理、道德规范和观念习俗。如果不明白汉字中蕴含的深意,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掌握有所欠缺,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传承的缺失。一字一世界,一笔一精神。书写是对文字最高的崇拜,汉字也特别依赖于它的母语文化情感。书写愈多,我们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敬畏喜乐之心则愈浓;书写愈少,我们对于文字乃至文化的认同亲密之情则愈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淡漠对国民的心理、情感、价值取向都有不利影响。

  学好汉字、写好汉字,是关系到民族自尊、民族自信、民族凝聚力乃至文化安全的大事,必须要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引起重视!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紧握汉字书写之笔,重兴汉字书写之风,展现汉字书写之美,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之需要,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必然。

  多年来,全国政协特别是书画界委员一直致力于推动青少年书法进课堂工作。让青少年从小接触书法、亲近书法,并不是要培养多少书法家,而是令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播下无形的种子、扎下牢固的根,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正所谓“字如其人”、“心正笔正”,书法是综合性的素质教育,对青少年启智育德、培心健体、提高审美、磨练意志都有着莫大的助益。令人欣慰的是,教育部于去年2月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使书法教育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为使书法教育进一步健康有序地推进,我建议:

  一是切实落实《纲要》,解决好师资、教材等问题。从当前全国普遍情况来看,硬笔书法教育开展较好,软笔书法教育各省、地区之间差距较大,很多学校尚未开设。书法教师缺少职称序列和编制,专业化不够,教材混乱。据粗略统计,专职教师只占不足1%,有的省份统计95%以上都为语文教师兼任。建议明确书法课和教师准入的标准化要求,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培养和学科建设。在师范类院校增设书法专业,在文科专业中增设书法课程,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手段改进教学。

  二是尽快建立国家级书法学院。我国书法爱好者以千万计,但在办学方面却远落后于美术等艺术门类,至今没有一所专业的书法学院,以致专业人才的培养途径不畅,专业水平难以提高。

  三是将每年9月的第一周设定为中国书法周。利用开学之初在中小学和公务员、军人队伍,乃至全社会开展书法教育活动,加大文博系统对民众普及汉字教育和书法艺术教育的职能,营造全民书法的良好氛围。国家出台鼓励政策,加强对汉字书法、笔墨纸砚等相关产业的开发和扶持力度。

  愈是全球化,汉字书写愈显其珍;愈是科技进步,汉字书写愈彰其贵。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从你我做起,更从娃娃抓起,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

  赵长青:传承是最好的保护

  ((赵长青:原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书记))

  书法艺术是国粹,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元素。它是一种文化的形态,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脉。所以,书法的普及、教育、传承非常重要。因为传承是最好的保护。但是现在很多年轻人都在用电脑,键盘输入的便捷也减弱了人们的书写能力,提笔忘字是年轻人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所以,今年我关注的是“书法教育师资短缺”、“书法产业发展”和“海峡两岸书法交流”三个问题。

  此前,在全国中小学当中开设书法课可以说是教育部做了一件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代表中国传统的书法课在停办了几十年后得以重新开设,实在是个令人欢欣鼓舞的消息。可是,兴奋之余我们却发现书法课恢复了,可是书法教师没有增加呀。师资力量的储备不足,就出现了很多学校由语文老师兼任书法教学的现象。可是,书法教学不是一般的老师能够兼任的,况且一些老师本身的汉字书写能力也不高,难以达到书法教学的目的,所以就给书法课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所以,我认为我们急需解决书法教师师资短缺的问题,在所有的师范学院中都要开设书法课,培养更多的书法老师,甚至于把书法老师的培育作为一个重点项目加以扶持。

  去年全国政协会议上,我与文艺界的覃志刚、刘大为、苏士澍、言恭达等委员联合提交了《关于成立燕京中国书法学院的建议》,被大会加以关注研讨。燕京职业学院通过与中国书协的合作已经招了两年的师资班了,培训有一百多人。所以,我建议教育部门多措并举,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书法教师培养,加快配齐专职书法教师步伐,并增加知名书法家进校园等活动,作为学生的课外辅导,增加学生对书法的爱好。

  目前,海峡两岸的书法交流活动越来越多,两岸书法界已经就书法教育及深化交流达成了共识。可惜,一些滥竽充数的展览开始充斥其中。我希望有一个机构来对此进行规范,呼吁海协会协调两岸的交流组织,把书法交流作为两岸文化的一个桥梁和纽带,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两岸可以合力打造品牌,一起推动薪传文化火种。

  中国的书法艺术是我们的血脉,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我们可以看到现在我国的很多艺术门类都受到西方的影响,唯独书法是中国的、老祖宗创造的、可以影响西方的。书法有利于提升我们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所以我们要让中国书法“走出去”,走向世界,得到更多人的认可,让他们通过书法艺术来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

  此外,我们在文化体制改革当中创建中国书法出版传媒公司,这个公司已经得到认可批下来了,但在注册当中还是遇到一些麻烦。我们呼吁改善外部环境。

  唐勇力:加强艺术审美教育,要从领导开始,要从儿童开始,从学校抓起

  (唐勇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开展艺术审美教育,其他委员谈的都很好,但都没谈到人类的发展是文字和图像并存的,一直只有文字没有图像是不行的。图像是什么呢?是审美。人们的生活包括农村城镇化建设、环境保护都脱离不开艺术审美的因素。

  我国现行教育模式包括美术院校的教育弊端重重,要改变也非一日之功,需要从招生、教育、就业工作等方面慢慢改变。艺术教育关系国家的美丽家园建设。西方国家为什么先进?是因为他们几百年来都非常重视艺术审美教育。

  艺术审美决定人的生活品质、生活理想、幸福指数等。我觉得艺术审美能提高人的创新能力,这是比较重要的一点。提起创新能力,不得不说我们的高层领导干部缺乏这方面的素质,这体现在城市建设等各个方面。我的提案就是加强艺术审美教育,要从领导开始,要从儿童开始,从学校抓起。领导要带头接受审美教育,然后从儿童抓起。教育是几代人的事情,是永久的事情。

  何水法:给孩子更多“爱和美的教育”

  (何水法: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

  现在的孩子们,就是将来构成中华民族的主体。对他们的教育关系到未来整个国民的素质。孩子们的天性像小鸟一样,要飞翔的,你都把它扼杀掉了,还谈什么创造性、创新?更不用说实现“中国梦”了,因为创造力是一个民族的活力!我希望未来教育改革能够更多地向音乐美术等艺术教育领域倾斜,不要让乏味的书本知识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

  在意大利,刚入学的儿童几乎都知道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巨匠;而在中国,知道达·芬奇同时代的画家沈周、徐渭等的青少年少之又少。

  我一直强调从小就要学习中华文化,要让孩子们了解我们的家底,中国文化需要传承。青少年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最形象的方式就是从中国书画入手。我建议:一、政府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将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作为青少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在中小学阶段对传统中国书画的教学;二、学校定期邀请名家进校园讲成长经历,增强学校与美术馆及民间美术团体的互动,让中国书画成为少年儿童耳熟能详的艺术形式。

  热点问题二:文化交流

  相关委员:言恭达 尼玛泽仁 高云 

  言恭达:把中国文化“送”出去变成“请”出去

  (言恭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文化走出去”的倡议已经有很多年了,可到底走得怎么样?目前,在“文化走出去”的问题上,不仅仅是孔子学院和文化艺术中心。中国文联人民团体和政府相关部门联合起来,尤其是文化部和教育部,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形成“全国一盘棋”,将目前的政府“送出去”逐步过渡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走出去。我建议全国政协应该起到一个牵头的作用。经过调研,中国“文化走出去”目前基本上有这样一些问题:

  首先,竞争力比较差。现在大量的都是“记忆文化”,而我们缺少好的“内容文化”。“内容文化”如何出去,如何唱响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文化“送”出去变成“请”出去,还需要花费大量的力气,需要转换文化传播的国际习惯与方式,需要国际语言。

  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当中,我们还没有真正地建立起全国统一、完善的关于“文化走出去”的政策扶持体系。只是有了“口号”,也上马了一些项目,但是政策扶持体系还不行,要琢磨外国人想看什么、喜欢看什么、能够看懂什么。

  现在的文化活动还只是满足于政府唱主角,政府来买单,甚至有的连观众都是政府请当地的华人团体组织的。这样做怎么可能有文化影响力呢?同时目前我们的文化活动还没有真正纳入到全球化语境下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考虑,缺乏经营、运作等观念和意识,更加谈不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其次,我们现在还没有形成全国一盘棋。各地的文化机构都是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规划。就各省来说,各个文化交流项目,有外办的、宣传部外宣办的、文化厅的、文联的、出版局的、广电局的等等,都各搞各的,形成了资源浪费,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出现一些恶性竞争。

  再次,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成为“文化走出去”的瓶颈。从文化产品来看,缺少交流能力强的编辑、出版人才和了解国际市场的营销人才。从经营产品来说,缺少真正以中国文化为主的国际经纪机构和经纪人。而懂文化、会经营、懂外语、擅策展、熟悉国际市场运作的复合型人才更加缺乏。

  最后,希望在文化体制改革中,我国的文化走出去管理体制能够更加完善,能真正形成有特色、有品位、成系列、规模化、富于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让中国文化送出去真正成为请出去。

  尼玛泽仁:文化艺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下去

  (尼玛泽仁: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文化,要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必须要走到国外去。走到国外不是一般的民间级交流,是一定要走到它的主流社会里面去。我特别希望经济实力比较强大但能在文化上给予投资,走到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美国华盛顿美术馆,向这样的主流社会来展示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和当今文化发展的高度,这是尤为重要的。

  作为文化来讲,要扶起一个整体民族的自尊感,所以,我们的文化艺术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下去。

  仅仅停留在都市里是不行的,要走到民众里面,走到基层,把文明送到基层,用我们的文化来培育起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要用文化来提升我们的形象,塑造起我们民族的精气神和民族的自豪感、自尊感与道德价值观。

  此外,现在很多民间的机构、协会未得到国家、政府的批准,动不动就冠以“国际”、“中国”的名号,更有一些人把自己冠为“天下第一人”,大师满天飞的现象比比皆是,然而这些冠名一般人是分辨不出来的,这就导致很多人花了上千万元买来的东西却是赝品。这极大地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降低了艺术品的档次,更是影响了中国的书画市场秩序的正常运营。相关机构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才行。

  有序的发展和监管是必须的,如果没有监管体制,就会出现混乱的现象,学术机构也就没有权威性可言,大师这个名称也就变成了泡沫。这需要文化部、中国文联能出台监管机制,以保证机构设置的有序发展。

  而且,现在有很多人喜欢用官职衡量一件作品的好坏和一个人的艺术成就,而不是用真正的才学来看的。事实上,很多高官介入到艺术领域,是因为有油水可捞。对此,我国一方面要有监管机制来对各类协会的岗位设置予以监督,遏制官本位现象的滋生,同时要用政策和资金扶植正规学术机构的发展,这样才能推动机构的有效“瘦身”,形成行业的良性循环。

  高云: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的产业化

  (高云:江苏文化厅副厅长)

  “文化走出去”作为国家的一个文化战略的确很重要。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表现为三种形式:一种是军事,一种经济,还有一种就是文化。在和平时期的竞争主要是经济和文化。经济是明里竞争,看得见摸得着,而文化则是暗里竞争,暗中较量,但文化更重要。

  文化竞争表面十分温柔,实际上却非常要命。因此,党和国家制定的“文化走出去”战略我觉得是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具有远见。但是,问题在哪呢?

  当前,“文化走出去”花了很多钱,但走出去的基本都是技艺文化,例如:杂技、舞蹈、武术、工艺品等。这些文化可以展现中国人民心灵手巧的一面,但没有精神上的沟通和互动,大家热热闹闹地看过之后不会有心灵上的触动,所以没有起到文化交流真正的作用。因此,我提出要重视中国的内容文化走出去。例如电影、电视、小说、戏剧、美术创作、原创漫画、原创歌曲等等。只有这些出去了才能引发文化上的共鸣,才会理解你、赞美你,国家的文化影响力才能随之形成。所以“文化走出去”做得好不好只有一个标准,就是看外面赞成的人多了,还是反对的人多了。

  经济是手拉手,文化是心连心。现在内容文化做得还不够,基本上是记忆文化出去了,内容文化没出去。我们的文化是送出去的而不是卖出去的,没有走进主流观众的心里。

  因此,我有两条建议:一、重视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二、重视文化产业。公共文化体系建设是什么呢?是公共文化平台一个连着一个形成体系深入到老百姓的生活中去,让老百姓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目的。文化产业是什么呢?通过产品的形式把我们的文化营销出去、渗透出去。这样做要注意一点:在平台上演什么?展什么?文化产业卖什么?我建议做名家名作的打造。一部文化史就是一部名家名作史。一个国家的文化大不大,强不强就看出了多少文化的巨匠、名作。

  此外,关于文化能不能成为产业的问题。我认为文化产业很重要。但是文化产业不等于文化的产业化,这是两个概念。文化产业不等于什么都可以做成文化产品。例如,我们对“非遗”的保护,它怎么能成为产品呢?只能是保护、抢救和利用。所以文化产业和文化产业化有本质的区别,文化产业一定要坚持。另外,不是说任何艺术都可以用产业化的态度来对待它。文化产业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就是文化产业变成了文化的加工业。文化产业是知识产权产业、文化创意产业。但是,我们目前大部分文化产业还停留在加工业。

  热点问题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相关委员:冯远 杨晓阳 卢禹舜  田黎明 朱乐耕 王西京 

  冯远:强化正道至善、追求理想、凝心聚力的文化价值观

  (冯远: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

  我认为,在当前文化繁荣发展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急需有关部门召集专家和专业机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勾画一个未来中国文化发展策略,这个非常重要。因为文化资源很多,文化发展也非常活跃,但如何有效地统筹规划,把我们现有的资本和各种基金充分地用好,还是个问题。

  文化不能放任自流地发展下去,等出了问题再来发表意见。首先在目标理想上,要强化正道至善、追求理想、凝心聚力的文化价值观。其次,要鼓励艺术家们的创新思想、创新文化理念。第三,要提倡在文艺界激浊扬清、去邪求正、互敬互助的文化行为和文化方式。第四,鼓励艺术家进行创造性劳动,政府推出行之有效、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第五,通过这样的合力来熔铸中华优秀文化与现代创新理念的文化新形象。

  除了对外,也要对内。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层面:文化创新的价值理念有些还是要不断地突破。政府通过资助一些大型的文化或文艺工程项目来推动社会人文社科的研究;切实抓好现在已经进行中的项目落实,保质保量;认真地对传统文化优秀的部分加以保护,尤其是新农村建设、城市化进程中优秀文化的流失很严重。其次,在干部的培训上要加大力度,要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执行力。

  杨晓阳:中国文化一定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杨晓阳:中国国家画院院长)

  中国的文化发展一直跟社会发展是同步的。中国是文化大国、是文明古国,在中国谈文化永远是一个谈不完的话题。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取得的成就影响了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也被提到了一个高度。人们对我们古代的文化是认同的,但是对于我们当下的文化,特别是新中国60年以来的文化,乃至于我们这200年来的文化,可以说西方社会是有很多的看法的。在世界范围内,中国当下的文化要影响世界文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六中全会以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各级政府一个硬性指标。这样一来,全国上下对文化都非常地重视,得到了人力、物力、资金的支持,硬件的建设,项目的设置,想要在短时间进行很大规模的文化建设。

  但是,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而然、跟社会同步进行的很漫长的过程。文化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说我们把它作为硬性的指标,在规定的时间要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我想是不客观的。经济要发展主要是在经济政策、经济技术上模仿西方,这个模仿是很快的,而文化的发展是不能模仿的。

  中国文化一定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现在却是西学为体,中学象征性的有一些表示而已。艺术品市场对于真正有价值的、创新的艺术还是缺乏认识。第一种人热衷模仿西方的画,只追求画得像,追捧像照片一样的古典油画;第二种是对西方重在探索现当代主义太盲目的崇拜,他看不懂就是好;第三种,只是一味地摹仿传统,临摹古画。但没有真正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

  今年我有三个提案:

  第一个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应该尽快启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研究,因为对文化的发展应该有国家级的顶层设计。

  目前文化的发展口号叫得很响,实际动作也很大,但是,没有秩序,乱象丛生。这个问题很严重,如果没有一个整体规划,可能就是各行其是,浪费资源资金、人力物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低层次的徘徊,也可能是一种破坏。

  第二个是我们中国的美术教育都是西化教育,中国自己的内容很少,贯穿的不是中国美术的传统文化精神,而是照着西方的标准来进行教育。因此,在中国,老百姓对我们的作品不接受;在世界上,它也没有地位,因为是模仿西方的。实际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跟任何一个民族的都不一样。但是现在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远远不够,所以要尽快改变这种现状,逐步组织人员来专门研究这个问题,改变美术学院的教学结构和内容结构。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书法教育。现在经过苏士澍他们多年的呼吁,已经被教育部采纳了,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实施“书法进课堂”。但是,为什么不从一年级开始呢?第一口奶很重要,所以我建议从一年级开始。

  卢禹舜:创新方式方法,推进落实艺术惠民

  (卢禹舜:中国国家画院常务副院长)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眼下,艺术惠民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推手,但由于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因素,目前艺术惠民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公益性艺术产品的供给仍滞后于人民需求的总体增长;一些斥巨资建造的文化艺术场馆,包括博物馆、美术馆依然存在长期闲置或观众稀少的现象;艺术供给与人民需求错位,艺术惠民的“剪刀差”不时出现;缺乏富有民族文化精髓与核心价值理念的文化产品,以及因地制宜、因民制宜的有效方式。

  其实,更好地推进落实艺术惠民,关键是要创新方式方法。对此,我有几点建议。第一,因地、因时、因民制宜,创新设计和组织更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艺术活动。应充分考虑到地域文化喜好的差异,借鉴和推广各地经验,比如上海浦东向社会“购买”专业服务,实行“政府招标、百姓点菜”,不再大包大揽,让政府从众口难调的尴尬中抽身,并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共同参与,让文化服务因为专业而细致、因为细致而得民心。第二,重视民族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理念在艺术活动中的适当体现,以自然亲切、贴近人心、贴近生活的内容与形式营造和谐中国的艺术景观。第三,充分发掘利用中华民族民俗传统和民间艺术,承续文化记忆,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内化中华艺术精神。第四,利用有特色的艺术节等活动,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热情,让更多群众参与到艺术创造中来。第五,重视传统艺术与高科技手段和艺术产业的有效结合,充分利用动漫、动画、影视、新媒体传播等元素,促进艺术惠民的有效落实。

  田黎明:文化生态应该跟经济生态并行发展

  (田黎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院长)

  中国乡村文化生态,是我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话题,我走过的乡村很多,深感城乡的差距和文化的失落。中国人文精神的源泉在乡村,当下乡村也是艺术家灵感的重要来源,可现在水污染了,山挖掉了一半,人文资源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所以,乡村文化生态的建设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从历史上来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村庄的概念我们可以推到秦以前,它的前身应该是宗族。从宗族里面来看中国的文化,它对群体来讲是天地君亲师,它对个人而言就是仁义礼智信。所以,宗族文化慢慢演变成乡村文化,承载了中国历代文化的起源。

  但是,乡村文化生态今天已经面临着危机和失落。尤其是村庄文化的延续,比如说村史、家谱的续写,或者包括像图书馆等这样一种传统的遗留,如今都慢慢地淡化了。今天来看,好多村庄没有村史,很多家族缺少家谱,或者家谱都已经断代了。但是,村庄对于中国的文化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魏晋时期,陶渊明写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村庄为背景来写的,成为了历代文人向往的地方。乡村是中国人精神寄托的一个巨大的宝藏,因为它有朴实的民风和深厚的文化遗传,寄托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精神指向。

  我们的国家对乡村已经进行大力的建设和改造,很多乡村都通了公路,这些经济的建设是生态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我的建议是:文化生态应该跟经济生态并行发展。

  我们在注重乡村经济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把乡村的文化生态建设起来。对此,我有四点建议:

  第一,对村庄文化生态建设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立项。政府应该把对乡村生态文化的保护、建设和发展规化纳入每一年的工作计划当中,并有相应的经费划拨。第二,村庄经济发展项目与生态文化建设规划的实施。这需要行政部门和专家达成共识。这是一个长远的计划,不是一个短期的效应。我们只要走出这一步,把这样的一个理念放到我们工作计划当中去,每个村庄就会逐步改变现有的状况。第三,要延续村庄的村史、家谱和建立图书馆、幼儿园、卫生院、老人活动中心等。怎么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呢?每一个村都有大学生,我们就应该利用本村大学生寒暑假回乡,发挥他们的作用,可以让他们进行文化辅导、图书馆的建立等方面的工作。还可以发挥老年的作用,让一些相对博学的老人,去辅导本村孩子的学习,岂不两全其美?第四,就是要整合、发展、弘扬当地的风俗、村庆、节庆日等特色传统,设立村庄花园等室外活动中心,让村庄集市成为文化展示场所。

  朱乐耕:人文教育关乎社会诚信机制

  (朱乐耕: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任)

  重新拾起中国人美好的记忆,重新找回我们的美器,重新去寻找我们的雅致,我们高尚的艺术品位。今年,我的提案是《重视人文学科,重建中国核心价值观》。

  人文教育得不到重视,社会的诚信机制就容易出问题,最大危害还在于民众失去人文理想。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将人文科学的重要性提升到和自然科学的重要性一般高。1.加大对人文学科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2.不仅自然科学设立院士制度,人文科学也设立院士制度,这样有利于宣传一些在人文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3.推迟有学术成就的教授和学者的退休年龄。由于学术的积累需要时间,大多数学者60岁正是思想成熟、学术研究能力达到高峰的时候,如果让其退休和停止招收学生,是国家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二、重视历史,用现代人的眼光重新研读和书写中国历史。三、在大中小学教育中加重人文教育的比重,加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重新认识和解读,增加历史英雄人物故事的课文,对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加以解读。

  由于发展工业化,很多传统手艺消失了,比如手工日用陶瓷器皿就几乎不见踪影,大量的垃圾商品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这种“粗糙”的生活方式需要改变。真正的原创是以自己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为出发点,并融入现代生活的新元素,是全新的、富有时代感的。

  王西京:建构中国艺术品市场征信体系

  (王西京: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陕西美术家协会主席)

  诚信危机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信用及其体系的缺失是问题的核心。所以,建立以征信体系为核心的诚信机制,是突破艺术品市场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更是中国艺术品市场规范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与保障,也是进一步做大做强中国艺术品市场的急迫需要。

  征信服务在中国的发展仅有短短十几年时间,而在世界上却是一个经过100多年发展的成熟行业。征信体系能够依法对市场的参与者进行信息数据的采集、处理、管理、评估及服务,帮助客户判断和控制信用风险,进行信用管理,失信者在市场将会难以生存。

  两会花絮

  《来自星星的你》“闹腾”两会

  3月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来到北京团参加审议政府工作报告。谈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是王岐山的“本行”,出人意料的是,讨论间歇,王岐山还和正在发言的全国人大代表、人艺院长张和平聊起了文化话题,甚至说起了时下最热门的韩剧《来自星星的你》。

  “对不起啊,我插播啦。”在听了张和平代表讲述人艺发展和一些困境后,王岐山接过话茬,“你们现在都看网上时髦的那个剧,叫什么一颗星星?”

  “是《来自星星的你》”,有后排工作人员小声地说。“对,对,就叫这个名。你看,官员们都不知道,年轻一点的,坐在后排的都知道。”王岐山笑着说,“我就在考虑一个问题,韩剧为什么在中国有市场?”

  王岐山接着说:“韩剧我也有一搭无一搭地看了一点。看了半天我发现我明白了,韩剧走在咱们前头。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恰恰是历史传统文化的升华。仔细想想韩剧,讲的就是家长里短、婆媳关系、伦理纲常,就像当年的电视剧《渴望》,恰恰反映的是一种传统文化,是在生活富裕后的一种回归升华。”王岐山笑着对张和平说:“你把我这句话带给艺术家们,让他们评判,看我说得对不对。”

  王岐山说:“我原来说过,我的信心来自于历史和哲学,现在我要再加上文化,这是我的三个自信来源。”

  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在全国“两会”上成为话题之一,甚至引起代表委员们针尖对麦芒的争论。“韩剧热潮,已经不仅是韩剧的问题了,这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文化自尊的伤害是由于文化自信的缺失。”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画院院长许钦松说。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知名演员奚美娟提出自己的想法:“有人说,一部韩国电视作品在中国大红大紫,这有失中国文化的尊严,但我觉得它更应该让我们文化工作者去思考,我们自己在这个时代又留下了什么?”她还认为,文化走出去,首先要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没有好的作品,我们拿什么去传播? 

  “韩剧在制作的过程中有两个技巧最独到。一是向上,有向往,有正确的价值导向,一定不是老人倒了不敢扶。二是情感,非常美好的情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外名人董事局主席陈建国表示。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