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泓盛春拍焦兴涛雕塑艺术:真实的赝品

2014年05月21日 17:13   新浪收藏  微博 收藏本文     

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 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 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 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 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 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

  文/何桂彦

  焦兴涛是因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批解构风格的作品而倍受雕塑界瞩目的。在后来的创作中,艺术家在突破传统雕塑的语汇,拓展新具象雕塑的表现力,消解雕塑与装置的既有边界,以及探寻雕塑的观念化表达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而此次展览也是这种实验状态的一次阶段性呈现。

  “常”在这里具有双重的意涵:一个是“日常”,另一个是“异常”。前者强调作品的日常性、生活化、微观化,其内在的学理追求,在于强化当代雕塑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后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视觉呈现,即追求异质与“陌生化”的表达。在这里,“陌生化”的感染力,来源于艺术家对日常视觉机制与观看习惯有意识的背离,然后是对作品重新“编码”,进而在作品的接受过程中让观看在视觉上形成反差。

  “藏”正是对这种“编码”的一种反映。不过,在此次展览中,“藏”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观念化的方法。就第一个层面来说,艺术家的“藏”是精心而为的,他将自己所做的“雕塑”与日常的物品与现实的场景融汇在一起,尽可能地使其融入日常的观看经验中。之所以具有观念化的特征,在于艺术家力图消解艺术品与“物品”之间的界线。杜尚之后,现成品与艺术品的边界就日趋模糊,但是,杜尚并没有将作为艺术品的现成品重新融入日常生活中。这或许正是“藏”背后所潜藏的“对什么是艺术品的本质”的深层次思考。

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

  “场”是“藏”的一种延续,而这种延续的体现就是作品最后所展示出来的效果。不过,在这里“场”具有双重的维度。一个是“现场”,一个是“剧场化”。“现场”的意象来源于作品原本就是由一些日常的物品与场景构成的。但是,这个“现场”也是不纯粹的,它仅仅只是一种表象,因为有艺术品“藏”于其中。于是,艺术品成为了一种介质,它让观众正常的观看成为了一种艺术行为。而所谓的“剧场化”,一方面在于形成了一种新的观看关系;另一方面表现为,观众的观看,与作品、展示作品的环境一道,成为了作品意义的组成部分。

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焦兴涛 真实的赝品 2004-2013 树脂、漆、铜、铁板、白色大理石、现成品 尺寸不等

  对于艺术家来说,“常”·“藏”·“场”是三位一体的,它们既反映了艺术家创作观念的内在生成逻辑,也体现了艺术家对当代雕塑发展可能性的深层次思考。

  2012年5月1日于望京东园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